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判決理由的既判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依據傳統的民訴理論,判決理由原則上沒有既判力。然而,隨著案件數量的激增以及案件的逐步復雜化,上述理論在司法實踐中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比較分析這些主張的基礎上,我國可以部分承認判決理由的既判力,即對判決理由進行分類,從而對其中一些判決理由賦予既判力,以更好地解決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判決理由;既判力;抵消抗辯;客觀范圍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一般意義上的判決書由判決主文和判決理由構成,法官通過對當事人的主張和抗辯進行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而推導出一定的判決結果,這個結果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判決主文,而這個推導的過程用文字表述出來呈現在判決書上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判決理由。既判力原則上只對判決主文中表述的判斷事項產生,而不及于判決理由。此外,作為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明確規定了抵銷抗辯的既判力。但是,實踐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當事人可以隨意否定前訴中所作的陳述,可以單獨就判決理由部分提起訴訟,進而削弱訴訟解決糾紛的功能,甚至引發矛盾判決。由此,就涉及到既判力客觀范圍的擴張,也就是對判決理由有沒有既判力這個問題的重新審視。
  1既判力客觀范圍擴張的代表性觀點
  1.1直接肯定判決理由有既判力
  這種主張由兩個代表人物,一位是薩維尼,承認先決的權利關系的既判力,也就是要維持這種已經被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另一位是策納,他認為,法律上意思關連時,即前訴訴訟標的所形成的法律效果排斥或者包括后訴時,判決理由中的判斷就應當有既判力。
  不可否認,這種直接肯定判決理由有既判力的觀點對于維護判決的實效性和穩定性以及一次性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糾紛等方面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是也很容易給當事人造成不當訴累,因為其不僅需要辯論每項實體請求,還需對請求背后的證據、基礎事實進行同樣重要的辯論。而且這種觀點會導致判決主文與判決理由的區分失去意義,因為判決主文與判決理由同樣有既判力。
  1.2爭點效理論
  新堂幸司教授首創了“爭點效”理論,只要前訴當事人對主要爭點進行了充分的主張和抗辯,同時法院也形成了一種實質性的判斷。當同一爭點出現在其它后訴的審理中時,既不允許后訴當事人提出違反前訴判斷的主張及舉證,也不允許后訴法院作出相矛盾判斷。口’
  爭點效理論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具有提高訴訟效率的作用。然而,其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爭點效理論無法解決當事人重復訴訟的問題,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針對同一訴訟標的再次提起訴訟,而只要其前后的主張不矛盾即可。二是,爭點效要求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所有的爭點,而不論其是否重要。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事人訴訟負擔的加重。
  1.3賦予判決理由以拘束力
  還有一種觀點是賦予判決理由以一種既不同于既判力也不同于爭點效的拘束力。這種情況下,獲得勝訴的當事人在之后不得反悔,不得作出相矛盾的訴訟舉動,而敗訴的當事人遵守判決所形成的法律效果。
  然而這種拘束力和爭點效理論中的效力沒有實質上的差異,至少這種觀點沒有說清楚這種差異。該觀點所主張的審判理由所具有的拘束力,在性質上與爭點效是一致的,也無法避免爭點效所固有的缺陷。如果當事人就同一標的再行提起訴訟,這種拘束力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勝訴的可能性,而不能避免重復訴訟。
  1.4引入中間確認之訴
  還有一種觀點是引入中間確認之訴,就是將判決理由中的判斷通過中間確認之訴而上升為判決主文。
  然而,這種中間確認之訴,嚴格地講對于既判力客觀范圍擴張理論是沒有創新作用的。因為其理論上的支撐點還是既判力只及于判決主文,而不及于判決理由。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訴訟程序的啟動必然伴隨著一定量的司法資源的耗費。從司法實踐來看,本來就有限的司法資源,還要因為這種中間確認之訴的啟動而發生額外的浪費。這明顯與我們探討既判力的客觀范圍的擴張,也就是判決理由的既判力問題的初衷背道而馳。
  2承認部分判決理由的既判力
  2.1原因分析
  關于判決理由是否有既判力的問題不能以一種一刀切的思維方式去處理。
  不能一概地肯定判決理由有既判力,因為如果承認全部的判決理由都有既判力,則會使當事人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比如,一些當事人沒有充分重視或者說沒有必要進行充分重視的判決理由,作為當事人,可能在程序上沒有進行充分的攻擊防御。如果直接認為,所有的判決理由無一例外都具有既判力的法律效力,對于當事人來說,其要承擔法院判決所形成的對于每一項判決理由的約束。這顯然違背了辯論原則。
