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最后的漁獵部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中國最后的漁獵部落,收集、整理、保存查干湖冬捕的文化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章從查干湖冬捕的歷史淵源、族群文化探究整理史實,分析查干湖特有的漁獵文化形成原因;通過對冬捕全過程的記錄,探究歷史背景下冬捕儀式的表現形式,分析查瑪舞和薩滿舞在冬捕中的族群淵源,對于保存漁獵部落特有文化—查干湖冬捕的資料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漁獵文化;族群淵源;游牧民族
  查干湖,蒙古語音譯為“查干淖爾”,意為圣潔的白色湖泊,坐落于吉林省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處于嫩江與霍林河交匯地區,南北長37公里,東西平均寬17公里,占地約50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傳說歷史上,在前郭爾羅斯剛形成蒙古靴子形的時候,枯竭的大地上有一位叫查干瑪拉沁的老牧人,缺水使得游牧人終年貧困,又被各種苛捐雜稅所困擾,只好到遠方放牧。一天,從天邊飛來一百只鴻雁,所經之地,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中出現一匹閃閃發光的雙翼神馬,忽而落在草原上。自此這里就有了像寶石一樣鑲嵌在草原上的湖水,滋潤萬物繁衍生息。自從有了這片湖水,老牧人再也不用奔波在放牧的路上了。這就是查干湖由神馬化成的傳說,從漁民口口相傳的神話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查干湖的敬畏和熱愛,查干湖養育了一方草原,一方人。
  一、冬捕的歷史族群淵源
  (一)古老的游牧民族漁獵文化
  在宋遼時代,查干湖被稱為大水泊,遼代從圣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有一個沿襲的傳統,即每年春季天子都帶領王公大臣和親信妃嬪們到查干湖的冰面上漁獵,史料稱之為“春捺缽”,屆時會見各部落頭領,從而鞏固邊疆政權,舉行特色“頭魚宴”。而真正的查干湖冬捕,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據史料記載,遼帝圣達宗喜好一種野味—“冰魚”,即每年冰凍之時,率領親眷到廣袤的查干湖面駐扎安營。號令將士將帳篷中的冰層刮薄,直至冰下的魚兒游動清晰可見,有賞景鮮活之美。待到筵席時,用木錘將薄冰輕輕擊破,鮮活的冰中魚便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成為案上之物,供君臣歡宴。
  查干湖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干旱少雨,冬季漫長降雪量小,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左右。在宋、遼、金時代,用“韃靼”來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游牧在草原上的民眾被稱為“有氈帳的百姓”生活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地處科爾沁草原,草原遼闊,河湖眾多,在查干湖冬季捕魚,借助寒冷的天氣,有利于魚的保鮮和運輸,是各代皇帝們返都時的新鮮補給,因而形成獨特的漁獵文化。
  (二)藏傳佛教的傳播
  傳說在1211年,成吉思汗來到科爾沁草原征服金國的時候,在查干湖邊焚香祭拜,留下美好的祝愿,從此查干湖被傳頌 “圣湖”的美譽。蒙古族由于長期的游牧生活,在早期信奉薩滿教,主要體現在祭拜敖包、火源等方面。入主中原之后,在多元的文化沖擊中接觸到不同宗教的影響,但始未廢棄薩滿教的主體地位。直到16世紀70年代,藏傳佛教的傳入,使得薩滿教逐漸衰落。清朝時期,清廷的政策促使藏傳佛教廣泛傳播,一方面鼓勵各地蒙古人修建寺廟,另一方面通過實行一系列獎勵制度免除喇嘛的賦稅勞逸,通過提高喇嘛的社會地位并享有一定特權,使得藏傳佛教深入蒙古族的各個家庭中。在查干湖地區,建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妙因寺。匾額是由乾隆皇帝親自敕令賞賜,寫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該寺遠近聞名,香火旺盛。在每年的6月15日,都舉辦盛大的廟會,各地信徒紛紜而至,場面異常莊重、熱烈。
  二、隆重的祭湖儀式背后的民族淵源—藏傳佛教“醒網”、薩滿舞和蒙古族“查瑪舞”的融合
  漫漫歷史長河中,科爾沁草原上孕育了獨特的漁獵文化。農耕文化躋身郭爾羅斯后,草原上的人口逐漸增多,也使當地群眾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了改變。蒙古族人崇奉的藏傳佛教起源于于青藏高原,當地的畜牧業發達,牛羊肉是食物的主要來源。由于位置的偏差和氣候的差異,查干湖當地江河湖泊眾多。湖畔的原住民長期以捕魚為生,漁獵成為維持生存的必然選擇。
