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俄羅斯的戰略思想傳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代俄羅斯的戰略思想與其歷史發展脈絡具有很強的繼承性,主要表現在追求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凸顯精神力量的戰略傳統、著眼長遠的戰略遠見以及靈活務實的戰略取向等方面。這些思想傳統潛在地影響著俄羅斯不同時期的戰略制定和政策形成,也成為解讀俄羅斯所做出的戰略選擇、預見其未來戰略發展走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俄羅斯;戰略思想;思想傳統
中圖分類號:D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044-02
本文在關注俄羅斯戰略思想時,將重點聚焦于其歷史演進過程中、形勢發展變化中逐漸沉淀并一脈相承下來的戰略思想傳統。
一、追求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
俄羅斯對于大國地位地向往古已有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經過與蒙古韃靼人的戰爭,使莫斯科公國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并伺機進行擴張,逐步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一方面通過武力擴張,吞并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和部落,使國家實力得到大大增強;另一方面,他通過與拜占庭最后一位皇帝的侄女索菲亞聯姻,確立起國家的宗教信仰和歷史定位。俄國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國史》中這樣評價:“這位莫斯科君主感到自己不論就政治力量來說,還是就東正教淵源和姻親關系來說,都是拜占庭皇帝家族的繼承者,因此,他用具體形式表明了他同這個朝代的關系:從15世紀起,在他的印章上出現了拜占庭的國徽—雙頭鷹?!盵1]102從此,歷代沙皇皆以此為目標進行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斗。
自伊凡三世開始,俄國沙皇以開疆拓土為己任,一步步實現建立強大俄羅斯帝國的夢想。對于沙皇的侵略擴張史,馬克思曾尖銳地指出,“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變,但是這一政府的主旨—世界霸權是不會改變的?!盵2]78建國初期,當時俄國版圖約280萬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對外擴張,在蘇聯時期達到鼎盛,成為地跨歐亞大陸、面積達2 2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即使是現在,解體之后的俄羅斯國土總面積仍有1 700多萬平方公里。
俄羅斯歷史上的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到今天的普京,都是擁有強烈大國意識的統治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俄羅斯戰略傳統中的大國情結,對大國地位矢志不渝的追求。正是這種思想理念決定了俄羅斯在任何時期不可能以“蕞爾小國”的身份偏安一隅。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曾一度轉向西方,積極尋求西方援助。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遲遲不肯接納其融入西方世界,因為在西方國家的眼中,俄羅斯雖然實力有所下降,但仍是一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戰略實力尚存的國家。尤其是俄羅斯擁有大國情懷和追求強盛、不甘示弱的戰略傳統,使其雖暫時遭受挫敗,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000年普京就任總統后,提出了強國戰略的目標,俄羅斯要在國際社會中確立牢固和權威的地位,這種地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羅斯聯邦作為一個大國、當今世界的一個勢力中心的利益。他還曾明確提出:“俄羅斯唯一現實的選擇是選擇做強國,做強大而自信的國家?!盵2]78可以看出,普京所表達的正是俄羅斯戰略傳統中一直向往追求的大國夢想。
二、凸顯精神力量的戰略傳統
自彼得大帝開始,以“雙頭鷹”自居的俄羅斯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文化,其中也包括西方的戰略理念和戰略思想。著名的戰略理論家約米尼、克勞塞維茨都曾在俄國軍隊中任職,約米尼的戰略思想還曾得到沙皇亞歷山大的肯定,并在俄國影響廣泛。蘇聯時期,蘇聯國防部將德國戰略理論家德克布呂克的著作《戰爭藝術史》全書譯成俄文,并在譯本序言中這樣介紹:“在此領域中這是空前偉大的著作,不僅所用資料是空前浩繁,而其研究也空前嚴謹?!盵3]357在俄羅斯戰略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借鑒與繼承發展相互交織、往復前進。俄羅斯一方面不斷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戰略思想理念,同時也繼承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戰略思想傳統。最能反映俄羅斯民族特性的戰略傳統就是對精神力量的推崇。
彼得一世是俄羅斯戰略思想“民族學派”的創始人。他銳意改革、開拓進取,使俄羅斯逐步成為在歐洲頗具影響力的國家。此后,葉卡捷琳娜時期的蘇沃洛夫元帥,他的戰斗精神和戰略思想直到今天仍為俄羅斯人民所銘記,成為俄羅斯民族精神和戰略思想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756年俄羅斯與普魯士的戰爭中,腓特烈大帝起初看不起俄羅斯,沒把俄國軍隊放在眼里,驕橫地宣稱:“俄軍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對手?!比欢?,當看到蘇沃洛夫領導下的俄軍步兵如何拼殺后,國王大吃一驚。普魯士軍隊在他們的作戰報告中寫道:“將俄國士兵擊斃易,擊潰難,而且,光是從肉體上消滅還不足以完全征服他們?!碧K沃洛夫在其所著的《制勝的科學》一書中,特別重視鼓舞軍心士氣和發揮精神力量的主觀能動性。由于當時使用的燧發槍性能極差,射速慢、殺傷力弱,蘇沃洛夫提出,“要充分使用刺刀拼殺,子彈有時失誤,刺刀不會失誤,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边@些通俗簡捷的話語成為激勵俄軍士兵勇猛作戰的精神指導。俄軍的白刃突擊、白刃格斗大大提升了部隊士氣,使與之對抗的敵軍聞之膽寒。這些思想理念與俄羅斯的民族性格相融合,成為俄羅斯戰略傳統的重要思想內核。在戰場上,蘇沃洛夫激勵士兵:“要堅決守??!要打!我們是俄國軍人!不是安逸自得之人?!盵4]作家米哈伊夫在蘇沃洛夫的傳記中這樣評價:“他的每一個行動,他寫的每一行文字維護著軍隊的民族特性?!盵4]363
此后,19世紀的米登將軍也多次強調“精神力”。19世紀后期俄國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思想家德拉果米羅夫也呼吁“回到蘇沃洛夫”,在其出版的《戰術學》中強調人員的戰斗意志。1918年,列寧和斯維爾德洛夫批準了紅軍全體官兵一律遵行的紅軍手冊,在該手冊規定軍事和精神政治教育目的的最后章節里,一開頭就簡要地摘引了蘇沃洛夫的軍人手冊中的一些原話。直到今天,蘇沃洛夫的戰斗精神仍為俄羅斯人民津津樂道,蘇沃洛夫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戰神”。為了繼續發揚蘇沃洛夫精神,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軍事競賽中設置了“蘇沃洛夫突擊”比賽項目。 三、著眼長遠的戰略遠見
