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構良好教學生態體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和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可歸納出四種教學生態,了解這四種教學生態,對教師如何建構良好教學生態體系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第一種,填養式教學生態。教師主觀地把持著教學,傳授知識,滿堂灌輸,是填養式教學生態的最主要特征。教師教什么內容,學生學什么內容;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不教了,學生就不學了。教師處在主宰地位,學生處在被動地位。學生不能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也不能決定學習的進度,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
當下許多中小學就是如此。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橫豎成排,面向講桌,正襟危坐,小手背在身后,不許隨意說話,專心聽教師滿堂灌輸知識。從小學灌輸到初中,從初中灌輸到高中,甚至有些大學的有些學科仍然是這樣繼續灌輸著。這種教學生態環境下的“三維目標”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第二種,牽養式教學生態。如同牧童牽著牛到草地,把牛拴在固定的樁子上,牛在牽牛繩長度半徑內“自由自在”尋覓草料。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比較普遍的就是這種牽養式教學生態,可以稱其為“被主動”。
與傳統的填養式教學生態相比,首先,要肯定的是學生可以“主動”學習了。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事實上的肯定和尊重,“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接受方式。
其次,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始終處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教師教學不但注重知識和技能,還注重過程和方法,更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生態環境中的培植。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可以完整實施。
牽養式教學生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提供互動的、暢所欲言的課程活動平臺,鼓勵學生行為互動,設計并使用評價的導向性、激勵性功能,使教學有效輸出環節分布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梢哉f,牽養式教學生態對傳統的填養式教學生態是一種顛覆式變革。
然而,牽養式教學生態也有不足——教師劃定教材重點、難點、知識點范圍,定量定性提供所學內容導學案,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圍繞導學案教材內容進行學習??梢哉f,這也是一種相對機械、僵化的模式,所以,我們稱其為“被主動”。
第三種,圈養式教學生態。牽養式教學生態下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探索中,有兩種趨勢正在試圖改變“被主動”的教學生態。
趨勢一,在導學案中,除了繼續保留科學的導學案要素,不再明確教材具體內容的定量定性,逐漸清晰呈現“建議用什么樣的思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去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這種導學案設計的變革,走出了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法的翻版,解決了“牽牛吃草”“被主動”等問題。
趨勢二,從導學案中又衍生出“課前預習案、課中導學案、課后作業(訓練)案”。
課前預習案,提出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知識、智力、能力去參與這節課,即教師拿什么和學生在課堂上去分享,準備解決哪些問題。這種課前預習案不但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還能有效落實先學后教。
課中導學案,教師不再圈定教材內容中的知識體系,而是建議或提示學生,用什么樣的學習策略、方法、手段,自身需具備什么樣的技能,去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課中導學案從讓學生掌握什么轉變到應該掌握什么、怎樣去掌握,追求一個可操作的學習流程。
課后作業(訓練)案,是課后訓練案和鞏固案。建議教師設計定量定性的訓練內容,不但要鞏固學習成果,還要減輕學生負擔,把握好訓練力度,杜絕題海戰術。有效的作業方法,定量定性的練習作業,能夠減輕學生應試課業負擔,使學生騰出時間和精力,涉獵其他知識的學習,使多元能力培養成為可能,素質教育有效實施。
我們稱這種改良和蛻變的教學生態為圈養式,即脫離不開中考、高考這個范圍,以此圈定內容,在這個范圍內緊緊圍繞著中考、高考考綱一一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有效的定量定性的訓練,既可以保證中考、高考取得一定成績,也可以盡可能地培養多元能力。
第四種,放養式教學生態。假如在牽養式牧牛中,牛不再被牧童牽著去吃規定范圍內的草,而是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自由自在地吃草。沒有人為干預、限制,牛的生長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所謂放養式教學生態,是教師依據杜威的兒童中心論,讓兒童站在正中央,以兒童自然屬性、本我屬性發展為本進行教育,教育沒了“強加”的意志??赡芤粫r半會兒,許多教師還不太能接受,而對于做到什么程度是放養式教學生態,尺度也不好拿捏。打個比喻,教師就像放牧者,給學生一個相對安全的范圍,讓學生在廣袤的知識原野上,各取所需,汲取養分,沐浴陽光,茁壯成長。
然而,隨著我國中考、高考改革,隨著課程體系建設的逐步優化,隨著教育工作者教育素養的提升,隨著信息社會終身學習理念的確立,放養式教學生態下的教育教學,一定會逐步向我們走來。我們應對此加以研究、探索,建構良好的教學生態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