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校美術教育中融入民間美術及傳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現代美術教育對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視,民間美術教育體系也逐步完善和建立,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美術作品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該文基于現代工業文明時代民間美術傳承困境,簡要探討將民間美術與高?,F代美術教育融合的意義,并對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中的傳承方法進行重點分析,為現代教育體制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傳承建言獻策。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 民間美術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G7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c)-0122-02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國自古至今傳統民間藝術發展的歷史結晶,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俗生活的集中體現。但是發展到如今的工業文明時代,民間美術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悄然在變,甚至有些獨特的民間美術元素正隨著現代工業文化的強勢介入而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如何將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教育有機整合,使民間美術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引領民間美術實現現代化教育與傳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的一項課題。在該文中,筆者基于現代工業文明時代民間美術傳承困境,簡要探討將民間美術與高?,F代美術教育融合的意義,并對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中的傳承方法進行重點分析,為現代教育體制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傳承建言獻策。
1 現代工業文明時代民間美術傳承困境
1.1 自古以來的尊卑陋見阻礙民間美術的傳承
與宮廷美術、現代美術和文人美術等不同派系相比,民間美術緣起于民眾的文娛生活。由于自古以來的尊卑陋見,學術界一直將民間美術視為低俗粗鄙的文化形式,不理解也不支持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傳承,使得民間美術的發展一直沒有社會基礎,尤其是工業革命時期,民間美術更是被視為落后的傳統民間藝術,一些有豐富美學價值的美術作品遭到了遺棄甚至被破壞,民間美術面臨著傳承危機。
1.2 傳承方法單一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大眾逐漸以開放的視角來客觀評價這種民族藝術形式,許多學者意識到緣起于民族文化的民間美術,其藝術價值不僅僅是其美術本身,而是代表著民族的文化精髓。但是由于民間美術具有源發性,以“師帶徒”“子承父”為主的傳統傳承機制與現代教育體制有很大的差異,大部分民間美術作品無法通過教材、講座等形式進行傳播,傳承方法過于單一。
1.3 缺乏高素質傳承人
民間美術傳承人都是非科班出身、文化水平較低的半百老人,傳承民間美術的方法主要是口述和身教,自己無法將民間美術的精髓編制成一套具有教育意義的教材,亟需精通美術文化的專業傳承人,通過自身的探索和鉆研逐步使民間美術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使更多高等院校中的青年人通過高等教育來接觸和研習這種別具特色的美術文化。
2 民間美術與高?,F代美術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
2.1 有助于豐富高校現代美術課程內容
民間美術在發展過程中中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是其不同于現代美術的一個主要特征。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積淀和民俗生活,因而出現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間美術。將這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民間美術應用在高?,F代美術課堂教學中,有助于進一步豐富高校現代美術課程內容,改善高?,F代美術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的現狀。而且民間美術會隨著歷史文化的衍變產生許多具有美學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通過對不同地域民間美術遺產和相關資源的研究,一方面能為課堂學習提供更多教育資源,讓學生對美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對民間美術和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進一步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2.2 有助于深入研究民間美術
在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中,曾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民間美術被視為“不入流”的文化。這種評價雖然包含著貶義,但確實客觀地反映出民間美術沒有受到尊重而只能自生自滅的不利境遇,加之受到不同時期各種文化政策的影響,教育領域始終未出現針對民間美術的科學研究。而如今高校將民間美術引入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中,對于研究民間美術的歷史積淀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特征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方向,并且通過高校的美術教育,可以更加全面地總結不同地域的民間美術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這對科學地傳承民間美術也大有裨益。
2.3 有助于緩解民間美術缺乏高素質傳承人的現狀
民間美術與高?,F代美術的融合,有助于緩解甚至徹底解決民間美術“后繼無人”的狀況。民間美術具有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習和研究其底蘊和精髓需要時間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而很多人學習美術是為了快速就業,所以民間美術的傳承機制必須完成現代化轉型。要實現現代化傳承,就必須通過高校教育來普及民間美術,提高民間美術在社會中的認可度,并通過科學的教育機制培養傳承人。因此,在高校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中引入民間美術教育元素,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而且能夠為民間美術傳承的現代化轉型創設條件,引導民間美術逐步擺脫缺乏高素質傳承人的困境。
3 民間美術在高?,F代美術教育的融合與傳承
