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智慧校園三層框架模型的建設與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智慧校園的概念源自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原意本是通過傳感器構成的物聯網感知環境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后形成決策輔助,近幾年在“互聯網+”思想的引領下,“智慧”一詞被廣泛應用于信息化領域。
[關鍵詞]智慧校園 三層框架模型 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IP399-C1 文獻標志碼:A
2010年,智慧校園是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其描繪的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智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設和發展高校智慧校園,成為越來越多同行的共識,也標志著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如何準確理解智慧校園的內涵,融合利用信息化熱點技術,科學制定智慧校園的發展策略也成為高校在大信息時代的重要課題。
一、重慶理工大學對智慧校園內涵的理解
智慧校園概念提出后,如何對智慧校園進行定義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點,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智慧校園準確定義,但其內涵日漸清晰。在重慶市教委下發的文件(渝教科發〔2016〕20號)中,對智慧校園作了極具代表性的詮釋:“智慧校園是綜合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感知和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感知校園物理環境,智能識別師生的學習、工作情景和個體特征,實現校園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銜接的智能開放式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重慶理工大學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實踐中也形成了對高校智慧校園的認識,對于高校而言,智慧校園是綜合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使信息化與教學、管理、科研、公共服務進行深層次融合,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中心任務推動教育事業的各項改革與創新,實現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重慶理工大學“十三五”信息化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信息化建設的總目標是初步實現“智慧校園”。
二、重慶理工大學智慧校園三層建設框架設計
清晰智慧校園內涵是基礎,建設智慧校園工程是關鍵。智慧校園從概念到實踐需要一套系統的建設框架作為指導,目前有不少學者都提出了智慧校園框架結構圖,但基本上都是“概念框架”而非“建設框架”。重慶理工大學在對智慧校園的概念進行詮釋之后,提出了包括技術基礎層、業務應用層、發展戰略層“三層式”建設框架的設計。
根據重慶理工大學對智慧校園的詮釋,智慧校園分為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層面是技術基礎,包括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學校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學校各項信息化工作順利開展;第二個層面是業務應用,將信息技術與學校各項工作進行融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為師生服務的信息化能力;第三個層面是發展戰略,通過信息技術與各項業務的融合,反推各項事業的改革創新,以達到教育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由此文章提出,建設智慧校園也應該從三層次進行建設,這三個層次分別是技術基礎層、業務應用層、發展戰略層,每個層次的建設都有一個核心的關鍵詞。
?。ㄒ唬┘夹g基礎層,其建設的關鍵詞是“數據”
信息技術是智慧校園的基礎,包括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等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這也是傳統信息化工程中的建設重點,各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基本上都是從技術層開始的,校園網絡建設、服務器存儲系統建設,再到各類應用軟件系統建設。近年來隨著虛擬化技術的普及,此類基礎性技術又升級為SDN網絡、服務器虛擬化、存儲虛擬化、SaaS服務等,在虛擬化的基礎部分高校實現了“校園云”這種服務方式。除了傳統技術虛擬化,還有桌面虛擬化、移動終端、傳感器物聯網、3D打印等新興信息技術也逐步走入校園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撐。
在智慧校園視角下,繁多技術工具建設中,“數據”是綱,是貫穿其中的主線,綱舉則目張。技術基礎層的核心目標就是將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并進行數字化處理,傳感器采集數據、網絡傳輸數據、服務器處理數據、存儲系統存儲數據、數據庫系統管理數據、大數據技術處理數據,業務軟件系統的本質也是將各類業務資源與流程數字化。因此建設技術基礎層就是圍繞“數據”這個核心開展工作,這就是之前“數字化校園”工程的主體建設內容。由此可見,“數字化校園”已經為“智慧校園”準備好了“數據”基礎。
?。ǘI務應用層,其建設的關鍵詞是“融合”
