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校園也在不斷建設中,不少高職院校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智慧校園體系。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推動智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與智慧校園的建設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的校園一體化管理,給師生提供了智慧型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技術與應用雙促雙贏的局面。
  關鍵詞:高職院校;智慧校園;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5C-0038-03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提出和實施,智慧校園理念應運而生。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積極投入智慧校園建設的隊伍中,以應用平臺建設為基礎,人員應用能力提升為核心,服務教育教學為根本,不斷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創新,探索智慧校園對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作用,不斷總結和提煉成功經驗,智慧校園的建設取得了全面進展。
  
   一、智慧校園建設的意義
  
   智慧校園是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于校園建設中,實現資源共享的校園一體化管理及服務平臺。智慧校園的建設關系著學校師生的安全、健康、教育和生活。它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園的目標是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平臺,推進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學習的機會公平。
   從國家層面看,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擔負著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的重要使命。黨中央把信息化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也為我們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就江蘇省而言,從2016年第一批6所省職業學校建設智慧校園,到2017年第二批的23所,再到2018年的23所備選學校,可以看出,省教育廳對職業學校智慧校園建設的高度重視??梢哉f,江蘇省職業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因此,我們必須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不斷提升內涵、打造品牌,推動智慧校園建設取得新突破。
   學校緊隨著智慧校園的發展腳步,智慧校園的不斷推進和發展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具體而言,學校將基于物聯網的信息服務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文化等多個領域相結合,實現互聯和協作;同時利用綜合信息服務這一平臺也讓外界人士對學校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二、智慧校園建設的成果
  
   2014年上半年,學校開始漫長的智慧校園建設。在這幾年中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在智慧校園建設中成績突出,取得明顯成就。
   (一)著力加強組織領導,重點抓好頂層設計
   為了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對項目建設內容的研究,保證項目建設有序、穩步進行,學校成立了“智慧校園”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一把手校長任組長,統一協調建設。項目建設實行目標管理和項目負責制,明確職責范圍,詳細制定建設方案,同時加強建設過程的檢查、指導和監督,確保如期完成項目建設。學校邀請蘇州市電化教育館、蘇州市計算機學會、蘇州市計算機學會數字化校園專業委員會、在蘇高校信息部門等單位技術專家組成智慧校園建設顧問團,定期召開論證會。所有項目建設都有計劃、有方案,并充分研討、論證;在執行過程中,加強過程管理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項目建設監控、檢查、考核機制,暢通項目建設信息反饋渠道,確保項目的建設質量,保證建設項目的按期完成,加強資金落實到位的督促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學校相關規章制度及建設項目經費管理實施細則,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對項目的實施進行過程控制和監督。
   (二)抓好四大平臺建設,積極推進智慧校園
   1.建成信息發布平臺。建成學校中心門戶網站;建成28個部門和專題二級網站,建成校園視頻發布平臺,建設短信發布平臺,建設學校微信公眾號。通過安裝在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以及食堂等各個區域的31個視頻終端設備和2塊LED屏幕播放學校視頻通知或宣傳資料。借助家校路路通和綜合校園數字管理系統短信發送功能及“掌上建交”的互動功能,給學校、老師、家長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平臺,形成有效的家?;咏逃?。
   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是學校為廣大師生提供的一個直接與學校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學校適應新媒體技術發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拓寬學校對內對外宣傳渠道的又一重要舉措,以“展示建交風采、服務全校師生”為宗旨,致力推送學校權威信息,展示校園生活,傳播校園文化。
   2.建成數字學習平臺。建成數字學習中心系統;建成共享共建圖書館,共建共享紙質和電子書資源500余萬冊,購買萬方數據庫,讓全校師生共享中文期刊8000余種、核心期刊3200種,學位論文年增30萬篇等數據和資料;學校數字圖書館內有各類電子圖書30萬冊;打造智慧學習空間,開發數字化課程資源;建成錄播網上課程、鳳凰創壹教學資源等7個教學資源平臺。
   3.建成信息管理軟件平臺。建成智慧校園信息門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建成融交流通信平臺、OA辦公系統、錄取迎新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就業實習系統、頂崗實習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后勤管理系統、云盤等為一體的綜合管理軟件平臺。整個校園只采用一套管理系統,實現集中化管理,消除數據孤島現象。不斷強化軟件各模塊整合力度,融合數字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及其他軟件平臺。
   為了擴展數字化校園對于師生的服務,學校通過建設“掌上建交”服務平臺,整合已有業務以及服務,實現服務的獲取、消息的推送、實時的溝通,建立基于移動端的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及時、便捷、快速的校園信息、交流互動等一系列的應用服務,是學?;顒有畔⒌木C合展示,也是學校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    4.建成硬件基礎設施平臺。建成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高性能、大存儲、高安全性的數據中心機房,2間智慧教室,1間可視化互動報告廳,3間自助式微課制作室,105間新媒體系統教室,9間共享型多媒體教室,一套校園電視臺系統,一卡通管理系統,教育云集成管理系統,網絡運維管理系統,智慧校園運維管理中心,將教育園校區有線網絡升級至主干萬兆千兆到桌面,完成兩校區無線網絡全覆蓋。
   (三)加強登記保護測評,著力推動安全建設
   為了確保智慧校園系統與數據的安全,學校根據網信部門要求,對智慧校園系統和E卡通系統進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二級備案,并通過專業安全機構開展測評工作。在全校范圍部署網絡殺毒軟件,實現病毒庫定時網絡統一升級,校園網絡環境進行安全加固,部署了堡壘機、防火墻、IPS及服務器虛擬化殺毒軟件等網絡安全運維軟硬件,技防、人防兩手抓,確保校網絡信息系統能夠安全穩定地運行。
   (四)推進特色項目建設,突出建設交通特色
   1.掌上建交。“掌上建交”移動服務平臺系統遵偱“小應用、微服務、大平臺”的建設方向,采用“去中心化、集中管理”的設計思路,提供豐富靈活的應用,整合教務、學工、財務、科研等資源服務,實現服務獲取、消息推送、實時溝通等功能,為廣大師生提供及時、便捷、快速的學習和生活自助服務?!罢粕辖ń弧钡牟粩嗤茝V和使用,讓全校師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移動服務體驗。
   2.行走課堂。學校在大膽探索、科學求證、專家指導、實踐改進的基礎上,基于1:1建筑實體模型,構建了“行走課堂”教學新模式。其主要基于數字化平臺、實體模型及遠程監控視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虛擬漫游和現場兩種教學條件學習,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達到邊走邊學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同時輔以自助導學系統和數字化學習平臺,給學生創造課堂之外的全方位、全天候學習條件,突破時空概念,讓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
  
