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數碼后背在文物攝影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今天的數字時代對博物館文物攝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天津博物館為例,為迎接新館的開館,我館計劃出版若干精品圖錄,以展示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文物拍攝工作是此次出版任務中的重點工作之一,需要拍攝的文物都是從近20萬件館藏文物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包括書畫、青銅器、陶瓷、玉器、璽印、硯臺等多個門類,其中大部分為我館館藏一、二級文物,故對文物藏品的拍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關鍵詞: 數碼后背;文物;攝影
天津博物館最早使用的相機主要為民用級別135單反相機,因為設備配套等原因無法拍攝大尺寸照片,拍攝出的照片在還原文物的色彩、質地等方面無法滿足高質量的印刷出版要求。隨著時代發展,由膠片相機更換為2000萬像素相機,再由2000萬像素相機升級為4000萬像素、1億像素相機,所以使用高像素數字后背與相機基本可以滿足現階段博物館的發展需求。這里主要是想和同仁分享這個時代的膠片與數碼后背在文物拍攝領域的不同特點。
1 膠片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成像原理,不管是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它的結構是由單層或多層的感光乳劑以及所附著的片基組成。膠片中的鹵化銀晶體是一種光敏物質,當光線通過相機照射到膠片的乳劑上時,鹵化銀晶體接觸到光線就會發生結構變化和聚結。而這一化學變化依附于片基上,片基的材質一般采用類似塑料的物質,也就是說,膠片就是由一層很薄的鹵化銀乳劑附著在透明的片基上而成。膠片的技術特點如下:①顆粒度。膠片的曝光可以使感光乳劑中的鹵化銀晶體產生變化,聚結后可以形成斑駁的團塊,這就是“顆粒”。一幅照片顆粒密度越大,則越顯得畫質粗糙、不清晰。反之,顆粒密度越小,畫質則越細膩、富有層次感。②感光度。不同的膠片,感光度也不同,有的對光非常敏感,微弱的光線也可以使乳劑中的鹵化銀晶體發生變化,這類膠片屬于光速度膠片。另一種是慢速度膠片,這種膠片對光線的敏感性較弱。在早期文物拍攝工作中,攝影前輩對于手中的相機都有一套算法公式,如快門比、光圈比等。除了使用測光表外,用經驗掌握成像火候,拍攝出的文物照片也是獨具特色。
2 數碼后背
數碼后背(或稱數碼機背)是由圖像傳感器和數字處理系統等結構組成。對數碼后背的技術特點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①專業級別相機的數碼后背采用的圖像感應器為CCD,數碼后背主要為120等大、中篇幅尺寸,采用TIFF-RGB格式。因此,數碼后背產品在大分辨率輸出、高畫質解析、色彩還原、多重曝光、動態取景等專業攝影領域里是135單反相機無法企及的。②數碼單反相機需要通過壓縮格式處理圖像,數碼后背需要采用相匹配的專業圖像處理軟件,為日常處理高品質圖像打下基礎。通過軟件處理可以使轉換格式后的圖像無論是銳度、層次、高光、暗部的過渡,還是色彩還原等都得到優化。數碼后背制造商針對自己的數碼后背開發了一套軟件處理格式,它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軟件壓縮格式(如飛思相機的IIQ格式文件),在處理色彩、還原圖像、對高光與暗部層次、圖象銳度處理等很多核心效果上都有獨特的優勢。這些都是135單反無法做到的,這也是處理數字圖像的特點。
在拍攝使用的便捷程度上來說,數碼后背效率要高于膠片相機。例如,拍攝一件青銅器,器物本身顏色與器身形成的銹斑同時出現,如果使用膠片相機拍攝,在沖印洗相的時候更多的是需要沖印人的經驗掌握色調冷暖來校準。從拍攝到成像這套流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而用高分辨率高像素的數碼后背拍攝,可以通過更直觀的圖像處理軟件校準色溫等,使拍攝的質量和效率通過技術手段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攝影的主流趨勢已由膠片時代過渡到數碼時代,在色彩還原和畫質細膩度上有了質的變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