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那么多的水,那么靠近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少詠

  在被“新歷史主義”整得焦頭爛額又被王小波的詭智,劉震云的博大,莫言的汪洋恣肆和李洱的深刻敏銳刺激得目迷五色心蕩神搖的時刻,貼兒是以一種怎樣的姿態進入我的視界已經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以這本薄薄的《見誰愛誰》送來一股清新明媚的和風,引我重新回到了現實的美好之中。
  對于美輪美奐的文字的渴求,是我近幾年來思考的聚焦點之一,因為我始終認為,美麗的文字是文學創作再造生活和美化世界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只有詩意和夢想結合得最為完美的文字,才能夠真正美麗我們的人生,也才能夠真正清潔和撫慰我們日益被世俗所污染所傷害的精神。略感遺憾的是,這種夢想中的絕妙文字在我們的當代文學中并不是很常見,在我的不能算是十分狹窄的閱讀視野中,能夠隨口說出來的也不過張承志、史鐵生、汪曾祺、何立偉、阿城、田中禾等有限的作家筆下才會出現。我沒有想到,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女孩貼兒,竟然也像她的前輩李清照、蕭紅、張愛玲一樣一下子便以其卓爾不群的文字擊中了我,俘虜了我。
  《見誰愛誰》的人物性格很獨特,特別是那個小主人公貼兒,具有鮮活靈動的生命的特質,就像是你鄰家那個調皮搗蛋機變百出的小精靈鬼,讓人一見難忘。當然還有會畫畫的黑孩,皮膚白凈講究衛生性格靦腆的外甥,有如若若、章秧一般讓人心疼的獨語或無語的存在。小說的場景描繪和氛圍營造也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個性化特點,如對于吃愛犬貝婁的肉的描寫,就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了那種奇特的香味襲來時身心的戰栗,并一點一點復活了我們對于自己童年時代類似生活情景的回憶與品味。
  那么,促成這樣的審美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以為是小說的詩性與夢想交織而成的獨特的敘事話語。這種話語與小說選取的童年視角相得益彰,構成了小說回異于他者的獨特藝術景觀。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文學批評家、新認識論奠基人加斯東?巴什拉在其《夢想的詩學》一書中說:“具有詩意的夢想能賦予我們所有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边@句話很有道理,我們閱讀貼兒的《見誰愛誰》,體會最深刻的,就是作者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非常非常美好的世界,讓我們在進人它的時候,很自然地重新獲得了生存于世界的信心。
  創造《見誰愛誰》的美好世界,貼兒依靠的是關于童年生活的夢想。貼兒筆下的童年世界,是一個靜止不移,但永遠充滿活力,處于歷史之外也處于時間之外,并且沒有他人親見的童年世界。這個世界的核心詞匯或者說核心生活元素,是孤獨,是一個孩子的孤獨。在小說中,女孩貼兒之所以成為一個小淘氣鬼,一個“見誰愛誰”的小精靈小搗蛋,根源于她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一方面來自于她所生活其中的那個非理性時代的人性的殘缺,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來自于整個人類的歷史命定。自從人類始祖犯下了所謂的“原罪”被老天趕出了樂園之后,人類便開始了漫長的孤獨之旅。正是為了抗拒這無所不在的孤獨,人類才開始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并希求從這些創造中獲得精神的安慰與心理的愉悅?!耙娬l愛誰”的貼兒無疑是人類精神的一個小小的化身。在此在的生活中,她是一個父母千方百計想拋開不要的孩子,一個“多余”的狗皮膏藥,“貼兒”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因為是“多余”,自然就很少有人關心她的成長她的喜怒哀樂。她就像是一個被誰拋在了一座無邊無際的黑森林中的孩子,滿眼是荒涼而陰郁的樹木,滿心是對于陌生和黑暗的恐懼,沒有人與她同行,沒有人為她驅除黑暗與恐懼。于是,她只有自己行動起來,尋找消除內心恐懼的一切機會。而對于來自他者的關懷和愛撫的渴望,則是出于本能的第一反應。無論對黑孩的愛,對崩爆米花者的愛,對體育老師的愛還是對說書人和外甥的愛,事實上只是一個東西――一線暗夜里的燈光,指引著小主人公的心靈向外面的光明世界前行。而這樣一來,這所有的一切又都具有了一種夢想的特質。在作家的別具特色的語言描述中,這些夢想全部表現為一種巴什拉所謂的“超越界限,逆流而上,重新找到那座湖面如鏡,時間在其中不再流逝的大湖的渴望”。而且這湖是在人們的身心中,“宛如一泓原始的清泉,宛如靜止的童年繼續停留的所在”。不論小貼兒見的是誰愛的是誰,在小說中,沒有一次是有結局的,永遠是開始,永遠是第一次,因而也永遠是―個美麗而又凄婉的夢想。也正是因為這種夢想所體現出來的逼真的形象化特征,我們才無比真切地體會到了已經逝去了的那個時代的一切。