  然而,如果一概地認為判決理由沒有既判力,也是不合理的。一方面這可能會造成某些案件的實體上的不公平,比如抵消抗辯,被告在主張抵消抗辯成功后,另行起訴要求前訴原告償還抵消的份額。這在實體上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原告要承擔兩次給付,而被告可以獲得雙份利益。另一方面,全部否認判決理由的既判力,這可能會導致一些案件的前后矛盾的判決,比如對于本金與利息分別起訴的情形,如果前訴中法院認定借款合同無效,從而不支持原告的主張,認定借款合同無效是作為判決理由存在的,如果不承認其既判力,則不會對后訴法院形成約束,而一旦后訴認為借款合同有效的話,后訴關于給付利息的請求是有可能獲得支持的。這種情況下,前后兩份判決事實上是有矛盾的,這種判決也難以為社會公眾所接受。
  2.2對判決理由進行類型化并分別討論其既判力
  一份判決書的判決理由可能有多個,但并不是每個判決理由都同樣重要。為此,我們可以試著對判決理由進行分類從而分別討論其是否應當有既判力:
  第一,以內容不同為標準,可以將判決理由分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對判決所依據的法條的選擇、法官自由心證的部分以及對于原被告的各項主張和抗辯是否成立的認定。   在這四種判決理由中,應當賦予對案件事實認定部分以既判力。因為幾乎在每個案件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查明案件事實,而原被告為了使自己的主張和抗辯得到支持,也會盡自己所能進行舉證質證和法庭辯論,可以說,原被告對于事實認定部分得到了相對充分的程序保障。同時,如果不賦予事實認定部分既判力,在后訴中當事人和法院還要再花費精力進行事實判斷,這勢必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會存在一種反對的聲音:如果前訴對于事實認定有錯誤或者說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如果賦予事實認定部分以既判力,當事人不得不承受這種既判力對于該事實的約束,那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當事人實體權益的損害。但是,我們現有的法律制度中,已經設置了一種審判監督程序可以去糾正這種事實認定方面的錯誤,也就是說,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中,當事人都有相對完善的救濟途徑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對于判決所依據的法條選擇和法官自由心證部分應當不承認其既判力。因為這兩部分基本上是由法官自主選擇的,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無法進行充分的攻擊防御,享受不到充分的程序保障,也就不應當讓其承受相應的后果。同時,這兩個部分,不同的法官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如果前訴中的這比分判決理由有既判力,則會對后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造成沖擊,況且也難以保證前訴法官的判斷是理性的,難以保證案件實體上的公正。
  而判決理由中的對于原被告的主張和抗辯是否成立的認定,也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其既判力。因此,有必要對這部分判決理由再進行分類。
  第二,以與裁判結果是否具有直接因果關系進行分類。對于與裁判結果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即直接導致判決結果的原被告的主張和抗辯比如抵消抗辯,應當賦予其既判力。再比如上述借款合同,對于是否返還本金和利息來說,對于借款合同本身效力的主張和抗辯就與案件的判決結果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應當具有既判力。因為對于這部分判決理由,原被告往往經過較充分地法庭辯論,獲得了程序保障。而且,這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矛盾判決的發生,還可以節約司法資源。
  對于與裁判結果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原告主張和被告抗辯,不應當賦予既判力,因為對于這部分主張和抗辯,原被告往往沒有對其給予足夠重視,也就不應當讓其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而且,在前訴中不重要的主張和抗辯,有可能在后訴中直接導致判決結果的發生,而前訴中的主張和抗辯的支持與否無法保證后訴裁判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因此,對于這部分判決理由不應當賦予其既判力。
  3結束語
  對于判決理由是否有既判力的問題,已經有很多著名學者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但是都無法完美地解決判決理由的既判力問題。在此,本文運用類型化的方法,對判決理由進行分類,對于事實認定部分應當賦予既判力;對于適用法條的選擇和法官自由心證部分不應當賦予既判力;對于與判決結果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原被告主張和抗辯應當賦予既判力;對于與判決結果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原被告主張和抗辯則不應當承認其既判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1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