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博物館展廳文物保存環境及調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博物館是以館藏為基礎,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實現其教育、研究和欣賞的社會職能。不同材質、質地的展品對所處環境有具體要求。文物保存環境可細分為展廳大環境與展柜微環境。文章在細數文物保存環境影響因子的基礎上,分析國內現階段博物館環境調控方式,對博物館館藏展品環境調控措施提供有益建議。
關鍵詞:博物館;保存環境;微環境控制
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由博物館的定義可知,博物館是以其館藏為基礎,以向公眾展示為第一要義。由此可見,博物館館藏是博物館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開展各項教育、研究與欣賞活動的基礎。對博物館而言,文物的保存至關重要,文物的保存環境為第一要義。但事實上,許多珍貴文物的保存狀況令人堪憂。僅從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歷時三年進行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結果來看,全國2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蝕的文物多達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一般認為,與文物直接相關的影響因子有溫度、濕度、光照及紫外輻射、空氣污染物、自然性災害(如地震)等,這些因子在展陳或者保存過程中經常接觸到文物,從而對其產生損害。
1 博物館環境影響因子
對大多數有機材質文物而言,溫度變化能導致其出現熱脹冷縮現象,濕度變化也會導致其發生濕脹干縮現象,這些文物包括紙張、木質品、漆器、紡織品、皮革等種類。濕度的較大變化還會造成發掘出土的多孔材質文物內的可溶鹽溶解或結晶,長時間會造成該類文物表面出現蘇粉、粉化現象,這些文物主要指陶器、壁畫類文物。實際上,無論是金屬、非金屬無機物,還是有機物質,都有可能受濕度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而發生破壞作用。濕度參與各種文物材質的化學腐蝕,這些化學作用會導致金屬文物產生青銅病、鐵腐蝕、銀腐蝕,還會導致染料褪色等;濕度的變化還會引發不同材質的文物發生物理形變;最重要的是,高濕環境也是蟲霉滋生的必要條件。
光可以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光輻射能導致染料褪色、絲織品降解,光輻射對文物尤其是有機質文物的安全保存影響極大。
隨著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空氣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和灰塵顆粒物也會對文物的保存產生較大影響。如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氧化性氣體、甲醛以及揮發性有機酸等對各類材質文物都有較嚴重的腐蝕作用。我們所熟知的青銅病——青銅器上的綠色粉狀銹,即是氯氣的腐蝕產物;硫氧化物易結合空氣中的水分生成硫酸,對金屬、石質、壁畫和有機質文物檔案均有嚴重的腐蝕作用;展陳展具中或者裝修材料中的揮發性有機酸等會讓紙質文物酸化。
有必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環境影響因子在文物的保存過程中都不是以單一因子對文物產生影響,某件文物出現的病變或者劣化一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所以在認識到各影響因子可能對文物產生的影響后,綜合考量環境中各因子的變化,將監測與調控結合起來方是解決之道。
2 博物館環境調控的“大環境+小環境”模式
隨著近年來我國的文物保護理念逐步與世界接軌,我們的館藏文物保護理念已經從之前的搶救性保護修復、被動維修遭損文物,逐步向以預防性調控環境、主動維護防止文物產生劣化方面轉變?!秶椅奈锸聵I發展“十三五”規劃》更明確提出“到2020年……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一步加強,珍貴文物較多的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全部達標”的要求。事實上,預防性保護的核心技術內涵,即是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實施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抑制各種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處于一個“潔凈、穩定”的安全生存環境,盡可能阻止和延緩文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改變乃至最終劣化,達到長久保護和保存館藏文物的目的。
