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德伯家的苔絲》悲劇命運原因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爽爽

  摘 要:哈代曾一度被評論家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他擅長以悲劇的眼光審視人生?!兜虏业奶z》是哈代的一部悲劇性巨著。作品塑造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又不甘于命運擺布,在邪惡的社會底層掙扎、反抗,但終究擺脫不了悲劇命運的鄉村婦女形象。小說除了給人以莊嚴凝重、崇高凄涼的審美體驗以外,還蘊涵了作者深厚的理性主義,蘊涵了對人類歷史邏輯矛盾深邃反思的社會悲劇。
  關鍵詞:苔絲 悲劇 命運 社會
  
  當我們回顧英國文壇,沒有人能否認哈代是一顆巨星。而《德伯家的苔絲》就是一部震撼人心并為他贏得巨大聲譽的悲劇性作品的代表。在西方評論家看來,《德伯家的苔絲》不僅是哈代最偉大的小說,而且也是英國文學中的偉大作品之一。苔絲的形象,是哈代所有長篇小說中塑造的唯一理想化了的“美”的藝術典型,是他創造的女性形象中的皇后[1]。
  《德伯家的苔絲》的副標題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哈代把她描寫成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然而,一個純潔的女人,命運卻如此悲慘。小說主人公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善良、勤勞的鄉村小販的女兒。為了改善家庭貧困生活,她被迫到附近一個有錢的遠親德伯夫人家干活。苔絲只受過很少的一點教育,對人情世故及各種世間險惡了解得很少。后來她被亞雷誘奸并懷了孕,嬰兒出生后即夭折。從此苔絲在生活、婚姻等方面接二連三受到肉體和精神的摧殘和打擊,最后在絕望和悲憤中走上殺人的道路,被處以絞刑,結束了她悲憤的一生。苔絲短暫而又歷經磨難的人生悲劇,震撼人心,令人扼腕。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苔絲的悲劇的發生?通過研讀整部作品,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苔絲的悲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苔絲的悲劇來自不幸的命運
  
  受時代的局限,哈代無法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他認為現實的危機與矛盾是神秘而又不可預測的宇宙意志,人在強大的宇宙威力面前,是渺小的、軟弱的,人是根本無力與環境抗衡的,只能被動地屈從于環境,受命運的支配。這種宿命的世界觀使哈代筆下的人物由宇宙意志支配,偶然的不幸常常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降臨。同樣,苔絲的一生都充滿偶然性和命定的色彩,由一系列偶然的不幸事件一步步促成。首先是家庭的經濟貧困。苔絲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她屈從于父母之命去富裕的農場主德伯家攀親,原本對心懷歹意的亞雷嚴加防范,卻因為偶然的事件而失身。苔絲的這次不幸遭遇似乎是籠罩她一生的陰影。一旦成為受害者,永遠都是受害者,這就是規律[2]。苔絲一開始就注定將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她太善良也太貧困,她無法改變這一切。她容貌的美麗與她家庭的貧困與她地位的低下是十分不相稱的。于是她命中注定了悲劇性和不幸的結局。結婚前夕給克萊的信卻塞到了地毯下;為拯救家人犧牲自己被迫再次屈從于亞雷;正在絕望之際,克萊又回心轉意;憤怒之下殺死了亞雷,自己也被絞死,從而結束了短暫凄苦的人生悲劇。盡管苔絲從未向命運低頭并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失身后寧可忍受屈辱也不愿意和不愛的亞雷在一起,她不相信失去貞潔的女人,就永遠失去了一切。她不甘被命運擊敗,一次又一次地奮起抗爭,但最后仍然避免不了毀滅的命運。仿佛在她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有一只無形的命運之手一步步地將她推入悲慘的境地。盡管苔絲在道德上具有非常嚴肅的態度,但這種嚴肅態度被貧窮的現實生活給予粗野無理地嘲弄了。所有這一切都暗示著苔絲的悲劇是命中注定的。
  
