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間收治50例患者。結果: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等作用,適用于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休克等疾病。結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應用廣泛,療效滿意。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藥理作用;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265-02
糖皮質激素應用廣泛,作用復雜,并隨劑量不同而異。生理情況下分泌出的糖皮質激素主要作用于物質代謝,超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等藥理作用[1]。本文選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間收治50例行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對其臨床用藥觀察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收治的患者共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在35~75歲之間,平均年齡(50.34±10.76),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9例,腎病綜合征6例,休克4例,過敏性疾病8例,感染性疾病6例,心血管病10例,皮膚病7例,患者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后均得到滿意療效。
2 藥理作用
2.1 抗炎作用 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與物理、化學、生理、免疫等原因引發的炎癥抗衡。對于早期炎癥,可緩解水腫、滲出、白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吞噬反應,從而改善紅、熱、腫、痛等臨床癥狀;對于后期炎癥,可抑制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延遲肉芽組織生成,避免形成粘連或瘢痕,防治后遺癥[2]。需注意的是,炎癥反應作為機體的防御功能之一,且為組織修復的主要過程,故糖皮質激素在減輕癥狀、控制炎癥的同時,也削弱了機體的防御功能,易造成感染擴散、創口愈合緩慢。
皮質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機制在于糖皮質激素結合靶細胞漿內的糖皮質激素受體(G-R)后,干擾了介入炎癥的某些基因轉錄,從而出現抗炎效果。糖皮質激素的靶細胞在腦、肝、肺、骨、骨骼肌、胃腸平滑肌、成纖維細胞、淋巴組織、胸腺等處廣泛分布,且各類細胞內受體的密度各不相同。
2.2 免疫抑制作用 在免疫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有抑制作用,首先可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與處理。其次,因淋巴細胞的破壞與解體,致血中淋巴細胞快速變少,糖皮質激素對人也發生暫時性淋巴細胞變少,其原因多與淋巴細胞移至血液外的組織相關,并非淋巴細胞溶解而造成。動物實驗證明,小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主要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抑制B細胞轉化成漿細胞的過程,致抗體生成變少,影響體液免疫[3]。
2.3 抗休克 大劑量的皮質激素類藥物,已廣泛應用于各種嚴重休克,尤其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療,雖對評價仍有爭論,但通常與下列因素相關:①擴張痙攣收縮的血管,增強心臟收縮;②降低縮血管活性物質對血管的敏感性,致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恢復正常,緩解休克狀態;③平穩溶酶體膜,避免心肌抑制因子形成;④提升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性,耐受腦膜炎奈瑟菌、大腸埃希菌等內毒素致死量數倍至數十倍。
2.4 其他作用 ①血液與造血系統:皮質激素可對骨髓造血功能產生刺激,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大劑量應用可致血小板增多,提升纖維蛋白原濃度,減少凝血時間;雖可促進中性粒細胞數增多,但卻降低了其游走、吞噬、消化及糖酵解等功能,因此減弱了浸潤與吞噬炎癥區域的活動。同時,還對淋巴組織有明顯影響,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其淋巴組織增生,淋巴細胞增多;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者,則淋巴細胞變少,淋巴組織萎縮[4]。②中樞神經系統:可提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產生失眠、激動、興奮等情緒,甚至可引發精神失常。③消化系統:糖皮質激素可促進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升食欲,加速消化,但大劑量應用時易引發或加重潰瘍病。
3 臨床應用
3.1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當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時,主要表現為糖皮質激素缺乏,應及時補充糖皮質激素,用以替代治療。
3.2 自身免疫性疾病 適用于腎病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3.3 休克 如為感染性休克時,應于大劑量應用抗生素的同時,盡早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得到較好的療效,常用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靜滴或靜推。如為過敏性休克時,應于使用腎上腺素搶救的同時,靜滴氫化可的松或靜推地塞米松,并根據病情適時調節劑量。如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臟傳導阻滯所引發的心源性休克時,可應用潑尼松或地塞米松行輔助治療[5]。
3.4 變態反應性疾病 如為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時,可先應用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靜滴,待癥狀緩解后改用潑尼松,口服。
3.5 感染性疾病 如為中毒性感染、腦炎、敗血癥等中毒癥狀較重時,可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使用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靜滴,緩解中毒癥狀;如結核病主要表現為滲出時,應在抗結核治療后,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治療,避免出現纖維增生及粘連等后遺癥。
3.6 心血管病 如為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重癥心肌炎、病竇綜合征等疾病引發頑固性心力衰竭、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經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可應用糖皮質激素。
3.7 眼科疾病 糖皮質激素具有抗感染、抗過敏的作用,可應用于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炎等非特異性眼炎及過敏性眼部疾病[6]。
3.8 皮膚病 糖皮質激素可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皮膚病,如重癥藥物性皮炎者,可應用潑尼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或靜脈用藥;如銀屑病者,可局部用藥,常用氟輕松、哈西奈德、曲安西龍等;如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局部皮損者,可應用潑尼松或曲安奈德,局部注射。
參考文獻
[1] 吳雛菊.糖皮質激素的藥理及臨床應用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6(2):148-149
[2] 葉艷芬.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及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J].飲食保健,2016,3(17):180-181
[3] 仇洪影.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8(4):90-91
[4] 李永清.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J].北方藥學,2013(11):32-33
[5] 王海葉.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及其不良反應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4):1970-1971
[6] 馬占俊.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18-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4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