對于未來發展的預見,不但需要理論的支持,更需要領導者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和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睿智,這種戰略遠見是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中逐漸沉淀而形成的一種戰略自覺。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于寒帶,氣候相對惡劣,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族入侵,殘酷的環境條件使俄羅斯在生存方面面臨更多的挑戰與威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俄羅斯未雨綢繆、著眼未來的戰略遠見。
早在19世紀末,俄羅斯著名學者布羅赫就開始將現代科學的分析方法用于戰略分析,所著的《技術、經濟、政治關系中的未來戰爭》對未來戰爭進行了科學預見。布羅赫成為第一位將現代科學方法應用到戰略研究領域中的人。這本著作的俄文版1898年出版,全書共分六卷,包括軍事技術和戰術信息、軍隊數量和戰爭計劃、海上戰爭、戰爭的經濟范疇、戰爭的政治范疇和總論等。2012年布羅赫的著作在俄羅斯再次出版。可以說,布羅赫對未來戰爭和戰略形勢的預測性分析理念和方法影響至今。
蘇聯解體后,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戰略形勢,俄羅斯必須對未來戰略形勢、戰爭形態等重大戰略問題做出較為科學的預見,這樣才能占據主動、把握先機。對此,俄羅斯軍事、政治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預見,為國家戰略籌劃和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比如,著名軍事理論家斯里普琴科率先提出“第六代戰爭”概念,指出未來戰爭的本質特點是非核戰爭和非接觸戰爭,將會大量使用高精度常規突擊武器和防御武器、新物理原理武器以及信息武器;俄羅斯前外交部部長普里馬科夫提出了“形勢分析法”并應用于實踐,使戰略預測研究在方法上更為科學化;俄羅斯著名軍事理論家沃羅比約夫撰寫了《軍事未來學》,全面揭示軍事未來學的任務和方法論,對軍事政治、軍事經濟和軍事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科學預測。
2013年底,俄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大將參加軍事科學院全體會議時強調,“今天很難預測俄羅斯或我們的盟友可能被卷入的戰爭的性質。然而,應當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軍事理論不能保障預測功能,那么軍事科學領域的任何科學探索都沒有價值?!盵5]因為只有在戰略層面進行科學預測,才能有準備、獲得主動,進而在各種戰略對抗和沖突斗爭中贏得勝利。
四、靈活務實的戰略取向
自沙皇俄國至蘇聯再到今天的俄羅斯,俄羅斯的發展之路歷經強盛到衰敗,再崛起強盛到衰敗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俄羅斯領導人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推行不同的國家戰略,這些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領導人個人風格。縱觀這些不同時期的戰略思想,可以發現,在戰略取向上俄羅斯領導人更為傾向于務實靈活。這一戰略思想傳統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延續到列寧、斯大林,直到今天的普京和梅德維杰夫。
蘇俄時期,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剛剛建立,意識形態在社會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面對革命信仰與生存困境之間的艱難抉擇,以列寧為核心的蘇聯領導人還是選擇了后者,保障國家生存利益的務實戰略成為當時蘇俄政府的首選。列寧強調,蘇俄政策的中心問題應當是“如何才能更加穩妥可靠地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國家能夠鞏固起來”,暫時放棄了左派共產主義者所堅持的“世界革命論”。為此,蘇俄政權不惜簽訂割地賠款的《布列斯特和約》,以此來為新生政權換取積蓄力量、謀求生存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軸心國家不斷挑起戰爭,改變歐洲現有格局。然而,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雖然清醒地認識到,納粹德國在意識形態上具有強烈的反共意識,但從國家現實利益出發,還同德國進行秘密協定,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于斯大林來說,與德國交好還有著非同小可的正面好處:可以同德國就他所期望的東歐領土做交易,那是他不可能從英法得到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聯領導人在戰略選擇上的靈活性、務實性,具有明顯的為現實利益所驅動的特征。
2000年初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后,基于對俄羅斯實力地位的現實考量,開始推行務實的對外戰略。普京認為,21世紀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經濟上落后,同時指出,沒有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武裝力量,就不可避免地要處于依附的從屬地位[2]23。正是因為對俄羅斯實際狀況及發展路徑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俄羅斯在對外戰略上表現得更為務實而靈活。對外戰略的靈活性、務實性將給俄羅斯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利益。當前面對西方對俄長期制裁的不利局面,俄羅斯轉而積極尋求與亞太國家發展關系。這樣,既能在經濟上互利雙贏,又能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同時在戰略上也不至于陷于被動,可謂是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奧·克柳切夫斯基.俄國史:第2卷[M].賈宗誼,張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俄]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鈕先鐘.西方戰略思想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蘇]O·H·米哈伊洛夫.蘇沃洛夫[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5][俄]瓦列里·格拉西莫夫.科學的價值在于預見—新的挑戰要求重新思考實施戰斗的方式方法[J].世界軍事參考,201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1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