  郭爾羅斯人選擇接受漁獵文化,雖然基于生存的需要,同時也是對自身信仰的一次沖擊和變革。為了尋找心靈的慰藉,漁獵部落的郭爾羅斯人民希翼得到神靈的庇佑和理解,使得藏傳佛教的喇嘛誦經、查瑪舞和早期的信仰代表薩滿舞參與到冬捕的過程中來,演化成為獨特的“祭湖”、“醒網”儀式。據說查干湖的冬捕在明清時期早已享譽中外,周邊漁民甚至稱這里的牧民為“查干淖爾漁夫”。曾經一網40萬斤的佳話,交織著奇聞神話,使得當地漁民不僅在下網前要殺豬宰羊,平日里提到“翻”字都斂容屏氣,這種“虔誠”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一套獨具漁獵特色的冬捕儀式。
 ?。ㄒ唬砦拷宓乃_滿舞
  在游牧文化中,初期的信仰宗教為薩滿教,游牧人民的生存和自然息息相關,信奉自然崇拜。醒網體現漁民對漁網的感情依附和心靈寄托。后期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傳佛教,這同漁獵文化是相沖突的,但在生存和信仰沖突的矛盾時期,郭爾羅斯人逐漸接受了漁獵文化,且通過用薩滿舞參與“醒網”儀式帶來心靈的慰藉。薩滿舞是宗教衍生的產物,其舞蹈動作源自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發展階段,舞蹈的表演是原生態的生活映象,源自漁獵、農耕、采集等勞動場景。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薩滿的服飾和飾物是獨特且有意義的。外衣為藍色,襯褲為白色,象征著圣潔草原上的藍天白云,外罩帶有16耀24條飄帶的法裙,左手持有單鼓,且柄端綴有小鐵環,右手持榆木鼓槌,伴隨不同場景敲擊出舞蹈節奏的鼓點,象征對冬捕的美好祝愿。薩滿舞者陣型呈一字排開,邊擊鼓、邊唱、邊舞。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如今的查干湖冬捕中,薩滿舞多為觀賞性質的藝術舞蹈。
 ?。ǘ┫蛏耢`祈福的查瑪舞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查瑪舞的呈現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更是當地漁民對自然的敬畏和祈福的寄托。查瑪舞起源于印度,后傳入西藏,是喇嘛教寺廟的一種傳統慶典儀式舞蹈。查瑪舞者通過穿戴不同風格的服裝體現著不同的人物背景,舞者手持法器、寶劍等道具,舞步時而輕快,時而肅穆,伴隨著鼓、鈸、號等吹打樂器表演出不同的角色特征,查瑪舞具有原始性、模擬性、表演性和宗教性的表現特征。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查瑪舞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查瑪舞者手持兵器和旗幡、傘等道具,身著各式艷麗色彩的服裝,頭戴特制的牛、鷹、羊、猴等面具登場表演,圍繞著貢品臺和儀式場外敲擊著道具,踩著鼓點呈一個圓圈的小步跳動,為部落祈福安康。
  三、查干湖冬捕過程全記錄
  查干湖冬捕是漁獵部落最盛大的儀式之一,凝結了漁民對冬季豐收的期待,自然的饋贈使部落居民在一方草原繁衍生息。所以,祭祀過程十分肅穆隆重且具有民族特色,出場人物和順序都遵循著古老的定序,不可偏差。
  儀式通常由當地德高望重的漁把頭主持儀式,首先要在鑿好的下網冰洞前擺放紅色供桌,擺放奶皮、炒米等供品,鼓樂隊由鑼鼓、鈸、法號組成。住持宣布“醒網、祭湖儀式開始了!”,伴隨著密集的鼓點聲,低沉的號角聲,喇嘛手持法輪虔誠誦經,查瑪舞者舞動寶劍等道具,帶起面具圍繞供桌跳躍旋轉,薩滿舞者、蒙古族青年隨后,在鼓樂聲中來到冰洞前,點燃香火,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轉三圈并誦經,伴隨著低沉的號角聲,場面隆重而肅穆。完畢,漁把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長生天,先祖之靈;??!庇護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鏡;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萬物生靈,永續繁衍。
  詞畢,漁把頭從供桌上端起斟好的美酒,將美酒撒向湖面,群眾依次將貢品拋入冰洞,一列薩滿舞者搖動單鼓,圍繞冰洞跳躍舞動。蒙古族姑娘身著盛裝,為等候的漁工們斟酒,漁工把酒一飲而盡,用力將碗砸碎在冰面上,寓意“歲歲(碎碎)安康”。漁把頭高喊“進湖、出發!”在喇嘛低沉的誦經聲中,在喧鬧激昂的鼓樂聲中、在跳躍的查瑪舞者中,馬爬犁沖向湖中,迎來一年一度的豐收。
  參考文獻
  [1] 楊圣敏,丁宏.中國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育江.蒙古族民俗考察[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3] 前郭爾羅斯縣志[M].松原市人民出版社.
  [4] 查干湖地理風物志[M].松原市旅游局,2012.
  [5] 烏拉依圖.古老的漁獵民族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M].內蒙古大學少數民族研究所2014.
  作者簡介:劉南彤(1995.06- ),吉林松原人,延邊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
  通訊作者:樸今海,教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3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