對于現階段的多數博物館而言,館藏環境的監測與調控措施主要在于室外大氣環境、展廳大環境以及展柜微環境監測與調控。監測與調控并重,在監測的基礎上實現目標值的調控。就監測而言,在多數博物館建立的“博物館綜合管理平臺”能夠幫助業務人員及時感知文物所處環境情況與展廳、展柜設備情況。這些監測平臺能實現室外大環境、展廳環境、展柜微環境24小時實時監測。同時,為配合不同材質展品,展廳多配備溫濕度、紫外線、光照度、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終端,監測展品保存環境影響因子,能及時作出響應。
對于展廳大環境,調控主力為館舍內中央空調。為保證展廳內文物所處溫濕度環境符合要求,多數博物館采用“溫控+監控”的方式調節。采用組合式空調箱集中送風,控制、調節空調箱送風口的溫濕度。機組再配備加熱段、電熱加濕器,用于加濕或除濕,這對展廳內溫濕度控制、調節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時,為保證及時感知及調節,多在展廳出風口及回風口處裝有溫濕度傳感器,能實現空調智能化調控,滿足展廳內展品的溫濕度要求。
除采用空調調節展廳大環境溫濕度以外,對濕度要求嚴格的博物館,還備有除濕機和其他設備。同時,為珍貴文物配備恒濕展柜,監測與調控系統能遠程控制恒濕機設置參數,保證在不影響展覽開放的同時調節展柜內濕度。恒濕展柜內根據不同功能與需求的展品可配備不同恒濕機。
此外,在防震抗震方面,還有博物館對展廳、文物采取“震源+館舍+展陳+展柜(展具)+文物”全系統防震設計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以及地鐵振動對文物造成的影響。
3 博物館環境智能調控模式
因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大、各博物館建館條件不一的因素,為到達“潔凈、穩定”的安全環境,各博物館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搭配或小范圍改造。前文提到的博物館“大環境+小環境”模式是國內現階段各博物館展廳環境調控的主流模式。但在這一模式的探索中也發現較多問題,如多數博物館的中央空調為舒適性空調,無法到達精密空調的目標值;春秋季換季時展廳內環境的控制不精準;展廳文物保存環境的目標值與觀眾舒適度的體感差異;展廳環境與展柜環境的差異過大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樓宇自控系統似乎向我們展示了博物館展廳環境調控的另外一個思路——整體調控、智能調控。這套系統的空調系統緊抓展廳空氣質量,從溫度、濕度、空氣流速、新風量等四個物理參數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臭氧、笨等13個化學參數來衡量室內空氣質量。在具體實踐中,主要控制溫度、相對濕度、新風量、二氧化碳以及PM2.5來監控展廳空氣質量。外界空氣在進入展廳前,需要在風井和風道經過最初吸附,然后通過過濾網進行有效凈化,處理后的空氣進入空調機組,進行冷卻或加熱以及加濕,最后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展廳。此時輸送至整個博物館的空氣都是較符合文物儲藏目標值的、滿足人體舒適度的空氣,在展廳大環境已然如此的情況下,文物所處微環境的調控壓力驟然減小,不僅滿足了“潔凈、穩定”的要求,還達到了節能減排、加速工作效率的目標。
4 總結
博物館展廳是博物館向公眾展示其所藏的重要場所,不同于庫房的穩定環境,展廳環境因展陳氛圍營造、密集參觀人流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變得較為復雜。博物館本身還有宣傳、教育等社會職能,這賦予了博物館臨時展覽的特性。相對于環境相對穩定的常設展覽,臨時展覽的環境調控也是策展與展覽執行中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來源地各不相同、材質各不一樣的展品如何在同一個環境下安全無損保存?在參觀人數眾多、空氣質量不佳的環境下,如何在展品的保存環境和觀眾舒適度上找到平衡點?希望本文能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佚名.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J].中國文化遺產,2005(4).
[2]馬金香.預防性文物保護環境監測調控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英)加瑞·湯姆森.博物館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王蕙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葛家琪.博物館防震全系統解決方案與措施研究[J].東南文化,2016(S1).
[6]代小娟.談博物館如何利用樓宇自控系統監控展廳空氣質量[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8(5).
[7]代小娟,丁榮良.淺談國家博物館樓宇自控系統運行管理實踐中的改進措施[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7(1).
[8]楊璐,黃建華.文物保存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