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人工增雨消霾可行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通過分析銅陵市降水分布特征、霧霾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潛力和人影作業效果等相關內容,討論銅陵市開展人影作業的可行性和實際成效。結果表明,銅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響,秋季受西北干冷氣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氣。霧和霾天氣主要出現在降水量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銅陵市有61 d可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潛力日。銅陵市近10年作業25次,人影作業后持續降水成功率為81.0%,能見度增加率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較為顯著。
關鍵詞 降水分布;霧霾特征;人工增雨潛力;作業效果;安徽銅陵
中圖分類號 P4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60-02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美、俄、烏克蘭、以色列等國家的一些區域,科學家經過長期理論研究和科學試驗,掌握了本地云雨特征和相應的人工影響天氣技術,證明了人影工作具有增雨的效果,并作為長期工作得以開展。例如,在以色列北部先后實施了2期人工增雨試驗計劃(1961—1967年和1969—1975年),得到相對增雨15%和13%的結果。從1975年開始開展了業務性的人工增雨作業計劃,1976—1991年的檢驗結果為相對增雨6%,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在1∶10以上。這些項目大多利用云水條件好的季節作業,增加了降水,再利用水庫、水渠等水利設施調蓄輸運,較好地開發了空中云水資源[1-6]。
我國的人影工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人影工作者克服種種不利因素,自主研發出總含水量儀、三用滴譜儀等一系列云霧觀測儀器,改裝了里-2型、伊爾-13型飛機,研制出調溫調壓冷云室等設備,并將其廣泛應用于云物理觀測、人影云霧試驗研究和人工增雨催化作業,室內試驗和催化劑研發試驗等也陸續開展[7-9]。21世紀初,由于防災減災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氣象探測現代化不斷推進,X波段雙偏振雷達、云雷達、激光雷達、微波輻射計、風廓線等一批云降水觀測儀器投入人影業務應用,自動觀測站、天氣雷達、氣象衛星、探空儀器等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人影應用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我國人影技術突發猛進,人影作業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和高安全性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人影作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服務農業生產、減緩水資源緊缺、防災減災、保護生態以及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科學試驗測試,人工增水是一項投入成本低、效益高的工作,目前國際公認的人工增水成本和效益的比例是1∶20~25[10]。
銅陵市作為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是長江中下游鐵路和水上航道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銅陵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干旱、霧霾等氣象災害事件逐漸增多,社會各界對構建生態環境的需求愈發迫切,對利用人工增雨消霾技術緩解夏季旱情、改善秋冬空氣質量提出了進一步要求。為滿足社會各界的迫切需求,構建銅陵生態宜居城市,本文分析研究了銅陵市人工增雨消霾作業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所用資料包括銅陵市2008—2017年銅陵市及下轄樅陽縣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記錄,包括作業點、作業時間和目的、作業效果等;1968—2017年銅陵市降水資料和2008—2017年銅陵市霧霾日數、地面能見度資料。
本研究主要通過概率統計、算術平均、線性回歸等方法分析銅陵市降水和霧霾天氣特征,分析人工增雨潛力,并通過比較增雨前24 h與增雨后24 h的降水量來評估人工增雨效果,通過比較消霾前6 h地面能見度平均值與消霾后6 h地面能見度平均值來評估人工消霾效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降水分布特征
通過統計分析近50年的銅陵市氣候資料,總結出銅陵市降水時空分布特點如下。
2.1.1 春季降水情況。3—5月是銅陵市由冬轉夏的過渡季節,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導致風向多變,天氣晴雨相間,復雜多變,對流性天氣較多,易出現連陰雨過程。春季平均降水量為417.8 mm,占全年總降水量的30%;日降水量≥0.1 mm的歷年平均日數為40 d,約占全年總雨日的30%。
2.1.2 夏季降水情況。6—8月為銅陵市主汛期,大陸熱低壓形成,地面增溫明顯,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達到鼎盛時期,銅陵市盛行來自南海和孟加拉灣的西南氣流,雨量充沛。夏季平均降水量達555.6 mm,占全年總降水量的39.9%。夏季雨量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平均入梅期為6月16日,出梅期為7月10日,梅雨期24 d,梅雨量307.1 mm,約占夏季總降水量的55.3%。暴雨天氣也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總數的66%,平均每年4.1個暴雨日;大暴雨則有75%出現在夏季,平均每年0.8個。出梅后有一段晴熱少雨期,可能有伏旱發生。
