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知識增長速度的加快,創新能力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課堂這塊主陣地,去挖掘和喚醒學生內在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生物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要提升教師的創新素養;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三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四要實踐積極的賞識評價。
[關鍵詞]創新能力;初中生物;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4-0095-02
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潛質、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成為教育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生物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哪些重要的能力?”面對這樣的問題,也許大家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但筆者認為生物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應著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提升教師的創新素養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憑經驗教學,思維和行為定式,只給學生“魚”而未授予學生“漁”,缺少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關鍵。因此,教師要敢于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提升自身的創新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富于創新的新時期教師。
第一,提升專業素養?!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知識陳舊、觀念老化的教師是很難具備創新能力的。生物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知識量成倍地增加,生物知識與技能更新周期不斷地縮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補充和掌握新知識,利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教師的知識越豐富,就越容易把所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教活、教準。
第二,糾正認知偏差。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走出對創新教育的認識誤區,不能把創新定義為純粹的小發明、小制作等。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想法、新觀點以及別出心裁的有效途徑等都屬于一種創新。一個人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是否別人已提過,而關鍵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是否新穎。其次,教師還要善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主從型”“盲從型”的師生關系將淡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有助于學生發展和創新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大膽質疑,形成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適當地進行鼓勵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把課堂變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重心的主陣地。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創新教育的主體,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全面地發展創新素質;挖掘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最佳的課堂結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第一,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承認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發揮其創新才能。教師要學會贊賞每個學生的獨創性,贊賞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贊賞每個學生對教科書和教師的質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給他們創造各種創新機會。
第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笨梢?,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傳授給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隨時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慢慢掌握、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間接地糾正他們不規范、不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就會少走彎路,能盡快地掌握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高創新能力。
第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參與學習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創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少一點灌輸,多一點探討,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而使接受知識轉變為發現知識,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
《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目的在于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梢?,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驗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第一,開展豐富的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教授曾經指出:“對人類來說,畢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學活動是實驗,而且科學中最重要的基礎是實驗,對那些特別擅長動手的學生來說,應認為擅長動手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因為有這種能力,他們就很有可能在適當的學科中從事很有意義又很重要的事業,取得扎扎實實的進展?!鄙飳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應發揮生物實驗的優勢,努力構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大廈”。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要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現象的能力;二要引導學生分組實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動手操作,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例如,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中,有的學生發現視野中有大小不等的氣泡,有的學生發現染色不均勻,有的學生發現視野不清晰,對此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實踐經驗和技能,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些實驗現象的原因。這樣,在制片和操作過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經學生討論后都能得以解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及時發現并抓住學生思維的創新點,使學生不斷迸發出科學和智慧的火花。 第二,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活躍學生思維,使他們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積極探索新知識,激發創新靈感。如發動學生飼養一些小動物,栽培一些花卉;帶領學生認識校園中的各種植物,采集植物標本;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趣味性強的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才能的發揮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體驗到參與的快樂、創新的愉悅,從中獲得創新靈感。
第三,注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源泉,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焙翢o疑問,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生物科學最好的素材庫,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源泉。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知識講授,如聯系身邊的生物現象,聯系生物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聯系當今生物界發展的最新成果,擅長用生物知識和技能說明、解釋社會生活中涉及的生物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進行《傳染病的預防》這節課時,以學生最熟悉、最有感觸的“甲流”“非典”等傳染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1)“甲流”“非典” 等傳染病是怎樣傳播的?(2)如何預防和控制“甲流”“非典” 等傳染病?學生帶著疑惑,搜索著大腦中儲存的相關知識,在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碰撞與交融中,既實現了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又激發了自己的創新潛能。
四、實施積極的賞識評價
評價性的語言如果具有魅力,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能讓學生在開懷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啟迪。對此,我們應利用評價的特殊功能對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進行激趣培養。一個受到重視的學生對于事物的看法都是積極向上的,積極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因此,我們要嘗試進行賞識評價,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進步之處,及時進行贊揚,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用“漂亮”的語言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
教師的評價要鼓勵探索與創新,改變平淡與重復,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能廣泛搜集,加強積累,使評價語言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
總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學生無限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生物教師,應充分認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肩負起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
[ 參 考 文 獻 ]
[1] 肖川.論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11-14+79.
[2] 彭天源.中學生物學創新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3] 張興軍.談生物教學中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J].成功(教育版),2009(1):138.
?。ㄘ熑尉庉?黃春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