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理念下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節能減排策略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環保和低碳理念。在此趨勢下,建筑給排水施工能源消耗問題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相應提出了節能減排的要求。建筑給排水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能夠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和綠色環保水平,因此在低碳理念下,建筑給排水工程節能減排策略得以在各個環節應用。為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節能環保貢獻自己的力量。文章通過對建筑給排水施工過程中,能源消耗和節能減排問題的研究分析,探討節能減排策略在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低碳理念;建筑給排水;節能減排;策略;應用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3-0134-01
1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能耗問題
1.1水供應及給水系統環節能耗問題
建筑給排水施工過程中,造成水系統超壓出流問題,同時建筑給排水系統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使得建筑用水的隱性浪費,并且具有難發現的特點。建筑給排水水供應系統中,負責日常用水供給,但是建筑中缺乏相應的加熱設備,也存在加熱設備與水源相距較遠的情況,由于用水需要從水源處運輸至用水建筑處,因此很容易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熱量損耗。
1.2排水系統環節
房屋建筑中,給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共同組成了水循環系統。如果排水系統由于設計問題,安置問題,材料質量,工程質量問題等,都可能造成滲漏,同時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給排水管網部分出現問題時,需要進行及時的整修,一旦耗費較長時間,也會造成水源浪費。
2節能減排措施的具體應用
2.1水泵設備的選擇與更新
建筑工程中水泵設備為供水排水提供動力,供水過程中一般借助水泵將水位拉高,在自高而下進行供水。供水過程需要對水壓進行控制,這就要求加裝減壓裝置,達到穩定水壓保證水泵持續工作的效果。在水泵設備的選擇方面,可以選擇變頻可調速的水泵設備,功能穩定,使用更加靈活。在水量變化時,可以通過運行速度的調節和開關次數的調節做到對水流水壓的合理控制,同時還能夠控制電能消耗。因此水泵設備的選擇與更新能夠有效實施節能減排。
2.2合理運用城市水管網壓力
一般建筑可以通過城市水管網壓力進行給排水的調節,以提高給排水效率。高層建筑可以進行加壓供水,將進水裝置安裝在儲水設備中,通過水泵實現增壓。運用城市水管網壓力實現節能減排。具體措施的應用,需要根據城市水管網壓力大小情況,建筑物特征等具體情況分析確定。進行建筑分區供水,在建筑上方采用水泵增壓,與此同時,將水泵與下閥門連接,實現城市水管網水壓的利用。一旦城市水管網出現問題時可以通過閥門實現水箱供水。合理的運用城市水管網壓力能夠有效做到節水效果。
2.3提升建筑給排水設備質量
鍍鋅鋼管是建筑給排水管材的普遍選擇,但是長久而言,其容易受到銹蝕,污染水質。如果管材管口部位遭到銹蝕,則容易出現滲漏問題,造成其他問題,水資源也會受到浪費。因此,在給排水管材設備選擇時,要注重質量和功用。例如,PPR管,PVC管等等。這些管材不僅具備堅固耐用的特點,還不易被腐蝕,是更為合適的管材。
2.4優化建筑給排水供水系統
建筑物供水系統的設計受到供水水量要求和建筑高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考慮建筑實際情況進行供水系統設計。一般主要分為垂直并聯供水(高度小于100m)和垂直串聯供水(高度大于100m)兩種。供水系統各個分區凈水水壓應在0.45MPa以下,并在水表位置加裝調壓孔塞,以避免出現水壓超高引發水流增多現象。
2.5做好節水計量與控制
建筑給排水節水計量和控制方面,首先要進行實時計量,保證監控設備的持續運行。監測的主要內容為水壓和水流情況,自動調節儲水水位及水溫情況等等,一旦出現異常,需及時進行調節控制。做好節水計量和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控制給排水系統中的水量,水位,水質等情況,確保無滲漏污染情況,確定水壓穩定的同時,保證水資源質量。
2.6優選熱源、熱水系統,做好溫度控制
通過對各類余熱、廢熱、鍋爐蒸汽熱的利用,做到熱源優選。熱水系統中要采用-致的冷熱水系統分區,保證建筑物配水點水壓趨于-致。此外,建筑物冷熱水供應的需求可以通過冷熱水管道鋪設使冷熱水有效循環來滿足。
建筑物冷熱水管道本身實施了一定的保溫措施,合理運用并設置回水管道和環泵設備,做好溫度控制,同時還能夠有效控制供水情況,盡可能的進行節能減排。
3結語
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對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都有多方面的影響。所在建筑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施工都需要對節能措施方法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低碳理念下建筑給排水工程要想做到節能減排,需要不斷優化布置,提升設備管材質量,優化給排水供水系統,合理運用城市水官網壓力等等,通過全過程的合理控制,盡可能的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做到節水節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剛.關于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技術要點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08):230.
[2]張雷,孫治國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案[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5,(04):2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