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析河南目連戲中的劉氏形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連之母劉氏的形象,在持續千余年的目連戲演出中不斷豐富和演化,使目連戲具有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北宋以后,劉氏形象受南方目連戲及各地戲曲形式和風俗的影響,逐漸發生了變異,與興起于河南的北方目連戲中的劉氏形象漸行漸遠。劉氏在以南樂目連戲為代表的河南目連戲中是一個從小吃齋念佛的善人形象,顯得很獨特。這與河南目連戲所處地域的特殊性及地區傳統觀念、宗教信仰、民間風俗的影響密切相關,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準確把握。
  關鍵詞:目連戲;劉氏;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39-03
  真正意義上的目連戲,始于宋代在都城汴梁盛演的《目連救母》雜劇。宋室南遷后,教坊、民間藝人也一同南遷,使目連戲在南方傳播開來,并逐漸與北方目連戲產生差異。興起于河南的目連戲,從此被遺落在民間,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但南樂目連戲中的目連之母——劉氏自幼吃齋行善,不同于南方目連戲中劉氏的“惡”人形象。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與南樂所處地域的特殊性密切相關,也是地域傳統觀念、宗教信仰、民間風俗使然。本文結合其發展軌跡,闡釋了劉氏形象的演變軌跡,以及河南目連戲中的劉氏為什么是一個被誣陷、被抹黑的善人形象。
  一、劉氏形象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目連救母故事源起于東晉僧人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或稱《盂蘭盆經》)?!队厶m盆經》中的目連之母無名無姓,形象極為簡單,僅用了一句“汝母罪根深結”[1]1一筆帶過。至于目連之母的罪孽是什么,在地獄里受到了什么刑罰,故事中沒有交代。《盂蘭盆經》最初承擔的是推進佛教傳播的作用,其中主要人物有三個:目連、佛祖、目連之母。目連之母是故事成立的關鍵因素,而目連則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肩負著救母于苦難的使命。盂蘭盆為音譯,乃解倒懸之意?!敖獾箲摇背鲎浴睹献印す珜O丑上》,佛經借此來比喻目連之母在地獄的危難境遇,可見佛門弟子也非常熟悉儒家經典[2]20。作為外來宗教,佛教最初常以道家的語言闡釋教義,解釋佛經,所以被視為神仙方術一類。而后又尋找與儒家的共同點,例如,“孝,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基石”[3]28,而佛也重視孝,《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故事的核心思想即為孝,這是佛教文化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一個節點。在戰亂頻仍的動蕩年代,佛教的傳播者緊緊抓住這個契合點,加速了佛教的傳播和佛教思想的宣揚,也使得目連救母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目連之“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的形象描述能夠成功博得民眾的普遍同情,且目連奉盂蘭盆使其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的孝行更能為民眾認同。
  南朝時佛教空前繁盛,佛教擴張迅速,因此儒、道兩家常以此為借口打擊佛教,丑化佛教形象。佛道相互斗爭的同時,統治階層對佛道兩家也時有揚抑,在此過程中,儒、佛、道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出現了漸漸合流的趨勢。在這樣的環境下,唐代出現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緣起》等多種講唱目連救母故事的變文。變文中目連之母有了清晰的形象:“目連母,號曰青提夫人,住在西方,家中殷富。然她生性慳貪,多作殺生之事?!盵1]19變文對《盂蘭盆經》的故事內容進行了擴展,豐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但其主體思想仍是和《盂蘭盆經》一脈相承的。筆者認為,變文中劉氏之所以被進一步塑造成為“因作惡被打入地獄受盡刑罰”的惡人形象,一方面是為了突出強調佛教“因果報應”和“輪回”思想,以此增強對普通民眾的精神震懾力,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的目的,使佛教的地位得到鞏固;通過劉氏形象的塑造推動佛教傳播,增強佛教與儒道兩家相對抗的力量。另一方面,劉氏不遵守佛教清規,所以不見容于佛教;不遵守丈夫遺囑,亦不見容于世俗社會的倫理道德。同時,劉氏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慈母”,因而才有目連救母的“孝行”,變文曾用較大篇幅宣傳“孝親”和“行善”的思想,以此引導社會輿論。
