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實施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新教材的采用,不僅意味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將帶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作為新教材的使用者,課程的組織者、促進者,新課程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師適應新的教學形勢要具有課程意識、跨界思想。
關鍵詞:新教材 核心素養 跨界思想 課程意識
一、導言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老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老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教學改革在推進,新課改新教材的出現將對教師角色提出怎樣的新要求?
二、新教材實施,要求教師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昂诵乃仞B”是當今教育界討論最多的話題,回顧素質教育改革的歷程,我們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道德與法治課本就是基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而編寫的新教材。
《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強調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公共參與主人翁意識,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上這一門課,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解讀、理解,把握教材的變化、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才能處理好教材,落實教材的目標。新教材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拋棄過去注重分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思考新的教學方法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到實處。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盡可能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引領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積極表達、善于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寓教于樂,寓理于情,育德于行,讓學生在“玩中做、做中賞、賞中思、思中沉、沉中成”,落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三、新教材實施,呼喚教師跨界教學思想的出現
國家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互聯網時代,跨界已是必然趨勢。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統編教材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既注重了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詩歌、傳統格言及諺語等題材。道德與法治教材把語文與歷史教學融合。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具有文學、史學知識,教師要運用好教材,必須跨學科學習。
新教材的生活化設計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引用新的時政新聞,關注新聞熱點。要更快地把握第一手資訊,并將資料圖文并茂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信息時代的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合理使用一些電子產品?,F代化教育技術與中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常態,作為教師的我們,運用多媒體上課成為必然,會熟練運用課件制作軟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很有必要。網絡的出現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微課、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的出現也設計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教師需要運用的軟件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過硬的計算機技術,要上一堂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課,也需要教師具備跨界思想與能力。
時代在變,新教材的出現就是適應時代發展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而制定的,為了推動新課改,促進新教材教學目的的落實,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需要不斷“充電”。
四、新教材實施,強調教師要有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作為“課程執行者”,不僅僅要把教育管理部門和課程設計專家制定的課程內容傳遞、灌輸給學生,更要在與學生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消化、課程設計重新組合,開發潛在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樂于接受新知,推動教師專業化成長。
教師的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必要環節。我們強調新課改,如果單單是對課程進行改革,教師的思想沒有更新,就是沒有按新課改的要求轉變觀念,只是依靠教材的改革,但卻還是按照老辦法去進行教學,實際上就是“換湯不換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新教材的使用也只是流于表面。新教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落實,教學方式要有實質的變動,必須從教師著手,教師必須要有課程意識,特別是推動課改的意識,有意識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消化、課程設計重新組合,在教學中注入新的理念,對教材進行自建構、整合、開發身邊的教學資源,讓自己的課變得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成長,落實教學目標。教師具備課程意識,就會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有利于推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促進校本課程建設。在課程意識的推動下,教師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推動教師的不斷成長,提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與推動教材的不斷更新。
結語
教材的變化,強調多聯系,多感知,多實踐,多思考,這其實是對教育改革進步的必要回應。教材的變化對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提出新的挑戰,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具有課程意識、跨界思想,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才能將新教材的使用意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艷艷.新課程理念下老師角色的轉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6).
[2]戴慧.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亮點解讀.
[3]中國學生核心素養.
[4]方亞琴,蔡偉.課程意識:優秀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J].江蘇教育,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