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云計算的中學智慧校園建設研究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過渡是內在需求。將云計算與智慧校園結合在一起,基于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實施現狀,提出了一種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智慧校園模型,概括了在云計算時代背景下智慧校園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歷程,并構建了一種基于云計算的中學智慧校園建設的模型結構。
  [關鍵詞]云計算;智慧校園;數字校園;信息化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彪S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普及性、智慧化、個性化、開放化的特點。近幾年,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投資越來越大,很多省市都在嘗試探索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云計算作為一種成熟的模式,在其技術支撐下建設的智慧校園也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引起了各行各業的關注。目前,從學校的硬件建設現狀來看,大多數學校的云機房、多媒體教室都已建成,寬帶網也已接入,業務應用系統和信息化系統也開始面向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與此同時,在中學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諸多新問題,比如新高考的走班制、新舊系統的對接升級等,如何優化和整合校園現有的硬軟件資源,將校園廣播、校園監控、教育教學、后勤管理等與智慧校園相融合,解決在云計算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重要挑戰。
  二、智慧校園的相關概念解析
  1.云計算
  廣義的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1]。云計算具有超大規模、高可靠性、通用性、可擴展性、按需服務等特征。云計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構建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可以按需向用戶提供服務。隨著云計算模式的逐漸發展和普及,學校、教育機構和個人的信息處理會逐漸遷移到“云”上,這將對校園網絡應用帶來積極的影響[2]。
  2.智慧校園
  不同專家對智慧校園有不同看法。如黃榮懷認為,智慧校園具有環境全面感知、網絡無縫互通、海量數據支撐、開放學習環境、師生個性服務等五個方面的特征[3];蔣東興認為,智慧校園具有互聯網絡高速泛在、智能終端廣泛應用、團隊協作便利充分、集體知識共生共榮、業務應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會貫通等六個方面的特征[4];胡欽太認為智慧校園的內涵可以用“以人為本、深度融合”進行表述,主張學校信息化應該回歸到以人為本,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要實現全方位融合等[5]。
  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智慧校園是建立在智慧硬件基礎上的,以數據共享、網絡互聯、智能感知為特征,為教育教學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校園。智慧校園不只是應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還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大膽嘗試,其建設的難點是不同數據的底層匯聚。因此,開放的“互聯網+智慧校園”的生態系統很重要,它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通過云計算實現隨處分析,通過大數據實現個性推送。在一個到處可以實現智慧連接的校園,管理人員不僅可以高效完成教學和管理工作,而且還能夠高效處理教務、科研、后勤服務等工作。
  筆者從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以“中學”“云計算”“智慧校園”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截至2018年,相關搜索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智慧校園的研究和建設更多地集中在高校,中學的研究很少。這一方面與資金和業務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相關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有關,中學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很多重點高校由于資金等環境政策方面的優勢,智慧校園建設已初具規模。而中學受到資金、師生人數、升學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絕大部分的智慧校園建設處于初級應用階段,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功能還無從談起。
  3.基于云計算的中學智慧校園的特點
 ?。?)基礎數據共享
  在智慧校園中,各個部門不需要再設置獨立的操作系統,所有的基礎數據都能實現共享,可有選擇地開放字段,建立信息化標準字段,與信息系統進行對接。比如新生進校后首先注冊一卡通系統,統一進行數據的采集,后續只需要有選擇地對教務管理、學籍管理、圖書管理等系統開放接口,就可以實現一卡在手而走遍校園。
 ?。?)校園無線覆蓋
  網絡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先行基礎條件??赏ㄟ^無線AP方案,在學校建立起一個全面覆蓋的網絡環境平臺,平臺上可以建設系統項目,處處可以連通網絡,使各個出口之間實現無縫漫游與對接,實現網絡化教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校教學的順利開展。
 ?。?)智慧教學模式
  新高考下的走班選課越來越近,依托智慧校園,可充分利用微課、慕課等技術,充分發揮智慧課堂整體效能,加快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重、以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為主的轉變,滿足學生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要。
  三、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建設策略
  智慧校園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漸探索、分步建設的過程。每所學校在基于自身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智慧校園的建設進行思考。
  1.加強信息化建設領導力和制度建設
  2012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了“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同時指出信息化隊伍建設是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要盡快完善和發展教育信息化技術類和管理類標準以及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評估類指標等系列標準規范,推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智慧校園是對傳統數字校園的擴展與提升,智慧校園的建設要以人為本,為教育教學服務。信息化的推動更多要依靠自下而上的落實,而不能單純依靠行政命令。作為信息化的主管領導,要積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服務和技術理念。智慧校園的建設不能僅依靠信息管理部門實現,它涉及學校的各個業務部門,業務部門可以提供如教務管理、學生管理、成績管理等需求,而信息與技術部門可以提供方案。所以,頂層設計要靈活,方便各個部門之間進行對接,同時也要加強后期的維護,讓師生能夠體驗到智慧校園帶來的快捷和方便。   2.加強校企合作
  學校要積極與第三方科技公司進行合作與共建,把學校業務流程、數據字段等梳理清楚。對于新建設的項目,要科學論證,規范實施,形成高質量的校園數據交換與共享中心。通過對校園信息化標準的統一建設,全面推動校園內部的信息共享,從而提升對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輔助決策能力。
  3.完善業務系統,實現互聯和協作
  從服務師生的角度出發,以師生的教學、科研、生活為核心,整合拓展校內各種生活服務資源,通過對智慧校園平臺的建設,旨在面向全校師生提供一個能夠數據共享、統一單點登錄、統一身份認證的綜合性、個性化和交互性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目前,學校智慧校園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無線OA辦公系統、教務管理系統、教育評價系統、教師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校園門戶系統、教學教研管理系統、后勤管理系統等。
  4.融合應用,創新發展
  教育信息化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是信息技術設施建設,而在于“化”,即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應用。其應用程度越深,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就越高,對教育現代化的帶動作用就越明顯。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催生了教育大數據的生根落地。
  四、結束語
  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力量,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智慧校園的應用最終要落實到促進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學校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要依托互聯網建設智慧校園,解決重硬件輕軟件、重內聯輕互通、重行政輕教育的難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6]。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師生關系、教學模式、科研、后勤管理等方面促進教育創新,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云計算技術在不斷發展,而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涉及整合校園的硬軟件資源、各類接口的無縫對接、科學管理等。在云計算基礎上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科學的智慧校園,成為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難點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佩華.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探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報,2012(4):8-10.
  [2]王鵬.云計算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實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3]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4]蔣東興.“云端一體化”高校智慧校園暢想[J].中國教育網絡,2014(1):49-52.
  [5]胡欽太,鄭凱,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1):35-39.
  [6]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N].光明日報,2015-06-09.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9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