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18年7月5日,由文牧野導演的處女作《我不是藥神》上映,它以一種獨特的形式走向大眾的視野,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該電影自上映以后,票房一路飆升,上映第1天豆瓣16萬人評論,首映9.0分創造了國產院線評分成績的最高紀錄,上映三天后票房高達10億,總票房達30.75億。本文主要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對電影《我不是藥神》進行分析,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以期對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啟示。
關鍵詞:《我不是藥神》;使用與滿足;受眾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94-03
由徐崢、周一圍、王傳君等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自上映以來博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票房屢破新高?,F實題材電影的創作很難得到觀眾的認可,但《我不是藥神》的出現卻成為了2018年電影圈的一個奇跡,朋友圈、微博等都不難見到對于此電影的高度評價,一些主流媒體也對其進行宣傳報道?!段也皇撬幧瘛烦蔀?018年的電影佳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其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述
“使用與滿足”理論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笆褂门c滿足”理論從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動機角度出發,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和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種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根據 “使用與滿足” 理論, 受眾選擇接觸媒介都是基于自己一定的需求或某種愿望,當媒介能夠滿足這種特定的需求時,受眾便會主動去接觸媒介?!笆褂门c滿足”理論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卡茨提出,他的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將受眾對媒介的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并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在“使用與滿足”理論提出之前,大眾傳播的效果研究主要以傳播主體為對象,自該理論提出之后學者們將研究對象轉移至受眾身上,通過探究受眾在使用媒介過程中獲得的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在受眾心理與行為上的效用。
根據 D. 麥奎爾和布姆勒等人通過受眾觀看電視節目的調查,把受眾觀看電視的動機歸為以下幾個方面:1.轉移和消遣逃避或感情釋放;2.人際關系,電視可以代替社會交往,為個人提供陪伴;3.個人身份,將電視中的人物和事件作為參照,探索現實,強化既有價值觀;4.環境守望,獲得新聞和信息[1]。本文主要通過研究“使用與滿足”理論中受眾得到的滿足對電影《我不是藥神》進行分析解讀。
二、《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
?。ㄒ唬M足受眾的精神需求,引發情感共鳴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電影來滿足自己的這種精神需求,從而去尋求情感上的共鳴??v觀當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影視作品良莠不齊,一些極具商業色彩、脫離社會現實的口水片充斥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電影《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通過對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物的刻畫,揭示了最為真實的人性,極具現實主義人文關懷。影片圍繞“以人為本”的創作思路,在塑造底層英雄的同時又聚焦了白血病患者群體的生存困境,彰顯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引起了強烈的社會討論且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利用面對至親至愛在病魔面前且無力負擔醫治的“無力感”,表達出了人性上的無奈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痛點,喚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該部影片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是社會中各階層各類型的人,有小商販、打工者、牧師、警察、夜店舞女和一群患白血病的病人。其中程勇是一個賣印度神油的小商販,人生失意,為了錢走上販賣假藥這條路,由于警方對走私藥的嚴查,他及時收手,用賣藥掙的錢開了一家工廠,人生開始走向正途。但在程勇看到有太多的病人因為無錢買高價藥而喪命時,他決定不惜冒著進監獄的危險再次“重走”賣藥這條路,甚至在仿制藥漲價之后自己貼錢也堅持以最初最便宜的價格將藥物賣給病人。程勇他原本是一個普通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甚至是唯利是圖的。但是即便如此,在面對生命時,他的良知和他內心對于白血病患者的大愛以及他的善良拯救了眾人,做了不平凡的事。影片人物所展現的人性的偉大光輝,讓觀眾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認同。
再比如:影片的其他人物。黃毛他得知自己患病,從老家跑出來自生自滅,他把搶來的藥分給其他病人吃,為了保護程勇被卡車撞飛;呂受益,不想讓家庭再被自己所拖累,不想讓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受苦,不想死卻最終選擇自殺;思慧獨自撫養女兒,為了讓女兒活下來去夜場做舞女;牧師為了幫助病人與販賣假藥分子爭辯;曹警官面對一群病人高喊時的那一聲“放人”,他們的一系列行為對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做了很好的詮釋。
電影的價值之一就是對社會和歷史的一種再現和反映,從而產生一種映射和關照,達到一定的社會影響?!段也皇撬幧瘛愤@部影片對于人性的表達與受眾的心靈產生共鳴,從而給予了受眾精神的滿足與靈魂的享受,因此影片也獲得了廣大受眾的認可。
?。ǘ?滿足受眾環境監測的需求,引發現實思考
環境監測是指受眾通過觀看電影《我不是藥神》能夠了解到真實的社會現實。D.麥奎爾等學者認為,我們可以把電視節目“環境監測”效用看作是信息監測時對觀眾心理、生理產生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僅通過報紙這一大眾媒介來了解身邊的社會,還包括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電影作品是一種聲畫結合的藝術作品,相較于報紙和廣播來說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在他的論著《電影的本性》中闡述了他對電影的本性的理解,即“真實”。對于受眾而言,導演的責任就是去滿足受眾對于現實生活的缺陷,去還原受眾在生活中所無法涉及的真實的社會,揭示現實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引發受眾對于現實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恰好滿足了受眾環境監測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了觀看現實社會的窗口。影片故事的發生地設定在傳說中的“魔都”,但我們所觀看到的并非是張愛玲所描寫的蒼涼華麗,更不是《小時代》電影中所展現的鍍金奢華。受眾所看到的不過是遍地污跡的弄巷、逼仄狹窄的民居、分外無力的生與格外局促的死,片中的人物衣飾灰頭土臉、餐飲粗劣、眼神里透露著對生存的渴望。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一片繁華景象,影片中對于場景的描述正是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真實景象。
