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幸福能力培養的內容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更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幸福既是一種個體感受,也是可以培養的一種能力。能力包含個體潛藏著的尚未顯露的素質部分,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學習、鍛煉得到開發,在未來得以顯現并發揮作用。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幸福能力對于幸福感的不斷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發現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養之原點,只有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身與外界的關系、認識什么是幸福,才能發現幸福;獲得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養之核心,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保持積極狀態、保持中庸之心,才能獲得幸福;拓展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養之升華,只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世界,才能拓展幸福。
  關鍵詞:幸福能力;認識;保持;尊重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67-02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幸福從橫向看包括物質幸福、精神幸福、人際幸福、生態幸福等;從縱向看主要包括過程幸福、結果幸福、短暫幸福、長久幸福、過去幸福、現實幸福和未來幸福等。它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物質的實現與精神的實現的統一、自我實現與無私奉獻的統一、享受和創造的統一。幸福存在于勞動中,存在于事物的斗爭和發展中??梢钥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幸福內容是一個包含多種要素、結構合理的內容體系,它更注重人的社會屬性,把勞動與創造作為幸福的源泉,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協調性的特點,是科學的幸福觀。
  調查研究發現,具有可比性的樣本(如同一社會階層、性別一致、年齡與收入水平相近、健康狀況相同、受教育程度與家庭和睦程度類似等等)對于幸福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在同樣的生活狀態下,有的人有強烈的幸福感,有的人感受一般,還有的人覺得毫無幸??裳浴_@充分說明個體對幸福的感受并不完全由客觀條件所決定,更多的是個體自身的一種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內向的挖掘,在誠實、真實地面對內心需要的基礎上,使內在的追求同外部的條件相契合、相互促進,以不斷提高幸福感受。因此,可以為幸福能力下這樣的定義:幸福能力,是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在生命活動中通過感悟、認識、體驗、直覺等多種方式覺察到內源性發展需要的存在后,依照生命存在之理,將內源性發展需要與外在性發展需要的滿足相互結合起來,并用內源性發展需要自覺調節、控制、轉化外在性發展需要,以更新生命活動方式、改變生命存在的多重世界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為著眼點,超越遺傳因素和生活境遇的限制,進而改善生命存在方式與狀態,不斷實現內源性發展需要的滿足,獲得生命存在的某種完滿體驗并將其延續、拓展,不斷地將生命存在推向整體完滿的本領[1]。研究幸福能力培養的內容,對于培養個體的幸福能力具有指向性的重要意義。
  一、發現幸福的能力
 ?。ㄒ唬┱J識自我
  “追求幸福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認識自己?!盵2]認識自我,即了解自身意識與潛意識的過程,包括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氣質風度、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及自身的優缺點所在,清楚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焦慮與恐懼。這是發現幸福的最基本要件。然而,正像人類向內探索心的奧秘要比向外探索的奧秘難度大得多一樣,一個人客觀地認識自我要比客觀地認識外在世界難得多。它需要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更需要誠實、勇敢的品格和態度。要正確認識自我,就要由外及里,從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條件開始,一步步深入到品性和價值觀的層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要盡量站在客體的角度剖析自我,避免從主體的視角出發,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影響自我認識的客觀性。
 ?。ǘ┱J識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人是不能脫離外界環境而獨立存在的。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互聯網的悄然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密切;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下,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是前所未有的緊密;科學的不斷進步和技術的高度發展,賦予人以更強大的能力去改變自然,而大自然也在以更有威懾力的反饋給人的活動以回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個體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走出自我,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看到自己與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把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自然利益放在同一鏈條上去衡量,建立與外界的良好關系,這無疑是發現幸福的重要保證。
  (三)認識幸福的真諦
  如果不經過深入思考,可能很多人會說毫無壓力的輕松與愉悅就是幸福的真諦。然而如前所述,這樣的“幸福”無疑是空虛、華而不實的,最終會導致人的異化。米哈里·契克斯米哈賴在生活中發現,“最愉悅的時刻通常在一個人作為了艱巨而值得的事情,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候?!盵3]這樣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是高度契合的。仔細體會我們就會發現,幸福與勞動、與付出息息相關。農民捧著自己辛苦種出來的糧食與市民在超市買同樣的糧食,他們的感受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在農民的眼中,每一粒糧食都飽含著自己辛勤的汗水;在市民的眼中,那不過是一種商品。因此可以認為,幸福存在于勞動的過程中,幸福感的巔峰就在付出了巨大努力之后收獲的一刻。