3.1 開發民間美術教材,構建高校民間美術課程體系
基于高校現代美術現有教材,結合地域特征,大力開發民間美術教材,構建現代美術與民間美術相互融合的高等院校美術課程體系,在開展現代美術教育的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的記載,聯系當地民間美術非遺傳承人,通過傳承人口述或繪畫搜集并整理具有研究價值的民間美術作品,因地制宜開發當地民間美術客場資源,尤其要將具有美學價值的地域性美術作品引入課堂,作為教學案例進行美術教學,以此推進民間美術的現代化傳承機制的建設。 筆者在此要重點指出,開設民間美術課程一定要結合當地民族文化,深耕當地民族文化資源,找到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教育體制之間的契合點,在課程編排上,以現代美術專業基礎課為主,剪、刻、印等民間美術課程為輔,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將現代美術與民間的年畫、剪紙、印染等傳統美術技藝融入現代美術設計,通過現代文化與民間文化之間的沖撞與融合,令民間美術煥發新生,為美術設計增添個性和特色。
3.2 完善民間美術教學機制
首先要完善民間美術課堂教學機制,將民間美術課程作為大學必修課納入美術教育體系中,聘請當地在美術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的民間美術學家定期來校任教,面對面傳授民間美術技藝。由高校美術教師牽頭,民間美術學家共同參與組建一個美術教學組,利用課余時間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從大學生中挑選對民間美術感興趣的人組建民間美術研習社團,課余時間通過“師帶徒”手把手教授民間美術技藝,并且在兄弟院校中定期舉辦民間美術作品巡回展,在青年群體總廣泛傳播民間美術,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民間美術文化傳承的行列中。
除此以外,要真正使民間美術走向高等教育課堂,走入大眾的視野,處于少數民族特色區的高校還可以結合地域優勢建設民間美術實訓基地,集中開發當地的民間美術,為當地民間美術的傳承和民族特色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3.3 基于基本造型元素將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有機整合
基于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在基本型、色彩、風格和整體結構等方面的共通性,尋找兩種美術風格結合的契合點,比如對現代美術形象的長寬高或空間結構進行重新調整,融入民間剪紙、皮影等美術形象,通過對剪紙、皮影的平面化處理減弱空間層次感,打破自然比例,以二維空間的輪廓造型突出美術作品的民俗特色,以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凝練民俗生活,體現出民俗的影像美,從而創造出意向鮮明的美術形象。
3.4 取民間美術文化精髓,去其糟粕
民間美術雖然因地域不同而呈現出分散性特征,但整體上看其實是一個復雜的美術體系,它承載著千百年來各組兒女最樸素的生活哲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陀^地講,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積極的、正向的,因此民間美術中有精華,也有一些與現代人生活格格不入的元素,加之一些民間美術傳承人的文化水平有限,甚至有些人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導致其審美觀念扭曲,創作的作品從民間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講幾乎沒有傳承價值。因此,在將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融合的過程中,對民間美術元素有取有舍,將民間積極健康的、能夠代表一個地域或一個民族民俗文化精髓的美術元素引入現代美術課堂,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審美觀念。
3.5 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活化民間美術元素
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民間美術教育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應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來傳播民間美術,利用“慕課”平臺和FLASH動畫、Photoshop等制圖軟件來刻畫民俗風情,展示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真正將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美術設計相結合,增加傳統民俗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培養其課堂興趣,引導更多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民間美術技藝,
4 結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間美術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國各民族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精髓,將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有機整合,為民間美術的現代化轉型和傳承做出更多嘗試,這是每一位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學者必須深入思考的一項課題。筆者僅以高?,F代美術作為基礎,對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系統的融合與傳承略談了自己的拙見,具體到教育實踐中必然會出現其他同類的問題,希望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都開始重視中國民間美術的研究價值,深耕民間美術課程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通過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的融合進一步優化高校美術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并且使全社會都能看到民間美術的美學價值,為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學源.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82-83.
[2] 曾明,杜天蓉.探究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教育[J].大眾文藝,2015(24):91.
[3] 童話.現代美術教學中引進民間美術的實踐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1):151-152.
[4] 何祥.論民間美術課程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意義[J].品牌,2015(4):264.
[5] 周兵武.論鄉土美術在學校美術教育中的意義與價值[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4):105-1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4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