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計算的企業審計信息化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興起,企業審計信息化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新事物出現及成形必要經歷的困難和挑戰,本文從云計算、云審計相關概念八手,介紹了云計算在企業審計信息化建設中的角色,分析了云計算給企業審計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最后提出了關于如何基于云計算加強企業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云計算;企業;審計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2-0214-02
一、前言
美國會計學會1972年在其頒布的《基本審計概念公告》中給出的審計定義為“審計是指為了查明有關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與所制定標準之間的一致程度,而客觀地收集和評估證據,并將結果傳遞給有利害關系的使用者的系統過程”。當前,企業已經基本轉變了對待審計的態度,審計從應付外部審查,轉變為企業定期審查自身,監控和預測風險的不可或缺的一項公司活動。大數據云計算的興起,將引領企業審計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什么是云計算?當下企業審計信息化是怎樣的發展狀態?云計算運用到企業審計信息化的優勢和困境是什么?如何建立基于云計算的企業審計信息化?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和解答。
1.云計算
“云計算”概念產生于谷歌和IBM等大型互聯網公司處理海量數據的實踐。Google首席執行官Eric Schmidt于2006年8月9日的搜索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了“云計算”的概念。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2009年關于云計算的定義是“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機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等),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2.審計信息化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新概念的不斷出現,企業審計也在逐漸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多數企業能夠實現信息化辦公,這為審計信息化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的同時,也對企業審計提出了新的挑戰,加之云計算的出現,為企業審計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綜合看來,我國企業審計信息化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
二、云計算給企業審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云計算給企業審計帶來的機遇
云計算的引入能為企業審計改革及企業自身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是大勢所趨。
首先,云計算的引入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審計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時間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審計結果的嚴謹性;云計算的應用簡化了審計中的數據計算這一環節,企業審計可以更多地放在過程監控和審計數據收集上。使用相應的云服務以及開發出的審計分析模型,企業能夠便捷得進行審計工作;
其次,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大企業采取了自建云平臺的方式促進云計算在企業當中的開發與應用。這樣搭建云服務的方式在短期內可能需要較大的投入,但從長遠運營來看,采用這樣的云平臺進行審計能夠產出更精準的審計結果,這不但能更好得服務企業的各項決策評估、內部控制,還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樣綜合計算的話,成本不增反降。此外云平臺還便于大企業整合其原有的科研團隊,對云計算服務平臺進行開發,沿用其已有的信息化系統硬件設備,最大程度減少投入,降低成本。而中小企業可以采用不同的云服務,按需付費。不論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大企業均能從審計工作中云計算的引入中獲利。
2.云計算給企業審計帶來的挑戰
但正如所有新事物出現時都會面臨困境一樣,云計算在企業審計中的發展也并不會一帆風順。
首先,因為技術的限制,企業管理者往往不能形成對云計算的完整認識。很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雖然重視審計,但是卻簡單得將審計信息化視為信息化設備,認為只要購入了先進的審計設備,搭建了平臺,就能跟上時代。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審計人員及公司部門職員未能養成云計算思維,依舊遵循舊有的審計思維,費力地收集數據,查找數據的勾稽關系,進行相關審計。設備跟上了,但審計工作效率依舊提不上去。實際上,新技術的引入最重要的是理念和技術本身的變革。軟硬件設備只能為其提供一個基礎。云計算的出現就為企業認識和審計模式轉變提出了挑戰。
其次,企業審計信息化相關法律法規相對滯后。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各個企業也在不斷尋求著更加科學高效的企業審計信息化方法。如:阿里云審計、華為云審計。但是與企業審計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勢頭相比,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著缺位現象。1994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及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7年國務院公布及201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規定了審計的基本原則、審計職責、審計權限、審計程序及法律法規等,但未對云審計下的企業審計信息化出臺與時俱進的法律法規。
另外,企業審計信息化人才綜合素質結構有待改善。隨著技術的革新,企業審計對與審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當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經驗純熟的審計人員在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化審計方面顯得能力不足;而專業計算技術人員對網絡信息技術程序方面較為精通,但是缺乏相關的會計審計知識。這就使得審計信息化難以推行。
最后,現有的企業審計信息化數據標準未統一化。目前我國基于云計算的企業審計信息化仍處于生命周期發展的起步階段,審計數據資料類別存儲、分類及提取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云審計下的企業審計信息化數據標準不統一,缺乏統一、標準的審計數據口徑及規則。且云審計軟件對接方面未出現大型專業化科技服務公司,各企業軟件接口更是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樣就為審計過程中,對數據的提取和分析造成了障礙。
三、基于云計算的企業審計信息化建設建議
關于推動云計算在企業審計中的應用,已有學者提出了相應的審計業務流程,從審計數據采集(包括一次性采集、聯網采集、其他方式(滿足不同情況下的數據采集需要),到數據管理(包括數據的標準化和對數據使用的管理),再到審計數據分析(包括建立樣本即總體的觀念、注重數據間的相關分析、注重非結構化數據的審計分析),都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定義。但在實踐中還應做到的是:
1.加快審計信息化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只有擁有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法規支持,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應用才能成為審計人員依法審計的基礎。法律總是追著社會發展的尾巴前行,這是常態。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不重要,恰恰相反的是,若不采用立法解決當前出現的社會問題,社會前行的步伐也會停滯。在審計信息化當發展初期,云計算等相關信息技術在審計中的應用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就會出現數據采集存儲缺乏標準、不夠規范,數據分析結果及相關電子證據缺乏法律效率等問題。須得通過相關審計法律的建立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大數據云計算在審計領域中充分發揮其作用。
2.提高企業對云計算的認識和利用能力
企業應建立其完善的云計算網絡。利用云計算,加強數據共享,促進各個部門的數據和信息交流。對于舊的審計觀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建立審計信息集成系統,促進業務規范和高效管理。為審計信息化建立良好的認識基礎和環境條件。
3.促進審計信息化軟件及數據上傳格式走向統一化、標準化
應根據企業所處行業情況以及相關審計準則,建立企業審計方法、企業作業流程標準。此外還應由專業的云軟件服務商提供相關的軟件研發、設計和維護服務,在專業云軟件服務商中間建立統一的軟件及數據儲存標準,避免傳統審計軟件上的不兼容缺點。
4.開展審計人員的培訓
為了解決專業審計人員缺乏運用云計算進行信息化審計的相關技術這一問題,企業需定期對審計及相關崗位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相關技術的培訓,提高職員的素質,使得審計人員能夠了解云技術、能夠掌握并正確運用云技術。加強職工的信息化審計管理意識,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四、結語
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使得審計工作能夠跟上會計工作的發展步伐,提高企業審計能力,審計功效。就要轉變固有的審計思維,抓住云計算為審計信息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使得云計算技術能夠真正得融入到企業的審計及整體運行當中去,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風險預測及防范,助力企業的長期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39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