   三、智慧校園建設的構想
  
   (一)繼續優化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
   持續優化拓展各應用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模塊,使學校具備高質量的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建成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所有師生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常態化。
   (二)重點提升教育信息化促公平的能力
   積極推動“名師課堂”“精品課堂”“名師工作室”建設,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以名師帶動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和能力,形成“優質課程普惠全體學生、優秀教師帶動普通教師”的網絡教學教研新模式。
   (三)開展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
   深入提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廣度與深度。根據國家“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動“雙創”等具體措施,結合職業類學校的教學特點,創新管理平臺、資源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模式,深化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融合互動,鼓勵廣大師生在日常管理、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廣泛應用各類新信息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拓展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帶動作用。
   (四)繼續組織教育信息化培訓
   創新培訓方式,通過多方位、多平臺、多種培訓模式,強化提升全校師生信息化應用水平與信息素養。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升與學科教學培訓緊密結合,培養教師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學情分析、個性化教學和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
   (五)加強全數據鏈智慧應用與管理平臺建設
   深入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數據分析和發掘功能,將原有系統進行簡化,方便師生使用,簡單生成數據統計,自動進行數據分析,方便領導及時掌控教學水平和管理質量。
   (六)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
   保障每年持續投入,完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通過購買專業網絡安防服務,添置安全防護硬件的方式,防止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進一步提升學校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在智慧校園建設與管理中,學校應該始終與時俱進,將先進信息化手段帶入學校,確立智慧校園建設理念,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平臺,給師生提供智慧型的教學和學習環境。
     責任編輯:章躍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5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