  二、獲得幸福的能力
  (一)保持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盵4]也就是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身心健康是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里不做論述,心理健康是重點要探討的內容。保持心理健康,以下要件缺一不可:一是完整健全的人格。敢于表現真實的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表達自己的情緒。二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建立親密關系并從中獲得美好體驗。三是彈性的心理機制。在遭受挫敗、情緒跌入谷底之后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平穩的情緒。
 ?。ǘ┍3址e極狀態
  身心健康是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但是未必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能獲得幸福體驗。事實證明,狀態更積極、更開放、更包容的個體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受。積極狀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奮發向上的志向。有一個積極向上又切合實際的目標并能為之努力奮斗,能夠使人情緒飽滿、充滿干勁。二是積極的情感。積極情感如愛、平和、愉悅、寬容能給人帶來美好感覺,消除麻木、消極等不良情緒。三是積極的人格。積極的人格如智慧、適應、自主等能夠激發人的積極力量,體現為各種力如創造力、工作能力、毅力等,不僅可以預防心理問題,還能提升個體的過程體驗,增加成功的概率,進而促進個體獲得幸福。  ?。ㄈ┍3种杏怪?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至高無上的道德,認為踐行中庸,有恰到好處的思想和行為,就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西方先賢亞里士多德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正確?!盵5]中庸既不是折中主義、泯滅原則,也不是消極懈怠、回避矛盾,更不是對現實的妥協,而是主動把握事物的“度”的一種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都有兩面性。同樣,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可能走向過度和不及,而這兩個方向都會影響對幸福的獲得。要獲得幸福,就要以中庸之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以適度為原則,使各方面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三、拓展幸福的能力
 ?。ㄒ唬┳鹬刈约?
  尊重自己的第一個層次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在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基礎上,建立對自我的更積極的鼓勵和更正面的評價。個體充分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對自己的思想、主張、目標、追求等抱有肯定的態度,認為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有擁有幸福快樂的資格。尊重自己的第二個層次是尊重潛意識。個體在建立自我意識之后,會有一個引導自己的角色意識,告訴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在復雜的環境中個體難免會產生自己不認可的感覺或者沖動,這時候人與生俱來的防御本能就會把這一部分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它們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會對人造成困擾,甚至影響人的行為。因此,要敢于發現本我,正視、接納潛意識,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尋求平衡,使人格更加統一。
  (二)尊重他人
  如前所述,個體不能脫離外界環境而獨立存在,在個體與外界的諸多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與他人的關系。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主體地位。胡塞爾的主體間性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個體與他人的關系其實質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只有站在這個角度去理解,彼此把對方都當作主體,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實現人與人的相互聯結,從而獲得美好和諧的交往體驗。第二,要懷有對他人的仁愛之心。儒家思想作為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思想,其內核就在一個“仁”字?!叭省弊钟伞岸恕苯M成,即由己及人,愛自己然后愛他人。有了仁愛之心,就會以同理心去看待他人,進而生發出關心;以欣賞心去看待他人,進而生發出贊美;重視他人的需要,進而給予其幫助。這些都是增加幸福感受的重要來源。
 ?。ㄈ┳鹬厥澜?
  尊重世界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從拓展幸福的角度出發,首先要求我們要尊重事實。在形容世界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大千世界”“花花世界”這樣的修飾,描述了世界呈現出的多樣化和復雜性,這里有我們認為是合理的,也有我們認為是不合理的。尊重合理的部分很容易,尊重不合理的部分卻很難,這會給個體帶來煩惱糾結的不適感。這時候要以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思想,即“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引導自己,只要存在的事實不違背法律和道德,就要給予其尊重。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還要尊重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就給了我們科學的遵循。尊重規律,順應時勢,才能以更開放的胸懷、更理智的心態拓展個體的幸福。
  參考文獻:
  [1]肖冬梅.幸福能力及其培育[D].長沙:湖南大學,2012.
  [2][德]斯特凡·克萊因.幸福之源[Ml.方霞,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21.
  [3][美]米哈里·契克斯米哈賴.幸福的真意[Ml.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陳平.轉變健康觀念增進心理健康[J].張掖師專學報,2001(3):64.
  [5]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l.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848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