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賣局臺北南門門工廠保護與再利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1981年臺灣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布《文化資產保護法》始,經過30余年的修正和補充,針對于近代建筑的保護逐漸受到重視,各縣市形成了系統的、符合國際通行的修護觀念的古跡和歷史建筑保護法規體系。在其指導下,古跡和歷史建筑的登錄指定、修繕和再利用工作陸續展開,并完成了一批優秀的近代建筑保護再利用案例。本文取臺北市專賣局南門工廠中的物品倉庫為例,論述分析其保護和再利用過程。
[關鍵詞]近代建筑保護;臺灣;南門工廠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3-0017-02
1研究背景
日偽時期專賣局設立的目的為增加臺灣總督府的財政收入,兼有產業政策,社會政策上的特殊目的。鴉片和樟腦等物品的生產和銷售完全由政府管理,其制造,運輸,銷售等,均有政府機關負責操作管理2。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廠是位于臺北市小南門外的產業建筑群,為加工制造鴉片和樟腦的官辦工廠,始建于1900年,是臺灣日偽時期唯一的樟腦加工廠。國民黨領臺后禁止了鴉片的制作和銷售,原有鴉片廠改為樟腦廠的一部分,后因樟腦產量減少,政府結束樟腦專賣業務。南門工廠于1967年停工,其土地被分割供中央銀行及財政部等組織使用,原有廠房、辦公樓等陸續拆除改建。
臺灣“內政部”于1998年公告指定專賣局為“國定古跡”,其范圍包括專賣局建筑本體以及南門工廠遺址區。自設廠百余年來,南門工廠新建、修建、拆除等變動頻繁,南門工廠遺址區內的建筑遺存僅有物品倉庫(修建于1901年),樟腦倉庫(修建于1915年),貯水槽(修建于1929年)以及部分建筑地下遺構。2005年文化建設委員會申請撥用南門工廠土地及建筑,并督導臺灣博物館對包括其在內的幾處臺北市區古跡和歷史建筑進行修復和再利用,構建呈現“自然史”,“現代性”和“產業史”等的一系列博物館展示空間。為呼應南門工廠基地的歷史意義,故其展示定為“產業史”。相關修復工作于同年展開,經歷了七年的調查、設計與施工,專賣局南門工廠與2013年開放,并作為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使用。
2建筑概述(圖1)
物品倉庫落成于1902年,是南門工廠園區內現存最早的建筑,由鈴木組主持施工。建筑平面為矩形,坐北朝南,開間約22m,進深9.5m,結構形式為磚石砌筑結合洋式木造屋架上鋪日本瓦。建筑風格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粗石風格,二層窗口為石砌半圓拱,一層為石砌平拱,檐口出挑,線腳三層以弧線過度到立面。建筑內部原為二層,一層鋪磚,二層鋪設木造地板,墻壁以水泥灰漿粉刷。根據檔案記載,物品倉庫所用的石材源自拆除后的臺北城墻,是目前可考的使用臺北城墻磚最多的建筑。
在保護和再利用工程開始前,物品倉庫為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辦公使用。建筑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基礎及四周承重墻體無明顯結構破壞,外墻部分石材劣化剝落,并有植物生長和水漬污損,以及后期修整時覆蓋的水泥粉刷。部分木造屋架有白蟻侵蝕,部分屋面瓦作松脫遺失,用以固定的水泥砂漿劣化嚴重,整體存在滲漏和結構安全問題。物品倉庫原為貯藏之用,撤廠后因使用功能變更為辦公,內部原有樓梯被拆除并重新裝修改建,改建后的內部空間為一層,使用夾板作隔墻、覆蓋建筑四壁,石棉板吊頂,地毯覆蓋原有地坪。建筑物北側增建廁所儲藏等空間。原有門窗缺損,且有填塞移位。
3保護修繕工程具體設計
3.1工程概況
建筑所在場地被指定為“國定古跡”后,于2005年委托中原大學進行調查研究,次年于網上招標,詹益忠建筑師事務所獲得設計監造權后進駐場地開展測繪設計工作。其中物品倉庫定位為園區內的展演空間進行修繕。
3.2技術選用
物品倉庫的保護和修繕工程涉及到以下幾方面。
?。?)拆除和清理拆除主要針建筑內部辦公區后期裝修的夾板隔墻、吊頂以及位于建筑物北側的增建空間。清理建筑內外墻面上后期施加的粉刷,水跡,植物等。
?。?)結構補強為保證二層樓板拆除后的整體結構剛性,增強抗振性能,選用鋼構補強并使鋼梁與屋架結合。兩層槽鋼分別固定于墻壁頂端和原二層樓板位置的內部墻面上,南北兩側各四根鋼柱貼墻面與鋼槽接合,下設鋼構基礎。木屋架部分進行落架大修,替換部分遭白蟻蛀蝕的屋架,抽換破損椽條面板,并對屋架進行防蟲仿腐處理。
(3)屋面工程原有瓦片拆卸并標號,在匠師檢測品質后分類清理安置。原有屋面存在滲水問題,在此次保護工程中重新鋪設了防水層和掛瓦條,而后使用原有瓦片,結合其他老建筑拆卸下的瓦片重新鋪設。
?。?)門窗工程原有門窗形式不可考,故參考場地內另一棟建筑的門窗洋式仿制。在材料選用上,使用了原作專賣局屋架使用的木料,由匠師按傳統工藝制作。
4再利用與展示(圖2,3)
修復后物品倉庫的使用定位為小型展演空間,整體空間開敞,僅分割出一間作設備及儲藏間使用。室內裝修簡潔,四壁作白色粉刷,窗間墻飾有講述建筑歷史的展板。室內不設吊頂,故屋架結構可見,室內照明沿墻壁布置,保持了屋架的完整性,同時強調原有空間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分割主要使用空間及儲存空間的隔墻使用本次工程拆卸下的木構件拼接,結合瓦作、窗框等,加以文字作為修繕設計原則和做法的說明和展示。
5結語
南門工廠物品倉庫的修繕工程是臺灣近代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優秀案例。符合國際通行的真實性,可逆性,可識別性等原則,向觀者傳達了古跡的涵義與古跡保護的觀點。
參考文獻:
[1]黃俊銘.國定古跡專賣局臺北樟腦埸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M].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
[2]詹益忠建筑師事務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國定古跡專賣局南門工廠)古跡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M].國立臺灣博物館,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