2.1.3 秋季降水情況。9—11月是銅陵市由夏轉冬的過渡季節,南方暖濕氣流減弱南退,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極地大陸氣團逐漸影響銅陵市,東海洋面常有分裂小高壓盤踞,偏東風較多。秋季平均降水量為230.4 mm,約占全年總量的16.5%,降水日數27 d,約占全年總量的20.6%,秋旱天氣較多。例如1968年、1969年秋季降水總量分別僅為89、77 mm,較常年偏少7成,秋旱嚴重。2001年秋季降水量僅為89 mm。秋季最大日降水量為128.6 mm(1960年9月28日),平均暴雨日為0.5 d。 2.1.4 冬季降水情況。12月至次年2月,銅陵市處于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的控制下,常常受到北方較強冷空氣侵襲,偏北風居多,天氣寒冷,雨雪較少。冬季平均降水量僅為188.7 mm,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4%,其中12月降水量全年最少。2月立春以后,隨著南方暖濕氣流的增強,銅陵市降水逐漸增多,歷史最大日降水量為63.2 mm(1973年2月25日)。銅陵市每年都有降雪天氣,平均初雪日為12月24日;平均降雪日數為11.6 d,最多25 d(1974年);最大暴雪量為49.7 mm(1984年1月19日);最大積雪深度35 cm(2008年2月2日),雪災嚴重。
2.2 霧霾分布特征
分析統計銅陵市近10年霧霾天氣發現,銅陵市灰霾出現時間從2012年開始,年平均霾日為28.5 d,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銅陵市年平均霧日為16.9 d,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圖1)。
近10年銅陵市灰霾出現最多月份為1月和12月,分別占全年總霾日的16.1%和20.4%,出現較多月份包括2月、3月、4月、10月、11月,季節上主要出現在秋、冬季和春季;銅陵市霧出現最多月份為1月和11月,分別占全年總霧日的19.5%和21.9%,出現較多月份包括2月、3月、4月、12月,季節上主要出現在冬季和春季(圖2)。
2.3 人工增雨潛力
廣東省氣候中心杜堯東曾做過一項關于空中水資源狀況的研究,將日雨量≥0.1 mm且<50 mm的降水天數定義為可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天數,從社會生產安全角度考慮,認為日雨量≥50 mm不宜進行增雨作業。本文參照此標準對銅陵市人工增雨作業潛力進行分析。
統計銅陵市近50年降水資料可知,銅陵市可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天數年平均值為129.4 d,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平均每10年下降2.2 d(圖3)。其月份差異也較為明顯,從表1可以看出,3月、4月、5月均在12 d以上,1月、2月、6月、7月、8月均在10 d以上,9月、10月、11月、12月均在9 d左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銅陵市有61 d為可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潛力日,如果該61 d都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對減少銅陵市灰霾將有積極作用。
2.4 人影作業效果
統計近10年銅陵市人影作業結果可知,2008—2017年共作業25次(市區18次、樅陽7次),其中人工增雨作業21次、人工消霾作業4次。從作業月份看,1月、2月、3月、5月分別作業1次,6月作業2次,8月作業14次,11月作業2次,12月作業3次,作業時間主要集中在8月梅雨過后的晴熱高溫期。
分析近10年21次人工增雨作業案例,從作業前后24 h降水變化量看,人影作業后降水增加超過10 mm的次數為10次,降水增加但未超過10 mm的次數為5次,降水持續但較前24 h減少的次數為2次,未出現降水的次數為4次。人影作業后持續降水成功率為81.0%,人影作業后降水顯著增加概率為47.6%。
分析近10年4次人工消霾作業案例,從作業前后6 h地面能見度變化量看,人影作業后能見度增加超過500 m的次數為1次,能見度增加超過1 000 m的次數為2次,能見度降低的次數為1次,人影作業后能見度增加率為75%,人影作業后消霾成功率為50%(地面能見度達3 000 m以上)。
3 結論
銅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響,秋季受西北干冷氣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氣。霧和霾天氣主要出現在降水量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銅陵市有61 d可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潛力日,如果對此時段分析研判,結合空氣質量變化規律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將有助于緩解區域災情,改善空氣質量。銅陵市近10年作業25次,人影作業后持續降水成功率為81.0%,能見度增加率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較為顯著。
4 參考文獻
[1] HESS W N.Weather and climate modification[M].New York:Wiley,1974: 282-317.
[2] RYAN B F,KING W D.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cloud seeding[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7, 78(2):239-254.
[3] 曹學成,張光連,馬培民.以色列、德國的人工影響天氣現狀考察[J].氣象科技,1996(4):43-46.
[4] 邵洋,劉偉,孟旭,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研發和應用進展[J].干旱氣象,2014,32(4):649-658.
[5] 高子毅,張建新,廖飛佳,等.新疆天山山區人工增雨試驗效果評價[J].高原氣象,2005,24(5):734-740.
[6] 李澤椿,周毓荃,李慶祥,等.人工增雨是緩和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匱乏的一個補充途徑[J].新疆氣象,2006,29(1):1-11.
[7] 李大山.人工影響天氣現狀與展望[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8] 黃美元,徐華英,周玲.中國人工防雹四十年[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0,5(3):318-328.
[9] 黃佛君,靳萬貴,陳蜀江,等.新疆人工增水問題的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5(4):74-78.
[10] 鄭國光,郭學良.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工程科學,2012,14(9):20-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