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熱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立林
新媒體使更多人看到了希望所在,投資與創業的前景和機會孕育其中自然,新媒體己成為人們下注的一個投資對象。
從年初到現在,MSN推出的Space服務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已經有了幾百萬用戶,即時通信的用戶又開始在這樣一個空間里說起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或坐而論道、妙筆生花。這些平時異常忙碌的人們樂此不疲。另一方面,代表更新的“小星星”會讓其他人產生閱讀的沖動,而在不同的朋友圈子里肆無忌憚的漫游遍歷他人的Blog,更是辦公室里休息偷懶的最佳選擇。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新生的Blog是這句話在新媒體時代一個別樣的注腳。新媒體在公眾的追捧和疑惑中潛行,有無數的解讀和判斷,許多以新媒體模樣出現的新玩意,讓大眾視線迷離,什么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區別在哪里?新媒體意味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機遇嗎?所有人都感受到變化,只是“恨隔重簾看未真”,真相和本質湮滅在似乎是無窮盡的新事物變革的漲落中。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博弈
廣義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在于其以數字方式進行制作、發布、傳播。但獨具商業價值并且為投資界所看好的是通過互聯網/無線方式來承載媒體功能的一切新形態,包括了IPTV、無線音樂、流媒體、手機報紙、網絡廣播等等。在互聯網以及移動平臺下,幾乎一切傳統媒體所能覆蓋的形態都已經以全新的方式出現了。
但單純的將傳統媒體數字化并不能真的將人們帶人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最重要的屬性在于其分眾效應、互動性以及源于草根階層的原創性。這些特質脫胎于日益普及的互聯網服務,突破了即有媒體傳播形式的藩籬,將網絡世界的互動與無中心化的民主特性充分彰顯。而這些正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威脅。
但僅僅是原創的參與還不足夠。新興的媒體平臺傳播成本極低,傳播效率幾乎是以n次方的速度在擴散發布。精明的廠商不可能忽視這樣一個一次投放,幾乎可以無限次傳播并且到達目標客戶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新興媒體平臺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互動性能,用戶在交互、共享的增值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粘性與傳播效力,這一點是傳統媒體所完全無法實現的,沒有人會去錄制所有喜愛的電視、廣播節目,
也不會有用戶群體將報紙雜志收集到車載斗量,稍縱即逝的電視廣告只有依靠讓人倒胃口的反復播放來試圖影響受眾,而這一切,互聯網可以輕松的解決,借助搜索引擎和數據庫,你幾乎是永遠可以找到你所想要的,只要有足夠的技巧、片斷零散的記憶基本上就可以找到足夠甚至是多得讓人無法承受的信息。廣告投放的效應是乘數效應放大并且可以無限制反復的,這些怎能不讓廠商們喜不自勝,趨之若鶩。
在前兩個特性的基礎上,可以看到新興的媒體具有這樣天生的本領,可以引領用戶直接到達自己最想要接觸的人群,在世界各個角落隱藏的同好者,終于可以如同趕集般去往同樣的地點,所不同的是,這個集市幾乎可以永不消逝。細分市場所帶來的是具有明確目的、消費意愿或者消費能力的人群,不同于傳統的分眾媒體、比如雜志、音樂臺、交通臺等,在能夠原創并且交互的新平臺上,人們的聚集效應會如同黑洞般吸人匯聚特定人群各個層次階段的需求和欲望,投放廣告或者市場推廣在這樣的空間會變得極為精準,帶來大量的有效客戶。
但是新媒體的發展并非一日之功,從開始的自發構建、直接面對用戶,到如今整個價值鏈日益豐滿完善,商業模式的創生變得如同做排列組合一般,信手拈來便有足夠的驚喜??纯瓷厦娴膬r值鏈結構,在無線與互聯網的雙重運營平臺上,各種傳統媒體的內容以及用戶創生內容UGC都可以經過價值鏈的傳遞、篩選到達最終用戶。對于傳統媒體或者新興企業都能夠找到適合的切入點,重要的不是概念有多么炫目,或者精巧的組合,而是通過延伸價值鏈能夠最終落實到用戶的基本需求上。
