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條件對鄉村振興的借鑒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從“生產要素理論”角度考察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山區脫貧的突破口。陜西省安康市既是集中連片貧困區,又是生態脆弱的退耕還林區。退耕還林中形成了種植、養殖、旅游等一系列后續產業。通過對退耕還林形成的產業調查發現,后續產業形成一般應具備3個基本條件:自然條件、市場前景和政府扶持。這些條件對貧困區與生態脆弱疊加區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安康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條件;鄉村振興;借鑒意義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4-0120-04
  Abstract: Rural vitaliz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industrial support. Inspecting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ory” would be a breakthrough to realize rural 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Anka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had concentrated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also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areas. A series of follow-up industries, such as plantation, aquaculture and tourism, had been formed in the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program.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into such industries, it was found that generally three basic conditions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follow-up industries: natural foundation, market prospect, and government help. These conditions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lfilling the task of thriving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property-stricken and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Key words: Ankang city;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follow-up industries; formation conditions; rural vitalizatio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2015年1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指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1]。為了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绷袨槲宕竽繕巳蝿铡!班l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作為第一目標任務,產業是鄉村發展和山區脫貧首先面對的問題和突破口。劉慧[2]曾對中國西部貧困問題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貧困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存在著空間分布上高度一致性的特點,盡管造成貧困的原因復雜多樣,但秦巴山區生態貧困卻是致貧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短缺、對外聯系不便等多種原因的交互影響,必然導致村民生計脆弱性高、生計策略缺乏的結果。
  以陜西省安康市為例,對其產業發展中的主客觀影響因素進行考量分析。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對安康市退耕還林中形成的后續產業基本條件進行實證分析,為貧困區與生態脆弱疊加區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1  研究區概況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境內土地面積23 529 km2,山地占92.5%,丘陵占5.7%,川道平壩僅占1.8%。全市總人口3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5.5萬人[3]。截至2015年底,安康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在3 050元以下的人口)63.8萬人[4]。安康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扶貧攻堅特困地區、退耕還林工程主要實施區。據數據統計,全國退耕還林總面積242 667 km2,秦巴山區退耕還林25 405 km2,約占全國退耕還林總面積的10%。其中,陜南3市退耕還林5 802.5 km2,漢中市1 678.1 km2、安康市2 578.7 km2、商洛市1 545.7 km2,陜南秦巴山區退耕還林占整個秦巴山區退耕還林總面積22.84%[5]。安康市生態環境優越,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和首個生態功能示范試點市。
  2  研究方法