  二、苔絲的悲劇也是由復雜的社會原因導致的
  
  苔絲的悲劇是人與社會間矛盾的產物,她的悲劇命運是她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必然。苔絲招致毀滅的真正原因完全是現實的,女主人公的貧苦和無依無靠,社會上盛行的虛偽風習――這些情況都直接決定了這個女子的悲慘命運。哈代的作品是他對社會的無情控訴[3]。苔絲生活在19世紀末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濟因素,對苔絲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當時隨著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小農經濟解體,造成個體農民破產,苔絲的農民家庭因此到了破產的境地。在哈代看來,英國所固有的“健康自然的生活”被資本主義“文明”侵入所破壞,而給人們帶來的只是災難,整個世界是個悲劇。人們在這悲劇世界里,本來應當追求的幸福,不僅得不到,相反,這種合情合理的愿望只能給人們造成更凄慘的悲劇。家庭的貧困境地和無能的父母注定了苔絲悲慘的命運,是導致苔絲悲劇的間接原因。
  苔絲生活中的兩個男人――亞雷和克萊,是造成苔絲悲劇的主要原因。亞雷和克萊是代表了不同社會勢力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男人,但在造成苔絲悲劇上兩個人卻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如果說,亞雷是造成苔絲悲劇的始作俑者,那么克萊就是亞雷的幫兇。沒有亞雷,就不會有苔絲的悲劇。亞雷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出生于富商之家,是個有名的紈绔子弟,花花公子。苔絲的出現,使他萌發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為了達到目的,假冒母親的名義騙苔絲去農場干活;利用急速趕車嚇唬苔絲,占她的便宜,處心積慮設下圈套,在圍場之夜奸污了苔絲,毀掉了苔絲一生的幸福。從此,苔絲走上了一條通向毀滅的悲劇之路。失身后的苔絲成了虛偽道德公認的“不潔的女人”,承受著世人的鄙視和來自社會的重重壓力,忍辱負重,艱難度日。而亞雷卻若無其事地逍遙法外,盡管他曾經在老克萊的感召下改邪歸正,皈依宗教,以“回頭浪子”的身份熱情地傳播宗教,但內心的邪念依存。與苔絲的重逢,使他的欲望死灰復燃,而此時的苔絲,處境危急,孤苦無助,丈夫克萊出走,杳無音信;父親剛剛病死,住房被地主收回,一家人流落街頭,無處安身,面臨生存危機。為了拯救家人,苔絲又回到亞雷身邊,做了他的情婦,從此徹底地斷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亞雷的表現不僅是他個人丑惡靈魂的特征,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整個資產階級的面貌。亞雷,作為社會強權勢力的代表,在國家機器法律制度的保護下,無所顧忌地踐踏殘害苔絲,而處于社會底層的苔絲則是永遠的強權受害者。苔絲成為資本主義祭壇上的犧牲品,苔絲的悲劇命運反映了資本主義道德的虛偽。因此,苔絲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代表社會強權勢力的亞雷是造成苔絲悲劇的主要原因。
  比起亞雷,作為苔絲丈夫的克萊對苔絲造成的則是致命的精神傷害。如果說亞雷摧殘了苔絲的肉體,克萊則扼殺了苔絲的精神。作為自由資產階級的代表,克萊具備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想,能夠以理智客觀的眼光看待社會和人生。他蔑視陳舊的社會習俗和等級財富觀念,厭惡浮華的城市生活,渴望無拘無束的精神自由,自愿到農村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他不顧中產階級的身份同農場的工人打成一片,真心地欣賞他們淳樸善良的天性。在他看來,苔絲純潔、質樸,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為中產階級的子弟,能夠拋棄森嚴的等級觀念娶苔絲為妻,表明他追求真摯純潔愛情、離棄世俗禮教的決心和勇氣。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是對虛偽宗教道德的反抗,也表明他逐漸地脫離了他所屬的中產階級的群體??墒?,他的出身以及生平所受的教育注定,無論他多么藐視傳統世俗觀念,宗教與傳統道德已經潛移默化地深入到他的骨髓,成了他天性當中的一部分,左右著他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盡管在他的心目中,苔絲是大自然的女兒,純潔的象征,完美無瑕的杰作。但當苔絲向他傾訴了往事以后,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殘酷的事實,他感到心中的偶像倒塌了,他的整個世界被徹底地顛覆了。而苔絲認為自己原諒了克萊的過去,克萊也應該接受自己的過去??巳R卻認為不同的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由此可見,克萊貌似開明,但骨子里仍然信奉并擺脫不了陳腐的社會習俗和傳統的道德偏見。他的進步與開明是虛幻的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一旦生活中的實質切中他本性中的要害,這些空泛的東西立即會土崩瓦解,真正主宰他的只能是他本階級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斷標準。一旦得知了苔絲的經歷,他就顛覆了對苔絲的態度。他絕情的拋棄,給了苔絲致命的打擊,以致后來她貧困交加,走投無路,只好重回亞雷的懷抱,由此失去了獲得幸福的最后機會。可見,克萊對苔絲的傷害是致命的。如果說亞雷的行為使苔絲貞操喪失,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但并未使她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那么,克萊的絕情使她痛不欲生,心如死灰。亞雷摧殘的只是苔絲的肉體,克萊卻毀了苔絲的精神。克萊一方面是一個無情的劊子手,從精神上毀滅了苔絲;另一方面,他同時也是社會舊習俗的受害者,他在傷害苔絲的同時,也在精神上折磨了自己。由此可見,正是以亞雷為代表的惡勢力和克萊身上存留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一起把苔絲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悲劇深淵。