當然,新媒體的橫空出世有太多的渲染與炒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不可能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完全對立來看。如今為投資機構看好的新媒體形態中,幾乎都離不開傳統媒體的影子:IPTV、數字音樂、在線廣播等等。許多的傳統媒體們已經在嘗試,甚至是占據了新媒體產業鏈的主導環節――內容。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資源與制作整合優勢,一旦在危機到來時覺醒,所進發出的能量將會迅速吸納剛剛浮出水面的草根們,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知名的網絡歌手最終為唱片公司所占有,繼續用傳統的方式來推廣,即便是絕對平民化的超女們其實也只是背后經紀公司的一枚棋子,在營造了新媒體的商業奇跡后,持續的盈利和影響力仍然將來自于傳統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問題都發生在市場集中度高、壟斷廠商壁壘明顯的行業。而在互聯網領域,類似于博客、IM、SNS等等這樣的完全虛擬化的數字生活體驗方式,沒有傳統的媒體可以真正染指并主導。在這些領域,價值鏈相對較短,完全直接面向用戶,而在中國這個習慣了免費互聯網服務的市場,用戶不等于客戶,只能通過流量來轉化為間接的付費。如果不能最終落實到用戶“必須”而僅僅只是“愿意”為之付費的需求,或者傳遞的路徑本身過于復雜,那么這樣的商業模式必定會在一時的喧囂之后悄然退場。
娛樂是殺手锏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比較容易產生投資機會的領域,在所對應的傳統媒體集中度高,巨頭壟斷的市場當中,投資門檻也相對較高,電視、音樂等都仍將在傳統巨頭的掌控之下,可以切人的機會對于多數投資機構而言更多的是在非運營的其他環節,包括軟硬件平臺、分眾效應明顯的內容提供商等。在無線增值服務領域,SP們也開始尋求與CP的融合,能夠搶先一步充當內容整合平臺的玩家,在爭奪用戶資源上面具有極強的先發優勢。這一特點即便在互聯網領域依然存在,后進入者如果試圖趕超,那么所投入的資源將會是巨大而且很難得到預期回報的。
剩下的機會將主要在那些草根性最強、新媒體特點更為明顯的領域。在中國市場只是提供信息將很難吸引足夠的用戶,娛樂將會是主要殺手锏。無論是搜索引擎、即時通信、博客、SNS,提供足夠的娛樂屬性或者服務都成了必須遵從的法則。當博客中國變成bokee這樣龐雜的怪物,其不可避免的墮落成了門戶,需要依靠流量來預期前景,而喪失了博客本質的分眾聚集效應。百度能有今天的輝煌,也幾乎全靠音樂搜索下載業務。相比之下,貓撲PCPOP這些新一代社區性質的門戶網站高舉娛樂旗幟,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具體而微的用戶需求一旦產生,就會放大成為足夠盈利的商業模式,從移動增值服務開始,到游戲、音視頻付費下載、廣告等等都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社區特有的用戶粘性和人際資源會成為這個時代,數字生活平臺的體驗核心。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對于所有互聯網巨頭來說,電子郵件和即時通信都已經成了必須,脫離了這一基礎,將很難構建一個足夠強大的平臺來支持商業模式的創生和產生足夠的盈利空間。結合前面提到的傳播效應、分眾、原創以及互動性能,博客以及SNS或者其他新興媒體產生的機遇是足以令人激動的。
激動過后,讓我們再看事情的本質,在整個價值鏈中,如果博客或者其他新媒體形態不能落實到細分人群的必須需求,或者無法解決用戶付費的交易過程,也不能夠成為一個可以下注的投資對象。當我們把目光延展到盡可能遠的產業環節,以及產業發展未來的可能節點,就會相對清晰的看到在宏觀層面,發生的問題其實從來都沒有變化過,比較明確的道路有兩條,一個是能夠較之其他競爭業態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戶流量,依托強大的媒體屬性賺取廣告收入,發展渠道代理。另一個則是在社區化的服務提供平臺上,可以直接提供給滿足用戶必要需求的應用或者服務。無論多么離奇的構思,都需要放到這兩個模式前解讀,在適合自己的商業路徑上尋求效應最大化。這一模型也是做投資決策時需要仔細考慮的關鍵問題。
傳統媒體也許沒有具備如此的優勢,但傳統媒體對于用戶基本需求的把握與滿足已經支撐了巨大的市場,問題在于增長空間狹小,替代成本極低,危機巨大。新媒體是我們看到的希望所在,投資與創業的前景和機會也孕育其中。但回歸操作層面,在我們俯瞰整個產業的變遷和價值鏈的延伸時,就會發現,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世界其實從來都沒有改變,撇去表面的浮華,直抵人本的需求,一切的機會都源于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92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