  選取安康市7個樣本縣(漢陰縣、紫陽縣、白河縣、旬陽縣、寧陜縣、平利縣、漢濱區)進行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現狀調查。采用入戶發放問卷加訪談形式對安康市退耕還林過程中樹木品種的選擇狀況、退耕還林工程形成的后續產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引起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方向選擇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后續產業發展方向選擇的原因。對自然、市場、政策等三個方面因素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過程中各自影響程度進行研究。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 100份,回收問卷947份,回收率為86%。   3  安康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的必要條件
  “生產要素理論”[6]提出,人們要生活就必然與生產勞動密不可分,而生產勞動需要最基本的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中國山區農民盡管貧困,卻仍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散居于山區,由廣闊的土地與低層次的勞動力相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來源。為了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分散居住就成了一種天然的布局現象[7]。雖然缺乏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但自然界提供的物質資源可以基本維持居住人口的生計。漫長的遷徙中逐漸形成了人口與土地資源相協調的空間布局[8]。調查中還發現一個共性現象,一個地方的后續產業大致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即自然條件、市場前景、政府扶持[9]。
  3.1  自然地理條件是形成后續產業的物質基礎
  一個地方發展經濟一定要從本地自然資源的實際出發,發揮特長,揚長避短[10]。茶葉適合在海拔400~1 700 m、土壤微酸性、降水量較多的山地生長,安康市平利縣和紫陽縣茶葉產業結合當地土質含硒的特點引種龍井43號;核桃適合在海拔800~1 300 m的丘陵生長,陜西省山陽縣通過引種山東壽光1號優質核桃品種進行嫁接發展核桃產業;蠶桑適合在海拔500~1 000 m且晝夜溫差大的丘陵生長,安康市的蠶桑業也憑借本地自然資源發展起來。退耕還林后,安康市自然環境得到修復發展,隨之形成了一系列后續產業。
  由表1可見,目前安康市發展比較成熟,既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市場和規模的產業主要有茶葉、魔芋、柑橘和藥材。村民認為最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主要有:茶葉、魔芋、柑橘和藥材。例如安康紫陽縣的茶葉因當地土質富含硒元素而形成富硒茶葉,截至2011年底,紫陽富硒茶園總面積達113.3 km2,茶葉產量達3 357 t,產值高達4.51億元,茶葉年綜合收入達6.3億元。
  退耕還林后安康市的森林覆蓋率達60%,伴隨著生態修復和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生態旅游業的繁榮。安康市現已開發旅游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南宮山、瀛湖、香溪洞、千家坪、嵐河漂流、中壩大峽谷、寧陜漂流已經得到初步開發。在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帶動下逐漸形成農家樂群,相關配套產業也得到完善,特別是交通基建,例如西康高速、西康鐵路復線的開通為走進安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在對村民退耕還林的經濟樹種選擇進行調查時發現,如果忽視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缺乏科學論證,盲目地選擇樹種種植,將導致難于形成后續產業的被動局面。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時,村民在樹種選擇以及樹苗購買方面缺乏相應的經驗,不考慮當地氣候和土壤是否適合種植某些品種的樹木,只是盲目地多種樹;村民種樹缺乏自主性,根據政策規定來進行選擇。由表2可見,在樹種選擇上,有78.6%的村民都是按照政府指定的樹種進行種植的。盡管有15.5%的村民是自己選擇,但也是在政府提供的有限樹種中進行選擇,加之自身技術經驗不足,缺乏必要的資金和勞動力支撐,難于形成后續產業。
  3.2  市場前景良好是后續產業形成的強勁拉力
  樹木和經濟作物的生產具有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市場變化影響大、用途單一等特點,后續產業發展長期規劃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防止出現后續產業發展的短期行為而造成巨大的浪費。按照“適合發展什么,兼顧市場前景”的思路,做好產業發展長遠規劃。從市場前景來看,種植樹木和經濟作物有比較穩定的市場需求,受市場變化影響比較小,為后續產業形成提供保障。
  如果市場前景良好,就會形成對產業的強勁拉力;如果沒有市場前景,產業也缺乏后勁。例如安康市寧陜縣、紫陽縣、旬陽縣均有養殖大鯢(娃娃魚)這種高附加值的珍稀魚類,大鯢市場價值約每千克800元,一般消費者無法承受如此昂貴的價格,市場前景暗淡。再如,安康市黃姜產業因解決不了提取皂素過程中的強酸回收問題,姜賤傷農,造成大批姜農把黃姜種在地里幾年不挖的現象。
  3.3  政府扶持是后續產業形成的重要推力
  政府作為職能部門在后續產業形成的資金提供、技術指導、人員培訓、市場開發、龍頭產業的形成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是后續產業形成的重要推力,使產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如果沒有政府扶持,產業發展將受到重大阻力。例如,安康市旬陽縣的城關冬青村與劉店村隔漢江相望,一個江南,一個江北,自然條件基本相同,冬青村因最先獲得市(縣)政府資金、技術扶持,通過包抓村組,在后續產業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冬青獅頭柑基地”, “冬青獅頭柑”成為注冊商標遠銷到西安等地,而處于江北的劉店村因缺乏政府扶持,柑橘產業無人組織管理,加之受病蟲侵害造成損失,抑制了其后續產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由表3可知,由于大多數村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對于如何選購優質的種苗、修剪、嫁接、防病蟲害等問題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僅依靠村民自己所了解的簡單技術并不能夠完成育林。隨著政府給予村民的補助逐漸減少,使村民失去信心,有些村民任其自生自滅,使得退耕還林效果降低。由此可知,政府對于退耕還林無論是給予資金還是技術的扶持均對鄉村后續產業的發展有重大的推力作用。
  4  安康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的實例分析