按照高校的業務類型分類,一般分為教學、管理、科研與服務工作。智慧校園業務應用層建設的主體內容就是信息化與這四項工作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學校各項教育事業發展創新。具體工作應該分為三個方面:軟件系統建設、管理制度建設、工作機制建設。軟件系統是融合的基礎平臺,信息化與業務進行融合必須依靠軟件系統來完成;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化融合不能依靠于領導權威和個人情面,而必須通過完善的制度來保障,同時制度也是推動、促進融合的重要外力,在制度這個外力約束下,融合就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是業務應用層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保障;工作機制是紐帶,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一項工作的基因改變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是本部門的變化,還需要多部門同時參與、互相配合、協調行動,這就需要建立必要的工作機制來保障各部門之間能夠協調一致、配合行動。數字化校園完成的主要任務是與管理融合的軟件系統建設。
三、重慶理工大學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及目標
第一,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熟和完善智慧校園三層式建設框架藍圖。
目前重慶理工大學提出了建設智慧校園的三層框架,但還只是一個雛形,需要進一步豐富其內容,每一個層次都應該有各自獨立的子框架。重慶理工大學在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中,雖然有部分思路已經清晰,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還需要在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探索與實踐,創新性地構造一套實際可行的智慧校園建設框架,對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起到示范性作用。
第二,在技術基礎層圍繞“數據”這個核心工作,以高性能“校園云”為基礎,完整地實現“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數據分析”“數據展示”六個基本構成部分,實現各業務之間以數據為載體的互通共享。 數據采集:在重慶理工大學已有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完善各類應用系統,確保數據采集完整準確,廣泛建設各類數據采集渠道,以達到靈活方便采集用戶各類數據的目的。
數據傳輸:優化升級校園網絡,提升網絡基礎設施質量,實現校園網用戶精細化管理,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高效。
數據管理:加強數據中心建設,不斷升級數據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提高數據交換能力、推送效率,并以虛擬化為基礎,探索校園私有云的建設、管理和運維模式。
數據共享:以教育部和重慶市教育數據標準為基礎,修訂完善重慶理工大學數據標準集,確保各類業務數據做到互通共享。
數據分析: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數據分析平臺,加強對非結構化數據的解析與分析,建設校情分析與決策輔助系統。
第三,在業務應用層圍繞“融合”這個核心工作,完善軟件系統建設、管理制度建設、工作機制建設,促進信息化與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的融合,體現智慧校園的主體內涵。
首先,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從“教、學、評、管、培”5個方面著手,構建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服務體系,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從服務教育教學拓展為服務育人全過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有效推動學術研究創新。積極推進科研資源共享機制,加大科研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力度,服務于學??蒲袇f作和學術交流。建立科研資源庫,有效發掘和整合具有學校特色的科研資源,提高科研資源使用、科研信息共享的實效,創造有利于科研創新的信息化環境,有效推動學??蒲袆撔?。
完善大型儀器設備信息化共享平臺,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挖掘大型儀器設備的價值;改變目前分散建設現狀,集中有限資源統一建設高性能計算平臺,為全??蒲袌F隊提供計算資源和相關服務,提高計算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在發展戰略層圍繞“創新”這個核心工作,建設適合校情的能夠高效運作的信息化管理架構與保障機制,進行信息化治理機制建設、流程再造工程建設、校情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管理和協調全校信息化功能并形成信息化合力,確保高質量實現信息化建設各項任務與目標。
首先,逐步健全信息化管理機制。探索信息化管理機制新思路,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架構,明確各部門在學校信息化建設格局中的責任和義務,保障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決策、協調、部署、實施等環節的順利開展,確保學校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探索設立CIO職位與相應制度,全面協調統籌全校信息化工作;落實信息化建設工作辦公室職能職責,為信息化工作協同提供有效手段,實現協同驅動。其次,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健全信息化專業人員隊伍保障機制,創新信息化工作用人制度和晉升渠道。不斷充實學校信息化專業隊伍,加強對信息化工作聯絡人的管理與培訓,保證各項信息化工作順利推進。分層次、按類別定期開展各種信息化技術及應用培訓,不斷提升全校師生信息化素養及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最后,建立信息化工作評估機制。對學校信息化開展情況進行督導評估,綜合考察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信息化建設的運行情況和效果,客觀分析和評價對學校信息化的提升作用,提升學校信息化發展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