  趙宋王朝建立之后,宋王室非常注重內治。東漢時期佛教便已傳入中原,具有深厚的發展基礎,因此歷代皇帝基本上都對佛教予以保護。在此環境下,目連救母故事演變為戲曲形態的《目連救母》雜劇。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勾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4]212《目連救母》雜劇每于盂蘭盆節前夕,在勾欄瓦肆中連續上演7天,劉氏形象顯然已為人們所熟知。不無遺憾的是,《目連救母》雜劇無劇本傳世,劇中的劉氏形象也無從考證。但通過唐代目連變文、金院本《打青提》與元雜劇《目連救母》可以推知,宋雜劇《目連救母》中的劉氏形象應是承襲了唐代變文,與佛教盂蘭盆節“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有直接關系。同時,此條記載歸于“中元節”條目下,顯示出其與民間中元節祭祀先人的習俗有關。目連戲從濫觴之日起就與宗教活動、祭祀禮儀、民間習俗緊相聯系[5]29。《目連救母》中劉氏角色功能,是“借助宗教劇形式向世人灌輸三教圓融的道德理念”[6]58,就是借目連救母來宣揚“仁孝血親”觀念,并通過劉氏入冥受刑宣揚佛教“因果報應”思想,以達到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的目的。
  “汴京失陷后,教坊樂人大體上有三種流向……這樣一來,宋金對峙時期戲劇即在臨安、中都、河東、河南等地分頭發展?!盵6]64張大新《中國戲劇演進史》中對于汴京戲曲藝人分流的論述,同樣也適用于目連戲,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北宋以后目連戲分流的方向。向北的一支衍生出金院本《打青提》和元雜劇《目連救母》(現二者都僅存名目)。從金院本劇名《打青提》可看出,劉氏形象成為借以敷衍“拴搐艷段”故事的載體和關鍵因素。隨宋室南遷的一部分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支,目連戲在南方開枝散葉,與各地風俗民情相融合,并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當為明鄭之珍整理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以下簡稱《勸善戲文》),它是在“三教合流”思想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其主題是明確的,即佛家的“勸善”和儒家的“行孝道”。《勸善戲文》的劉氏形象比之目連變文和宋元《目連救母》更為豐富,但依然是承襲后者的“夫逝后信佛動搖,背誓,開葷,賭咒,入地獄受盡刑罰”,以此來勸誡世人“為善”“行孝道”,維護以儒家為主導的道德理念。后世南方目連戲都深受《勸善戲文》的影響,循著它的軌跡向前發展演變。   二、河南目連戲的劉氏形象
  雖然宋以后河南境內的目連戲不見于史料記載,亦無劇本傳世,但并非真的消失了,而是一直在民間,由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并不斷演進著。建國前后,由于種種原因,民間藝人陸續放棄目連戲演出。20世紀80年代全國進行了稀有劇種普查,多位專家學者調查發現豫北、豫東等地保留有多種目連戲且時有演出,但至今多已佚失。只有南樂縣前郭村能夠演出全本,因此成為最能代表獨具特色的河南目連戲。南樂縣前郭村目連戲俗稱《玩鬼》,又稱《五鬼拿劉氏》,因武術、雜技、民舞動作居多,兼有戲曲演唱,被歸為歌舞類(1984年河南省歌舞普查過程中發現的)。①
  首先,從南樂目連戲的俗稱《五鬼拿劉氏》來看,劉氏被五鬼捉拿打入地獄是其主要情節,與金院本《打青提》有某些相似之處。從內容和表演形制來看,當與唐目連變文和宋雜劇《目連救母》一脈相承,這一點與南方目連戲是共通的。而(劉氏)從小吃齋行善,被其弟劉長基誣告陷害的善人形象,是最不同于南方目連戲的地方。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深究的。
  宋室南遷前后,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南樂所在的濮陽地區尚武任俠之風盛行,又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民風淳樸。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劇本,也沒有文人參與,由民間藝人們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一直持續到近代,形成了迥異于南方目連戲的面貌。目連戲的勸誡意味被消解淡化,代之以更高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具有更濃的農民化色彩,演出時間也由盂蘭盆節前夕改為元宵節前后[7]89。另外,兩漢之交佛教即已傳入中原,因此中原地區有著深厚的佛教思想基礎,就具有了產生劉氏的善人形象的宗教土壤。
  劉楨在《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認為:“中國民間藝術有著鮮明的是非善惡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所謂‘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之說,褒貶愛憎顯然。目連戲也遵循這一審美法則塑造人物,……而獨劇中女主角目連的母親劉氏的塑造與眾不同?!盵5]89在中原民眾心目中,佛家以“慈悲為懷”,悲天憫人,所以劉氏不應該是惡人,也不應受到“因果報應”。而《勸善戲文》及受它影響的南方目連戲,劉氏基本都是“惡人”加“慈母”雙重人物形象。作為“惡人”形象,劉氏因背誓被打入地獄受盡刑罰,一方面是為了宣揚佛教“因果報應”思想,警戒世人,以達到“勸善”目的,同時也借此樹立道教神權威嚴?!按饶浮毙蜗笫菫榱耸鼓窟B救母“孝行”有充足的理由和動力,以宣揚儒家“仁孝血親”的倫理道德觀念。河南目連戲中的劉氏呈現的是“慈母”形象:
  劉氏(唱)我兒失蹤忽不見,
  好像地陷塌了天。
  花園里邊設香案,
  哀告上神保平安。
  ……
  劉氏(跪于香案之前,焚香祈禱)我的兒呀!
