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貴族(二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東海
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都有許多燦爛
的恒星照耀在我們的天空,他們的光
芒,令我們景仰。我們也渴望成為其中
的一員,但這需要天分和努力。
――題記
辜鴻銘
一條辮子
從清末的后墻
用力地甩出
重重打在了洋人的臉上
一道血跡
就讓洋人們感到了無比的震撼
于是
一襲黑色的長衫
就使廣州的街頭
熱鬧了多年
興辦洋務的齒輪
正在江南的岸埠
急速地咬合 你生逢其時
紅頂的瓜皮小帽
在香帥張之洞的府上
紅透一片
可漆黑的夜
漫無邊際
豺狼的綠光
一遍遍掃射
狐貍的欲望
也在嘶鳴中膨脹
中國最后的一位遺老
這時已被歲月的寒風
吹到了紫禁城的門外
那根锃亮的文明棍
仍然在北京的街上
擲地有聲
用洋腔說話
用洋文寫字
一雙枯瘦的小手
把國粹國學的文脈
掛在西洋的天邊
然后拖著那條臟兮兮的長辮
回到了家中
三寸的金蓮
依然讓你
醉入夢鄉
陳寅恪
咬爛洋文
轉過身去
就嚼碎了西域西夏的古文
您一路地咬去
一口好牙 就讓藏、蒙、梵文
全都成了您乖巧的兒女
在膝前環繞
這群淘氣的孩子
有誰還能讓他們頑皮的性子
在您的肚里
認祖歸宗
西洋不是您久住的客房
回到家國 回到水木清華的池邊
先生拿起一枝鋒利的大筆
用力畫在了歷史的浪尖
厚重的史冊
開始破身
塵封的學案
初見了端倪
先生沒有就此打住
學貫中西的筆鋒
直頂在“經史子集”的腰間
讓昔日的黃花
一再開放
鶴立雞群的骨風
嗚嗚作響
于是讓《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
傳》
這些如雪的臘梅
在青史中芬芳
過去多年
先生瘦弱的身子
依然頂住了半個世紀的風寒
即便雙目已盲
雙足已臏
可鋼鑄的脊骨
就是不讓歷史的種子
充當戲子
不讓學術的精血
遺落在柳巷
凡是走向先生的人們
都能在路上
看到先生的肩上
其實高聳著一座
珠穆朗瑪的雪峰
詩觀:
寫詩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它卻是一件神圣的事。如果詩歌失去了神圣性,自然也就失去了詩性。我只能常常告誡自己:行吟詩人,只能用生命去體悟生活的內涵,而不能用修辭去抵達生活的彼岸,作為一個詩人,我只有用熱愛生命的感情,去熱愛詩歌,從而用詩歌的語言去溶化生活給予我的啟迪:詩歌,仍以一身的王氣,走在人群的前面,自己卻吞咽著孤獨失落的酸果。在人們要求詩歌走近大眾的時候,詩歌是否也應該要求人們走近詩歌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53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