  寫出一個孩子的孤獨的童年雖然不是容易的,畢竟還不是完全不可能,而要使這個“孤獨的童年”真正詩意化,能夠折射出我們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對于很多作家來說,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也正是在這里,優秀作家和普通作者的區別鮮明地體現了出來。而貼兒,無疑是一位天分極高的優秀作家。她以極為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如經典繪畫一般形象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世界。
  貼兒對事物瞬間呈現的敏感,對稍縱即逝的光影色彩的捕捉,對情感向往的細膩描寫,以及對它們的意義的理解都是極為出色,極具震撼力的。海德格爾曾經說過:“語言是存在的家?!边@句話可以理解為存在著的對象在言語中可以成為主體體驗存在的對象。在《見誰愛誰》中,貼兒把現代漢語的體驗性特征發揮到了極致,使其中蘊含的詩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與表現。
  首先是通過變幻不定的語詞組合,創造出了一種富于極強的閱讀彈性的語言,為作家主體意識的自由馳騁和意象組合的優裕從容提供了有力保證,使對自由的夢想的表現真正落到了實處。如“兩棵樹很親,枝條都摟在―起,沖著天,有風的時候就唱歌,呼呼地,像哨子”,簡短的句子,以動詞而不是名詞為主干,動態感極強,且用擬人手法,畫面感和韻律感一下子就出來了,一個新鮮的藝術天地自然也一下子來到了讀者面前。再比如“看來,世界末日是等不來了。人們就都又上套了,馱拉著一如既往的日子”,“上套了”,“馱拉著”按習慣是用于供人役使的牲口身上的,一加變幻施之于人,既獲得了一種可貴的新鮮感,更使整個句子包孕了一些更為隱蔽也更為深刻的意義內涵,一方面暗示出了人的生存狀態的艱難與無奈,一方面也隱隱透射出小主人公不諳世事下的莫名的惆悵與失落。作品的敘述語言基本上都是富于彈性寄寓深刻的體驗性語言,使小說讀起來始終有一種清新、活潑的新鮮感。
  如果只是如此,還不足以使這部小說讓人愛不釋手,常讀常新。貼兒更為人所不及之處,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形式,更好地體現出了“兒童視角”的優越性。認真閱讀小說的讀者會發現,小說中有很多讓人動心,讓人一見難忘的句子,如“這是天生的,我也沒法不是”,一個后綴“不是”即體現出小主人公為自己辯解的意向,更靈動地畫出了她語氣中的搗蛋淘氣神情,如果去掉這個后綴,整個句子的靈性與新鮮感便會一下子全都沒有了。又如“豬仔細著小步,扭出來”,“仔細”本來是一個表示性狀的形容詞,通常用于對事物作情狀描摹,現在用成了表示動態的動詞,而又保留了其表現和描摹事物的特質,這樣一來,一種更為鮮活,更為輕靈流動的效果一下子便出來了。這其實正是對漢語詞匯體驗性和變動性特征的一種巧妙運用。
  當然,這部小說也并非已經白璧無瑕完美無缺了。從結構上說,《妞妞》、《霧影》、《最后的早晨》幾篇與全書格調不很協調,雖然是排在最后,倒像是先寫的,語言上略有生澀之感。從作品的意義指向上說,個別作品中對“情感”的表現離“童年視角”稍微遠了一點,也許是真實的,卻不很符合整個作品的敘事氛圍和基調,如《死是很容易的》開頭貼兒寫給黑孩的信,就顯得大人腔了點。此外,《花蛇》和《天塌地陷的日子》,還有《小橋 油燈 紅蚯蚓》等幾篇,在寫到對待鳥和人的態度時,隱隱流露出一種暴力傾向,這也是應該引起作者警惕的。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還有著一些不足,貼兒仍然通過這部《見誰愛誰》告訴我們,中國又有一位優秀的女作家出現了,從精神血脈上,李清照、蕭紅、張愛玲又有了一位不錯的傳人。
  責任編輯 半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3343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