 ?。ǔ┦湮覂盒∧窟B,
  心中好似滾油煎。
  神圣在上顯靈驗,
  保佑我兒早日還[8]45。
  唱詞表明,劉氏是一個“慈母”形象,顯然是承續了唐變文目連之母的形象特點,這與南方目連戲是一致的。劉氏被其弟劉長基水里摻酒、飯里加肉破了齋戒,接著又誣告其到陰間。劉氏遂被五鬼捉拿至地獄。在“提審劉氏”一出中,劉氏據理辯解:
  劉氏:來自在大府殿雙膝跪見,
  判官爺您喚俺所為哪般。
  人曹官:出言來把劉氏一聲喝問,
  黃標文狀告你作惡多端。
  告狀人他本是你弟長吉,
  把你在陽間惡細細講明。
  劉氏:判官爺您在上受俺參拜,
  聽俺把陽間事細細講來。
  在陽間俺也曾吃齋行善,
  是我弟施巧計破我齋戒。
  茶下酒飯加肉欺騙于俺,
  他不念姐妹情蜚語流言。
  他平日不行正我把他管,
  因此事他把我惱恨心間。
  我自把陽間事講說一遍,
  判官爺您看俺冤也不冤[9]55。
  由此可以看出,劉氏不僅是被陷害的善人,而且是一個堅強不屈的勞動婦女形象。中原地區的民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具有非常樸素的善惡觀念。如果目連之母劉氏是一個“惡人”,她就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被救了,其子目連入地獄救母的“孝行”則也就不符合正常的倫理道德觀念。河南目連戲的民間藝人們,為迎合民眾們的審美觀念和欣賞要求,在口傳心授的過程中集體創作,對劉氏形象不斷加以改造,最終被塑造為被陷害、誣告的善人形象。
  戲曲形態的《目連救母》上演以來,已經度過近千年的歷史。目連之母的形象隨之一起傳播、發展,并在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的影響下,不斷同各地區的民間風俗相融合,演變成不同形態的劉氏人物形象。河南目連戲以南樂目連戲為代表,因其獨特的劉氏形象與南方目連戲相異。將劉氏塑造成為一個從小吃齋行善的“善人”形象,以被陷害、被抹黑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更符合目連救母的故事邏輯,其勸善的社會功能也得到強化。
  注 釋:
 ?、俟P者于2018年8月28日采訪了目連戲國家級傳承人張占良老師,從其口中得知。
  參考文獻:
  〔1〕朱恒夫.目連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1,2.
  〔2〕凌翼云.目連戲與佛教[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
  〔3〕孫英剛.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79.
  〔4〕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212.
  〔5〕劉楨.中國民間目連文化[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29.
  〔6〕張大新.中國戲劇演進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58.
  〔7〕呂珍珍.世俗化、娛樂化與農民化——簡論目連戲在中原民間的變異[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89.
  〔8〕蘇尚志.目連救母[J].河南戲劇,1990,(05):45.
  〔9〕楊麗萍.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叢書:目連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55,56.
 ?。ㄘ熑尉庉?徐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9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