該影片的主題更是涉及文藝工作者們所避而不談的現實問題:法理與人情的沖突,法律應該為人民服務,但同時法律也要捍衛藥品創作者的權利。例如影片中,曹警官對局長說,“我們這樣做等于是斷了病人的活路,這個案子真的不好辦”。局長回答說:“法大于情的事情你見的還少嗎,我們作為執法者就應該站在法律這一邊”。通過這樣一個細節更是將法與情的這種沖突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影片還反映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問題,比如: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立法是否存在缺憾,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等的問題。電影的尾聲當警察曹斌面對一屋子的病人時,一位老婦人滿含淚水的說:“我病了三年,四萬塊錢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你就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只想活著”。通過這樣一個細節,觀眾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而這些問題并非一部電影所能解決。優秀的文藝作品永遠都不是給社會問題開出藥方而是通過作品訴諸于人的情感,激發出人性中善良而美好的一面,繼而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反觀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很少有像《我不是藥神》這樣觸及現實,引起共鳴的作品,它取材于社會問題,走現實主義風格,充滿希望和人性的力量;它滿懷對生命的的敬畏,描寫了慢粒白血病人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活在社會中的最底層,他們身處生命的困境并且身上所散發的那種對于生命的渴望,溫暖而又有力量。該影片不僅留下了歡笑與眼淚,留下更多的是關于社會現實的思考。
?。ㄈ?滿足受眾的求知心理,提高社會認同感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新鮮的事物越能夠刺激人內心的滿足感,引起人們的注意。受眾通過觀看《我不是藥神》能夠獲知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信息,感知社會狀況的變化,更加方便與他人進行交流,不會因為信息滯后而落后于他人。
首先從電影題材本身來講,藥神取材于現實生活,相比于其他電影的題材,現實主義題材本身能夠吸引受眾,帶給觀眾心理上的新鮮感和滿足感;其次,這部電影是一部醫學文化與法律相結合的電影,通過這部電影受眾了解到社會中原來有這么多人會因為慢粒白血病而去世。此外受眾也能夠通過電影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原型“陸勇事件”,以及我國醫藥制度改革的進程。陸勇自己身患慢粒白血病,2.35萬元的抗癌藥陸勇吃了兩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印度仿制藥與正版藥同效,病友們開始找他代購仿制藥,2013年陸勇因銷售假藥罪被逮捕,上千名白血病患者自發在網上聯名申訴。此事件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陸勇被無罪釋放,2014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意見稿》對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2017年2月慢粒白血病的主要藥物格列寧被納入醫保,藥品的價格有所下調;2018年中國醫藥19個省市相繼將格列寧納入醫保,中國開始對進口抗癌藥物實施零關稅。至2018年慢粒白血病人存活率也從2002年的百分之三十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五?!段也皇撬幧瘛飞嫌持H,有關部門已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另外,《我不是藥神》上映后憑借真實的故事情節,以及角色的感情流露獲得一致好評。當身邊的朋友都在關注討論這部電影時,沒看過電影的人自然也將無法分享自己的觀點,從而產生一種不合群的社交體驗,久而久之容易被孤立。根據社會心理學家阿西的群體壓力研究,人們為了避免被孤立的恐懼會產生趨同的心理。所以觀看這部電影的受眾會獲得最新的信息,與群體會有相同的關注話題,從而會獲得來自群體和社會的認同。
三、結 語
通過對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分析,可以得出該部電影在精神層面、環境監測、求知、社會認同等方面都給予了受眾滿足感。劇本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矛盾沖突與笑點和淚點的把控上都做到了極致,劇情符合本土受眾的情感訴求,獲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認可。電影所表現的人性的光輝,所傳遞的價值觀啟迪了更多的人進行自我反省,對自身行為進行修正。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并非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他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在市場語境下,受眾能否得到滿足是文藝作品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面對這種情況,在電影創作時一方面要研究受眾的心理需求,堅持以受眾為本。其次對于電影作品本身而言,要堅持內容為王。在電影題材選擇上要從社會現實出發,緊扣時代主題,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相結合,以戲劇故事觸動觀眾的心理,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達到人性上的共鳴;另外電影作品要彌補現實主義的空缺,增加人文思想的內涵,滿足受眾精神世界的需求。滿足受眾的需求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受眾的喜好,而是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創作出受眾滿意而又具有精神內核的高質量影片。
參考文獻:
[1]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72.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尹欣.淺析電影《我不是藥神》的成功要素[J].電影文學,2018(12).
[4] 徐兆壽.色相世界、表達快感與精神超越——電影《我不是藥神》觀感[J].中國文藝評論,2018(10).
[5] 顧煜新,王立智.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看主旋律電影的傳播——以《紅海行動》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4).
[6] 劉子晨.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看小成本電影的走紅[J].新聞傳播,2013(7).
[7] 郭雯.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粉絲電影”的走紅現象[J].新聞傳播,2018(5).
[8] 李博.從《我不是藥神》看現實主義電影[J].戲劇之家,2019(3).
[責任編輯:武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3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