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為了實現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從而突出了土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發展中的具體應用,為土肥管理技術的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肥管理技術;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應用;發展
雖然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客觀現實表明,我國當前的栽培方式與土肥管理理念仍然落后,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由于土肥管理技術的不科學,土壤鹽堿化、鹽漬化等問題十分嚴重,同時,亂用化肥等造成了水資源的污染。因此,基于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的發展理念,實現土肥管理技術的科學應用十分關鍵。
1 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中的具體應用
1.1 土壤肥料測定
通過試驗的方式測定土壤肥料及肥力,提升施肥的針對性與科學性,根據測定結果可以確定土壤的含肥量。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量,可以為土肥管理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保障其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所需的肥料與營養。通過土壤肥料的測定,可有效解決施肥與農作物需肥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為作物提供養分的目的[1]。同時,在土壤肥料測定過程中,還需要了解土壤肥料的品質。施肥時,禁止將有毒物質作為肥料施入到土地內,并且對施肥量及施肥種類進行嚴格控制,這是實現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發展的基礎。
1.2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在我國農業發展中被廣泛利用,但是效果始終不理想。其是在農作物收獲后,直接利用機械設備將秸稈粉碎并重新撒入田中作為肥料的一種方式,秸稈中的營養物質(如氮、磷、鉀等)腐爛后會直接滲透到土壤中,從而提升土壤肥力。秸稈還田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對于節約資源、改善土壤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利用秸稈覆蓋土壤,能夠有效防止高溫環境下土壤中水分的蒸發,為土壤的通風與水分保留提供有利的環境。此外,秸稈還田能夠利用秸稈的粉碎物破壞害蟲的生存與生長環境,降低蟲害發生率。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根據發展需要,合理地控制秸稈還田過程,觀察秸稈還田后土壤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發揮秸稈還田的價值。
1.3 推廣綠肥種植
綠肥種植,是指利用綠色植物作為肥料來增強土壤肥力,其本身應具備向土壤提供營養物質的功能,可以將綠色植物碾壓后施入土壤。目前,綠肥種植中的大部分作物是豆科植物,可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所需礦物質,但并不是直接將礦物質傳遞給植物,而是通過還田歸土的方式將營養物質滲透到土壤中,及時補充土壤的養分。由于不同綠色植物的特點不同,發揮的功效也存在一定差異,如豆科植物具有良好的固氮效果,可以及時補充土壤中的氮元素,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因大量施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1.4 減少施肥產生的環境負荷
當前,農業用地鹽漬化、板結退化情況逐年加重,在土肥管理中,通過減少施肥產生的環境負荷能夠有效降低土壤營養物質的損失,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與空間。通過測試土壤pH值,以撒入石灰等方式平衡土壤的酸堿度,做好土壤中鹽類堆積量的控制,可以發揮改善作物生長環境的作用。
2 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發展理念下的未來發展
2.1 實現營養物質循環利用
從營養循環角度考慮,選擇科學的方式實現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的營養物質循環利用,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營養物質的消耗,不僅可以節約農業經濟發展成本,還可以減少因資源消耗產生的其他影響[2]。例如,通過水培法水培植物,測定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營養需求量,實現針對性施肥,并利用其吸收的營養物質,改善生長環境、抑制細菌的增長、降低植物患病率。
2.2 科學預防病蟲害
不斷提升病蟲害預防手段的科學性,通過營養的合理分配,加強作物本身的病蟲害抵抗能力,綜合多種預防手段,適當地將硅元素等具有抵抗病蟲功效的藥物摻雜進肥料中施入土壤。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全面認識到當前嚴峻的發展形勢,不斷更新土肥管理技術,明確其發揮的重要作用,以便適應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的發展,從而減少農業經濟發展中資源的消耗,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 1 ] 林建華,魏晨艷,丁曉紅.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中的應用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42(02):229.
[ 2 ] 楊芳.淺談土肥管理技術在資源環境保護型農業中的應用[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8,34(11):2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