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教育學視閾下“課程思政”的詮釋與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運用課堂教學主渠道,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作用。該文在對德育和社會主義思政教育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從教與育的本質解讀課程思政,并把改革具體落實在教學風格的民主化、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教學評價的多元化,關注學生價值觀等核心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多維度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教育本質  民主協商  學習獲得感  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232-0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培養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夢想,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的時代弄潮兒?學校教育責無旁貸,持續深入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培養堅定信念,志高存遠,腳踏實地地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1  思政教育與德育的比較分析
  思想道德教育自古有之,是根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和身體力行,形成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和自我修養能力。德育更加側重個體功能,更多的是君子獨善其身的自省式道德修養。
  社會主義思政教育,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把受教育者視為社會人,倡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局觀,是個人同社會責任國家乃至世界發展的協同。思政教育立足社會,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同時,更注重養成學生正確的價值感、人生觀和世界觀,對社會的責任感、義務感和使命感,發揮教育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積極功能。
  思政教育工作從思政課程一畝三分地突圍,打破學科的狹隘,延伸到各個門類課程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抓住了課程改革的核心,回歸教育本質撬動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潤物無聲地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達給學生。
  2  思政教育與教育的本質
  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教”的本意是手持棍棒對著孩子,其本質就是外施內效,由外向內。而“育”的本意就是婦女生育孩子,其本質就是孕育養育,由內及外。這就是說“教”是由外向內的過程,“育”則是由內向外的過程。課程思政,力在促發學生內心驅動力,就是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內部思想和情感活動,形成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把學習作為自愿自發的行動,把自身的發展視作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教育中教的是普遍共性,育的是各異個性;教的是應知應會知識,育的是本真本色潛能;教的是基本技能的傳承,育的是不拘一格的發展;教的是進入社會的能力,育的是進入社會的層次;教的是由外到內的適應,育的是由內向外的張揚。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有共性,又要有個性;既要有知識,又要有潛能;既要能傳承,又要能發展;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層次;既要能適應,又要能張揚。沒有個性融入的共性是教條的,沒有潛能滲透的知識是僵化的,沒有發展延伸的繼承是萎縮的,沒有層次提升的能力是低級的,沒有張揚伴隨的適應是被動的。
  3  思政教育的教學實施
  3.1 教學風格的民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為思政教育的踐行者,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中,不僅為學校學生打下扎實的思想根基,同時從內心激發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沒有思政教育工作意識,授業工作做得再好,只是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搬運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教書匠。發揮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言傳身教的道德示范作用,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把教師的外施效應潛移默化地轉變為學生自覺自主的意識。
  摒棄控制學生忽視其情緒和個性特征的駕馭式教學風格,構建民主協商式的教學風格。在課堂教學計劃層面,體現出“目標和教學措施”的透明性,力圖學生能夠自發主動學習;教學中“表揚和批評”策略的運用以事實為依據,盡可能地少批評,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對學生進行批評,并且批評是中肯的、是建設性的。教師雖致力于學生自我負責的學習,但學生不對學習不好的結果負責。教師把自己的角色更多地理解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主持人,而不是驅動者和審查員。所有關于學生的評論都是友好的和善意的,教師也期望從學生那里得到同樣的禮貌、關注和評價。
  3.2 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思政教育進課堂,絕不是觀念的強化灌輸,而是落實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實施中。諸如職業教育中目前較為有效的任務驅動教學,就是培養職業素養落實思政教育工作內容的途徑。以職業領域的工作任務為中心,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并形成團隊合作和創新意識。而獨立完成任務,增加學生通過努力而成功的學習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任務驅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該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給予幫助和支持,以便學生深入理解。逐漸減少外部控制增強自我控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培養自我分析和評價能力,樹立反思和創新精神[1]。教學過程的開放,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權、更多的參與度,讓每一個學生沿著自己的“興奮線”形成符合自身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讓每一個學生獨立面對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從而萌發自己獨特的思路。思想的形成絕不會是被動的產物,必定是自主發展的結果。
  3.3 教學評價多元化,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活動質量效果,確定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有效依據。教學評價容易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以考試成績的好壞評定學生學習成效,就是可以用量化的分數來測量學習效果,而忽視主觀的不可量化的學習目標的考核。即使是體現在試卷上的知識技能,也僅僅停留在記憶、理解或應用較淺表的認知水平,而極少涉及分析、評價和創造的高緯度認知。這樣的教學評價與社會實際存在隔閡與脫節。決定個體在社會發展的往往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非智力因素,而非學習能力的強弱或掌握知識的多少。
  課程目標,從傳統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發展為目前新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是課程思政所努力要達成的目標,對此的考核遠遠不是一份試卷所能衡量,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各維度目標的實現情況。大力提高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態度狀態經常性和及時性的評估與反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2]。例如在工學結合的課程的任務工單設計中,加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指標,讓學生參與到同學完成任務的評價工作。這樣的改變,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升華到價值觀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孫時進.心理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99-210.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66-278.
 ?、僬n題來源:本文系2018年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作者簡介:黃穎芬(1978,4—),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民航運輸管理和職業能力培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52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