  安康市寧陜縣廣貨街鎮蒿溝村鐵橋組旅游產業和高寒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實踐,是地理位置形成后續產業加政府推動發展的成功范例。蒿溝村位于秦嶺南麓的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廣貨街鎮西部,北與西安市的戶縣、長安縣毗鄰,距離西安市80 km。西邊與西漢高速公路相接,東邊與210國道相連。轄5個村民小組,160戶610人,區域面積60 km2?,F有耕地1.09 km2,其中,基本農田0.41 km2。2007年西漢高速通車,使得這里因自然環境形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加上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產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新的3大產業:農家旅游、特種養殖、林特產品。   1)蒿溝村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后續產業發展的先天基礎。這里海拔900~1 800 m,自然形成飛瀑濺玉、奇石凌云的自然景觀,河流落差高達150 m。地勢方面屬于高山地帶,西北高聳,東南開闊,山勢陡峭,起伏蜿蜒。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植被覆蓋率高達98%以上,生物種類非常豐富。這里的海拔和落差為旅游漂流業、高山冷水養殖業、畜牧養殖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瞄準西漢高速公路通車商機,2006年成功引進秦嶺峽谷漂流項目,該項目年接待游客1萬余人次,收入120余萬元;后續相繼引進旅游企業11家,投資總金額達到50億元。開發商為了鼓勵村民土地流轉,實行蓋別墅等面積換房安置的辦法來推動村民整體搬遷。由于旅游業的興起,又帶動了全村的農家樂產業的興起,據統計目前蒿溝村已有掛牌農家樂60家,旅游產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70%。
  除此之外,針對海拔高的資源優勢,蒿溝村還發展起了紅鱒魚和土雞養殖業,2007年全村養殖虹鱒魚20萬尾,年收入10萬元;養土雞3 000只、牛186頭、羊200頭,畜牧業養殖年產值100余萬元,形成4個養殖大戶。另外,還種植珍稀食用菌30 t,年產值50萬元。
  2)政府、村委會組織村民培訓和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引進項目時,鎮政府、村委會協助談判合同簽訂、村民土地轉讓、利益分配、村民公司就業等事項任務的落實;舉辦虹鱒魚養殖技術和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同時,為招商引資和旅游產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006年以來,先后建成5 m寬通村水泥公路14.6 km,基本實現了公路到戶的設想。另外,完成了120戶人家的飲水工程,衛星電視入戶率達95%以上,電話入戶率達70%以上;完成33戶扶貧戶的搬遷任務,實施陜南特色民居改造174戶,房屋整體改造完成98%。村里基礎設施條件改造,與之配套的村容村貌建設,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又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也為當地的農家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3)鎮政府、村委會組織法律協助,為該村后續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招商引資、土地流轉對于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名詞。企業同村民征地的合同期限長達30~50年,用工也是好幾年,因征地和用工的法律糾紛時有發生,村民中途反悔而單方面毀掉合同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此,廣貨街鎮司法所專門安排調解員駐村講解法律,現場調解企業與村民之間的法律糾紛。教育企業應樹立依法經營意識,村民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做到“事前學法、事中懂法、維權用法”。
  5  結論與建議
  安康市退耕還林形成了種植、養殖、旅游等一批后續產業,這些產業形成具備3個必要條件:自然條件基礎、市場前景、政府扶持,這三者缺一不可。除自然條件基礎是先天優勢外,市場前景、政府扶持則可通過努力得以改變。與此同時,政府的積極主動幫扶將為產業形成提供有所作為的空間。在生態脆弱與貧困山區疊加的山區要實施鄉村振興應將自然條件、市場前景、政府扶持三者兼顧考慮,才能有望實現產業振興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EB/OL].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12/8122897.html.2015-12-08.
  [2] 劉  慧.新時期西部地區貧困問題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4):489-497.
  [3] 何家理.減輕山區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與扶貧的途徑探討——安康市教育扶貧模式實證研究[J].山地學報,2013,31(2):161.
  [4] 中央人民政府網.安康現有貧困人口63.8萬有望“十三五”全脫貧[EB/OL].https://www.toutiao.com/i6236848999396016641,2016-01-07.
  [5] 何家理,支曉娟.秦巴山區退耕還林效益評價研究——以陜南三市為例[J].生態經濟,2008(10):22-23.
  [6] 李艷麗,李利軍.環境生產要素理論探討[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3(4):11.
  [7] 何家理.安康市避災移民搬遷問題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7):3378-3381.
  [8] 梁中效.歷史時期秦巴山區自然環境的變遷[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3):39-47.
  [9] 何家理,陳緒敖.秦巴山區退耕還林與連片扶貧攻堅互動途徑及機理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6(6):65.
  [10] 大衛·李嘉圖,豐俊功.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965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