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的防衰敗和保護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樹名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保護古樹名木對于保護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的整體性,延續森林歷史,弘揚生態文明,開展林木科學研究,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全社會綠化意識和環境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古樹名木;防衰敗;保護措施
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活化石,是不可復制的歷史見證。一般包括隨社會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古樹名木包括兩部分內容,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指在歷史上或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外歷代名人、領袖人物所植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洋縣地處秦嶺南麓,漢中盆地東端,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樹76棵,名木42棵。大部分散布在城郊,鄉鎮,廟宇,村旁。這些古樹名木是洋縣歷經滄桑變遷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坐標。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漸加劇,一些古樹名木長期處在生長弱勢邊緣,嚴重者甚至死亡,保護古樹名木對于保護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的整體性,延續森林歷史,弘揚生態文明,開展林木科學研究,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全社會綠化意識和環境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古樹名木衰敗的原因
1.樹木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古樹名木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減弱,特別是根系的分生組織活性逐漸減弱,造成根系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抽枝長葉的需要,因此造成地上部分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供給根系部分的營養減少,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枝逐漸枯萎死亡。
2.林地條件差,營養面積小。大部分古樹名木分布于建筑物附近,村旁、山坡、墓地、懸崖,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營養面積小,隨著樹體的生長發育,營養空間狹小,汲取的養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的需要。
3.古樹名木樹體周圍鋪裝面積大,土壤理化性質惡劣。古樹名木樹體高達,樹形優美,游賞人多,地面踐踏頻繁,致使土壤板結嚴重,土壤通透性差,土壤團粒結構,通氣性差,甚至有人為在樹干下鋪裝硬化地面,嚴重影響了樹體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氣體交換,使古樹名木長期處在透氣性差的環境中,另外人為活動加劇,土壤、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土壤酸化、鹽堿化、理化性質變壞,加速古樹名木衰老。
4.病蟲害、鼠害嚴重。古樹名木樹齡大,樹勢弱,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如槐樹瘤牙、蚧殼蟲、天牛,榆天牛,櫟象甲,松毛蟲,松梢螟等對古樹侵害較重,鼠類在樹根打洞、啃咬,加速衰亡。
5.人為活動危害不容忽視。古樹名木發生衰敗不光是樹體生理性衰敗,大多數是由非機理性原因所致,人為不當活動是重要原因,過分踐踏、亂畫、亂刻、亂釘釘子、燒香、焚紙、樹下鋪裝硬化等導致樹體受損嚴重。
二、保護措施
1.保護古樹名木的技術措施。要及時對古樹名木周圍進行清理,清除干擾影響樹體生長發育的因素,清除競爭植物,清除建筑物,拔除附著物,特別是對樹冠投影下的空間要及時清理,清除雜草灌木。
2.改善土壤環境。對土壤板結的地面要及時深翻,清除古樹根部周圍鋪裝和硬物,搗碎土塊,加入肥料和土壤改良劑,增加土壤的透氣、透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營養結構,增強土壤微生物生存的活性,在樹冠投影下適當覆蓋能降解成營養物質的秸稈、綠肥。
3.種植固氮植物。樹冠投影下翻松后可種植地表豆科植物如苜蓿、茅苕,蠶豆等為古樹復壯創造良好的營養物質。
4.認真進行古樹名木病蟲害防治。古樹名木受病蟲害侵襲,最早是從葉梢部的危害開始,消耗樹體水分和養分,是樹體衰弱,然后蛀桿害蟲乘虛而入,破壞樹體輸導系統,因此,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從提高樹體自身抗性入手,綜合運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學措施,結合樹木保護做好預防和防治,優先采用低毒無公害的農藥,定期檢查,適時防治,合理使用農藥,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境污染。
5.建立古樹名木檔案。全面系統的清理古樹名木的資源分布,和生長狀況,設置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制定保護措施,落實監護責任人員,對古樹名木的生態環境,生長發育狀況和保護現狀進行監測和管理。
6.加大古樹名木的保護投入。要保護好古樹名木資源,必須加大保護資金的投入,把日常的監護,管理,防治病蟲納入政府公益事業預算,確保古樹名木能得到有效的救治。
7.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加強保護古樹名木的作用和意義的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集市,辦專欄,開講座,增強全民保護意識,讓社會公眾了解古樹名木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8.定期對古樹名木進行保養巡護。每年春秋2季,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古樹名木進行集中測評和巡護,實時施肥,樹冠清洗,噴藥,清理樹體環境。檢查保護標志,保護圍欄的完整狀況,及時堵洞、修補、支撐,安裝避雷裝置。
參考文獻:
[1]段新霞, 侯金萍. 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與復壯技術探討[J]. 農業與技術, 2015(5):118-119.
[2]趙家宏. 古樹名木衰敗死亡原因及保護措施初探[J]. 綠色科技, 2014(4):119-120.
[3]王敏. 仙游縣古樹名木衰敗死亡原因及保護措施[J]. 綠色科技, 2015(10):167-1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