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白葉一號”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簡述了高海拔地區“白葉一號”茶苗的栽培技術,并對園地的選擇、開墾,茶園的規劃和茶苗的移栽進行了簡單分析,并對中寨鎮大宅村“白葉一號”基地進行驗收,結果表明此栽培技術長勢喜人,可在后期生產實踐中逐步推廣。
關鍵詞:高海拔;白葉一號;栽培技術
“白葉一號”是制作安吉白茶的茶樹品種,近年來,因為安吉白茶的聲名遠揚,各地都在學習、引進其種植技術。
“白葉一號”屬于灌木型、中葉類無性系良種,早春幼嫩芽葉因葉綠素缺失而呈玉白色,莖脈翠綠,1芽2葉時最白,葉色隨著光照增強而發生變化;夏秋季樹尖呈淺綠色,分枝和發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較強,抗逆性弱,特別是抗旱性弱。
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2018年黃杜村黨員向貧困村捐贈“白葉一號”茶苗,而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大宅村是其中之一。多年來,“白葉一號”都在海拔600~800 m地栽培[1]。2018年黃杜村捐贈中寨鎮大宅村“白葉一號”茶苗在海拔1 200~1 350 m地栽培,具體栽培技術如下。
1 園地選擇
在中寨鎮大宅村九嶺頂,選擇坡度25°以下的緩坡,且要交通方便、遠離公路和污染源,生態環境優良,土壤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達到2%以上,土層厚度在80 cm左右,通氣性好,遮陰樹多,光照強度較弱,pH值為4.5~5.5的酸性土壤。種植面積40 hm2。
2 園地開墾
2.1 開墾時間
2018年 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中寨鎮大宅村土壤濕度大,雜草易腐熟,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2.2 整地要求
新種植的茶園用挖掘機分兩次開墾:第一次初墾,深度在50 cm以上,除掉樹根、石塊及雜草雜物;第二次復墾,深度為30 cm左右,將土表面整平整細。15°以下緩坡地,水平種植;15°以上的坡地,采用筑等高梯田內低外高種植,以防止水土流失、土壤營養成分流失,從而導致茶樹營養吸收不足。開墾時注意保護茶園周圍的生態環境,應做到山頭上有植被、山腰有行道樹、山腳有隔離帶,切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3 茶園規劃
?。?)在茶園內設主干道、支干道、人行道,主干道與支干道互通,人行道為“S”形,以防止時間長了被雨水沖成“路邊溝”。
?。?)在主干道、支干道、人行道兩旁種植常青樹(一般以桂花樹為主),形成防護林。
(3)“白葉一號”抗旱能力較弱,需每3.33 hm2茶園建一個小貯水池,以用于施藥用水和抗旱用水。
4 茶苗移栽
4.1 適時移栽
中寨鎮大宅村村民于2018年10月15日開始移栽,11月15日移栽結束,用時1個月,采用國家二級苗標準,苗高20 cm、莖粗0.2 mm,一年生無性系苗。
4.2 種植方式
采用單行雙株,行距1.5 m、株距0.3 m,種植密度3 000株/667 m2。茶苗栽好后,澆足定根水,若土壤濕潤則不需要澆定根水,理直根系再填土。當土填到泥門時,一定要扶正茶苗踩實,如果不踩實,茶苗根系與土壤之間會有空隙,茶苗的根系會較弱。踩實后,土壤中水分、養分可最大限度地被茶苗吸收,然后蓋草保溫保濕,減少雜草生長,提高茶苗的成活率,而且草腐爛后可轉化為肥料直接被茶樹吸收。留4~5片葉進行定型修剪,一定要在種下去以后再剪,這樣才能確保茶苗高低一致[2]。
5 田間管理
“白葉一號”是一種名貴茶樹品種,但其抗旱性較差,而貴州屬于云貴高原地區,土壤蓄水能力較差,茶苗移栽后確保成活率即為中心任務。
應及時除草,即見草就除,特別要注意茶苗根部的雜草,千萬不能用鋤頭和除草機除草,而一定要用手拔,以防茶苗根部土壤松動,影響其成活。同時,不能使用草銨膦等各類除草劑除草。
肥料管理要及時。由生產實踐經驗可知,茶苗不施肥長不快。肥料采取穴施較好,即在離茶苗20 cm處挖穴,深度為10~15 cm,施后蓋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6 驗收成活率
2019年3月12日通過中國茶科所品種栽培研究室主任肖強等人到中寨鎮大宅村“白葉一號”基地驗收,茶苗成活率達91.3%,長勢喜人,加強茶園后期管理,創新了“白葉一號”茶樹在高海拔地區的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 1 ] 何永兵. 白葉一號(安吉白茶)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 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06).
[ 2 ] 何樂芝.白葉一號茶樹品種引進種植技術[J].經濟作物,2017(05):235-2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