  
  三、苔絲的悲劇還在于她本身的性格弱點
  
  哈代的作品往往充滿悲劇的宿命論色彩。在小說中,苔絲敢于大膽反抗社會的不公平,但卻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她的不幸遭遇和愛情悲劇中的很大成份,是直接由女主人公的性格造成的。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人物行為、心理描寫表現人物復雜的心態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展現一個個曲折的情節,推動人物命運的發展。首先,孝順善良、富有責任感是引起苔絲不幸的開始。本來老馬的死是一件意外的事,但是苔絲卻認為是自己的天大錯誤。正是在這種負罪感和責任感的驅使下,她極不情愿地去富有的德伯家攀親,當農場女工。她這種負罪的內疚感,正是她善良純樸的表現,同時也為被亞雷引誘埋下了隱患。在苔絲受到亞雷誘奸后,她用傳統的道德標準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在牛奶場,本來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但是,傳統的貞操觀念在苔絲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失身永遠使她懷有一種犯罪感、內疚感、自卑感。她一再拒絕克萊的求愛,正是這種心態在折磨她,使她內心陷入極大的矛盾之中,這是她軟弱的一面。新婚之夜,天真善良的苔絲懷著對丈夫的無限忠誠,向丈夫坦白自己的過去,希望得到諒解和寬恕,苔絲的自卑和負罪心理使她又一次受到傷害。被克萊拋棄后,她仍認為是自己的罪過,毫無怨言,默默忍受命運加在身上的不公平。在家境陷入絕境的情況下,雖然也懷著渺茫的希望等待克萊的寬恕,但她最終在善良本性和犧牲精神的促使下選擇了屈服。其實這是她內心深處傳統觀念在作祟,也正是她性格的矛盾性和悲劇性。如前所述,反抗性也是苔絲性格特征的一個主要方面,她所具有的反抗精神造就了她獨特的悲劇命運。生在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她不甘屈服,以不堪一擊的微薄之力去與邪惡強大的統治階級相拼,無異于以卵擊石,毀滅是必然的。
  
  四、結論
  
  縱觀苔絲從一個純潔質樸的姑娘到毀滅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苔絲的悲劇是必然的。不難看出,哈代之所以如此重筆描寫苔絲的悲劇是與他創作中一貫的悲劇主題分不開的。他認為,人世充滿了憂患和痛苦,沒有一條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沒有一條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現實社會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極大的悲哀[4]。這種悲觀思想與人物不幸經歷一起構成了他“性格與環境小說”的悲劇主題。苔絲的人生悲劇,形象地闡述了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在強大的環境面前,渺小的個人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在19世紀末,資本主義社會不道德的方方面面日益明顯。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際關系的冷漠和傳統道德的虛偽。社會中的敵意,人際關系的緊張使人們感到沮喪,悲觀主義逐漸取代樂觀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風潮。哈代以一位作家的敏銳力,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出現代文明給人類心靈的傷害。苔絲并沒有罪,她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她的悲劇命運是對英國當時社會的無情鞭撻和批判。而《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本身則體現了哈代對社會荒謬和人類困境的極度困惑和思考[5]。
  無論苔絲的悲劇是哪一種悲劇,社會悲劇、命運悲劇、性格悲劇、抑或是三者的結合,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本身極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值得人們去研究,去學習。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托馬斯?哈代小說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Pinion, E.B. Thomas Hardy: Art and Thought [M].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77.
  [3]阿里克斯特著.戴鎦齡譯.英國文學史綱[M].人民出版社.
  [4]Patrick Braybrooke. Thomas Hardy and His philosophy [M]. New York, 1973.
  [5]Jagdish Chandra Dave. The Human Predicament in Hardy’s Novels[M]. Macmillan Hardy Studies, 1987.
  [6]陳壽宇.哈代創作論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7]吳偉仁.英國文學史及選讀[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8.
  [8]托馬斯?哈代著.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9]Catrell. Simon “Thomas Hardy and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10]Merryn Williams.A Preface to Hardy[M].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984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