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新聞事業蓬勃發展。新聞事業在推動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和提高人民幸福安康扮演著重要角色。新聞隊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但帶來了失范現象的存在。對于新聞記者有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需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來發展新聞事業。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現象
一、新聞職業道德的內涵
新聞報道方面注重新聞的真實、客觀、準確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同時堅持“走轉改”的作風要求。新聞是受眾了解客觀世界的渠道,新聞記者在采訪、編輯、報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新聞的真實性不是指某一環節的真實而是保障所有報道的真實。
二、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
?。ㄒ唬┥鐣熑胃械那啡?
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一些新聞記者開始在編輯和報道的過程中不斷偏向受眾,迎合受眾的興趣點,新聞能夠受到讀者的親昧有幾個重要要素,時新性、真實性、趣味性、接近性、客觀性。一些新聞單位會從這幾個要素下手,夸大要素的特質,從而進行新聞報道。忽視社會的責任感,在新聞報道中出現虛假報道、新聞娛樂化、內容低下等現象的出現。內容低下的新聞,將會誤導受眾,根據培養理論的概念,新聞內容充斥著暴力、低下的內容不利于青年讀者的成長。
?。ǘ┨摷賵蟮朗⑿?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要義,也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息來源。虛假新聞是指不按照事實的本來面貌進行報道,未還原事實的每一個環節。虛假新聞的共性是一些新聞記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或者利益的熏陶進行報道新聞,雖然假新聞一直是受公眾所反對,但是新聞報道中避免不了假新聞的出現,新聞反轉是新聞報道中的一種形式,當某篇新聞報道發布后,如果新聞報道與事實不符合,將會以新聞反轉的后續報道進行糾正,向公眾公布客觀事實,對假新聞是一種糾正和彌補。假新聞很大程度上是內容的杜撰和迎合受眾,才會出現炒新聞,只注重新聞的閱讀量而忽視的新聞的價值。
?。ㄈ┐嬖谇謾嘈袨?
侵權行為是指在報道中違反法律和對他方造成利益損害的新聞報道。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采訪、編輯、發布的過程中不當的行為產生的結果。對他人和組織造成了嚴重的侵權行為,由于不當的新聞內容,侵權行為主要包括:隱私權、著作權、名譽權、肖像權等方面。
隱私權和著作權的侵權現象最為嚴重,侵犯隱私權是指新聞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沒有按照法律規章制度,報道之后泄漏的信息給生活居住安全和通信安全造成影響。公眾有權享有隱私權,個人的信息不被公開。由于某些特殊的公眾,他的身份使他具有新聞價值,新聞媒體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在報道過程中出現侵犯隱私現象。著作權是知識版權的一種形式,抄襲和轉載是最常見的兩種侵權行為,抄襲和剽竊是對新聞報道的移花接木,對內容直接引用或者小改。
?。ㄋ模┫順分髁x
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記者這一崗位上付出的是腦力和體力,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吃苦耐勞、敢拼敢搏、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相關要素。享樂主義剛好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精神相反,在新聞報道中只報道公眾人物,對一些最基層的百姓沒有關注。
三、提升職業道德的對策
(一)新聞記者應勇于自我批評與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新聞記者要加強自律。經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改變自己傳統的行為方式,媒體自律的方式進行反思。新聞工作者在從事媒體行業中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思想上、道德上、工作上查找存在問題,即查缺補漏,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工作能力。同時要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評,他人的評價是反映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他人的評價可以直觀地發現本人無法察覺的問題。新聞記者自律是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的一種內在方式,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ǘ┌l揮輿論監督作用
輿論監督的主體是公眾,公眾有監督和批評權。輿論監督分為兩種,一種是媒體行業的內部監督,屬于同領域的監督體系。另一種是社會廣大群眾的監督,屬于外部監督。廣大受眾對新聞從業人員具有發言權,公眾對某一報道存在疑惑時,可以進行信息反饋,指出存在在的不足加以修改。當記者在報道時不符合法律法規,違背客觀性原則,公眾可以通過法律予以監督和舉報,共同筑造良好的媒體風氣。輿論監督是對媒體人員和新聞機構的監督,在人民的監督下,堅持正確的方針和路線。輿論監督同時可以促進新聞業的發展,人民的要求通過輿論所表現出來,呈現出人民共同的意愿,從而對新聞業和新聞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整改的過程是不斷提升的過程。
?。ㄈ┘涌煨侣劻⒎?
新聞法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予以管制新聞行業,是一種強制力的手段。新聞法規規定了新聞從業人員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實行行為。社會公眾可以利用新聞法作為監督新聞記者的審判依據。它既是限制也是一種保護,道德的約束屬于軟約束,而法律屬于硬約束。新聞法治教育是立法后的一個關鍵性環節,教育對象包括從業人員和廣大受眾,新聞從業人員以法制自我監督,廣大受眾以法律對新聞從業人員監督。隨著中國新聞立法的建設,不斷推進我國新聞法制教育,從而提升新聞事業的發展。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聞事業有了質的飛躍。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失范現象,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我們必須重視相關的問題。運用新聞記者的自律、人民的輿論監督和新聞法治建設來解決相應的問題,推動新聞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玉鵬.新聞媒體的職業責任[J].新聞記者,2003(05).
[2]張蘭珍.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J].新聞采編,2003(12).
作者簡介:
楊瀾(1995-),女,侗族,貴州銅仁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專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06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