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今天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教學思路上應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唯一教學主導,學生為被動教育受體”的傳統教學方法,引導每一名學生成為虛擬的教育主體,變“教師主導”為“學生驅動、教師引導”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教育角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育空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9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88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教育角色的轉變
現代社會,由于傳播媒體非常發達,學生們每天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大量的信息,而今天的學生自我展示、自我表達的欲望非常強烈,因此,今天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教學思路上應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唯一教學主導,學生為被動教育受體”的傳統教學方法,引導每一名學生成為虛擬的教育主體:變“教師主導”為“學生驅動、教師引導”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只注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接受教育模式,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即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問題,并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利用多媒體直觀性、可視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觀看“中學生文明禮貌”錄像,從儀容儀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對中學生進行禮儀教育。
2.針對當前社會、家長及學生們普遍關注的中學生迷戀網絡問題,我組織開展了“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辯論賽。
3.為了加強學生對中華兒女熱愛祖國,報效祖國高尚情操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認識,以便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小立志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我組織開展了“情系祖國,建設祖國”等系列演講活動。
4.針對中學生“培養健康心理”的內容,組織開展了“做情緒的主人”的專題講座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古今中外名人為榜樣磨礪堅強的意志”的座談交流。學生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尋找培養穩定、樂觀情緒以及磨礪堅強意志的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內容的擴展
道德與法治教材為我們授課提供了基本的依據,但是這門課程的最大特點是時政性強,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而教材的編寫是有一定時效性的,部分案例不夠新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收集更多資料,拓展自己的視野,使信息更加多樣化、立體化和現代化。
1.利用上課前5分鐘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時政播報,加強了同學們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海量信息的儲備,同時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篩選資料的能力。
2.鼓勵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如:“環境保護之我見”“2018世界杯之我見”,同學們借助小論文平臺,發表自己的見解,將課內所學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地結合。
3.在講“孝敬父母”這一課時,我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作為本節課的引題。在此之前,我已布置學生查閱《唐詩三百首》,弄懂對這首古詩詞的理解,上課時進行交流,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甚至有些平時不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搶著回答……本節課的教學在同學們講解古詩詞的優美節奏中,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德育目標,在提高同學們文學修養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以及古詩詞的興趣。有的學生發出感嘆:道德與法治課原來也可以這么有趣。
四、教育空間的延伸
積極邀請家長們的參與與支持,定期邀請家長們到校聽課,創造合適的環境,加強家長與學生們的交流溝通,做到家校共同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學習“學會與父母溝通”這一課時,部分學生道出了在家中不聽話,惹家長生氣,自己后悔但礙于面子不好意思跟父母道歉的愧疚,今天借助課堂想對父母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并與父母在課堂上擁抱,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家長眼中噙滿了淚花……課后我又給家長和學生分別布置了不同的家庭作業:“父母每天做記錄,記錄一天中贊揚孩子的次數,批評辱罵孩子的次數,并做自我反省”。通過給家長布置作業,我意識到:即使從外表看起來比較不錯的學生,也應該適時地對他們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給學生們布置了“利用休息日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開展周日家務勞動”的作業,讓學生體驗父母的不易,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孝敬父母的認識,增強孝敬父母的自覺性,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儲備了資源。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來關注它,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必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教育也必將真正成為振興民族的希望。
參考文獻:
[1]徐曉放,夏春德.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
[2]侯舒蕾.淺談小學思品課開放式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校園英語,2014(7).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程顯玲(1969.10— ),女,漢族,山東海陽人,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