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語文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學生鍥而不舍地堅持。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就必須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自信心,課后多訓練。就此,結合工作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興趣的培育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廣大教育同仁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順應素質教育潮流。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興趣;策略研究
一、營造閱讀氛圍,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成了當下每一位語文老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他們自由閱讀,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讀物,更容易產生閱讀興趣,由被動的任務型閱讀變成自主性閱讀。
這種轉變雖然短期內不可見效,但在長期的實驗教學中可以發現自由閱讀的課堂氛圍明顯好于傳統的任務式閱讀。閱讀教學時,我選取一些故事情節趣味性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跟角色朗誦,或者是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話劇的編排與表演,此時,學生被這種趣味的教學方式吸引,就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加見識,這可以為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打下基礎。
二、做好閱讀筆記,增強閱讀實效
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要求學生認真地閱讀文章,同時還應學會自己整理和記錄閱讀心得。學生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閱讀過程,不僅能明確了文章索要傳遞的信息,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的體驗和想法也逐漸地成熟。所以,為了確保學生獲得豐富多彩的體驗,教師必須在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記錄的同時,要求學生在記錄過程中開動自己的腦筋,帶著問題思考文章的內容,才能在加深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培養理性思維能力,促進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的看法和想法,教師應該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筆記習慣。比如,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在教室板報中留下一定版面的方式,要求學生定期將自己的閱讀筆記貼在上面,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筆記的交流和討論,并對學生的讀書筆記給予相應的肯定和表揚,才能在幫助學生樹立閱讀信心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閱讀筆記記錄積極性。通過這種訓練方法的應用,不僅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逐漸地增多,而且學生之間話題所涉及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泛,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活動,強化閱讀內容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故事性和情節性較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一般教師都會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所有的文章都采用同樣的方法要求學生不斷重復閱讀的話,容易對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容易導致學生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所以教師必須根據閱讀教學的要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在增強閱讀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表現欲望強烈的年齡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都喜歡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者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應該先要求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然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再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利用課本劇的方式將自己的預習成果展現出來。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預習興趣的激發,而且對于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閱讀本地歷史文化,點燃鄉土情結
不同的地區所擁有的文化歷史也各不相同,而這些優秀的文化歷史都是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應該盡可能地搜集與本地區相關的文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文化傳統、歷史事件或者值得人們學習的人物。通過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將值得欽佩的歷史人物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對于良好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另外,在濃厚的熱愛家鄉的情感的推動下,對于學生閱讀和思考精力的投入,以及學生閱讀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向學生推薦描寫家鄉文化的文章,要求學生在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家鄉文化的基礎上,促進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其對于學生后期的學習與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通過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方式,獲取對自己學習以及成長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促進自身綜合素質與適應社會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何光鋒.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3):81.
[2]王莉莉.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華少年,2018(8):45.
編輯 王彥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