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傳播技術在農作物新品種推廣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對包括網絡技術、通信技術、電視廣播技術與傳媒技術、報刊雜志、板報櫥窗等在內的農業傳播技術進行了簡單介紹,并總結了其在農作物新品種推廣中的應用,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 農業傳播技術;農作物新品種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 S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41-02
農業發展離不開農作物新品種的種植生產,只有將農作物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以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傳播給農民,使之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才能促進農業發展。本文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通過運用農業傳播技術的各種方式手段,宣傳并推廣本單位的各種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為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說明農業傳播技術在農作物新品種推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 農業傳播技術簡介
農業傳播技術是指農業技術的傳播渠道,是將研究場域設定在農村和農業這個范圍,將研究對象限定為農民和與農民相關的農業推廣人員或農村發展工作者。常用的農業傳播技術有宣講、參觀、咨詢、報刊、板報、圖書、雜志、廣播、電視、通訊、網絡。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離不開各種傳播媒介,尤其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傳播媒介品種多樣化,而且使媒介的傳播功能更強大、傳播效率更高?,F代農業傳播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1 網絡技術
互聯網的英文名稱是Internet,也叫因特網,主要目的是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傳播,主要包括電子郵件、遠程登錄、文件傳送、信息查詢服務。目前,因特網已成為全球范圍的公共網,是科學研究、商業活動和共享信息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1.2 通信技術
通信技術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主要通信技術有數字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信息傳輸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數據通信與數據網、ISDN與ATM技術、寬帶IP技術、接入網與接入技術等[1-2]。
1.3 電視廣播技術與數字傳媒技術
廣播與電視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數字傳媒技術主要是應用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從事數字媒體開發、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數字音頻合成與創作、數字影視制作、網頁設計與網站維護,對廣電行業的視頻音頻技術進行數字化改造,并研究其在其他行業的進一步應用。
1.4 報刊雜志
包括報紙與雜志。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雜志是指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用卷、期、號或年、月為序編號出版。其中,定期出版的又叫期刊。
1.5 板報櫥窗
板報作為一種小范圍內的宣傳工具,有著其自身獨特的性質和意義。它展示給農民豐富多彩的傳播內容,為農民所了解和學習;同時,其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感召和影響著周圍的人們,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引導力,對我國新時期農業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櫥窗主要是利用玻璃窗來展覽、展示圖片、文字等的設備,形狀像櫥而較淺。其通過設置玻璃櫥窗,對所傳播的信息進行科學分類,有目的地選擇,并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心布置,以達到富有裝飾性和整體美感的審美效果,借以促進宣傳和傳播。
2 農業傳播技術在農作物新品種推廣中的應用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創建于1950年,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推進,目前形成了以大豆、向日葵、蓖麻、花生、芝麻、谷子、小麥、高粱、玉米、中藥材、核桃等作物為主的研究領域。為適應我國“十三五”期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戰略目標,如何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推廣出去,為農民帶來實惠,助力農村農業發展,成為工作的重點。推廣工作必然建立在農業信息化的基礎之上,如何在農業推廣工作中搞好農業信息化服務,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信息傳播水平,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3]。
2.1 網絡通信傳播技術的應用
網絡通信是現代社會人們了解、接受新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這一傳播技術具有信息更新快捷、傳播范圍廣泛、傳播速度迅速等特點,通過這一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可以使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在更大范圍內更迅捷地被農民朋友認識和掌握。同時,提供各方人員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開辟農業研究成果從試驗室到田間到市場的捷徑,使科研成果真正服務于農民、服務于社會。
根據這一傳播技術的優勢,結合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研究特點,筆者建立了獨立的網頁網址,不僅界面簡潔,便于不太熟悉網絡技術的人員操作,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可以讓農民朋友了解各類農業信息和農業知識。對網絡定期維護和更新,爭取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給農民朋友,讓他們體會到科學種植、管理帶來的便捷與更大效益。另外,開通了農作物種植與服務咨詢熱線,組織有關專家及時解答農民朋友在農作物生產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難題,通過與互動平臺的交流與溝通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通過這一新媒體的建立和廣泛使用,在“十三五”期間,共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0余個,其中大豆新品種9個,向日葵新品種4個,花生、小麥和谷子新品種各2個,芝麻、蓖麻、藥材、山藥和大麻新品種各1個。各種作物的個別品種已經成為山西省中部地區的主推品種,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種植,給農民增收和農業增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對推動山西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4-5]。 2.2 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新聞報道等傳播技術的應用
利用報紙、電視、展覽等新聞媒體和展示平臺及時報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中國科學時報》《山西日報》《山西農民報》《山西科技報》《農業信息報》等報刊雜志宣傳報道新聞稿件36篇,并在山西電視臺、汾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多次報道。
幾年來,圍繞“糧食作物創高產,經濟作物創高效,搞好小面積示范帶動,大面積連片增產”的精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已經形成了一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臺和推廣團隊,利用各種場所,采取印刷資料、制作展覽版面、多媒體幻燈片等形式,把科研成果更加形象直觀地介紹給農業合作社和農村種植戶。此外,鼓勵科研和推廣人員撰寫研究論文,每審定1個新品種都會在各類報紙、雜志、期刊上發表1篇新品種及栽培技術報告,達到了大范圍宣傳新品種、新技術的目的;還在各級電視臺做專題的新聞報道,不僅展示了新品種、新技術,讓農民朋友更直觀地了解相關成果,還通過對各位技術專家的特長介紹,讓農民朋友了解遇到什么樣的難題就去找什么樣的專家。通過幾年的努力,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新品種、新技術在廣大農村有了很大的影響力。
2.3 宣講、咨詢、培訓、參觀等傳播技術的應用
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農民需要什么就請什么樣的專家,采取面對面交流、田間地頭講解 、現場答疑、示范等多種渠道開展技術培訓。通過集中培訓、現場傳授、電話解答等方法縮短了科研成果推廣到農民的距離,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使農民聽得懂、用得上。采取組織相關生產大戶及農技人員現場觀摩等方式引導種植戶更新種植管理理念,以優質農產品吸引加工企業聯合專業合作社,以優價回收產品,提高種植效益,逐步實現循環經濟。
根據各種雜糧油料作物的品種特點,以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為主推品種,定期舉辦農民技術培訓會邀請各市(區)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社人員參加,進行技術培訓,進而聯系建立示范區、示范點。有專人負責跟蹤、指導把新品種和相配套的栽培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并在各重要生育期進行現場講解與培訓。在示范點組織現場觀摩活動,起到以點帶面擴大影響的作用,帶動當地其他農戶真正認識的新品種、新技術。
舉辦“送科技成果下鄉,讓農民群眾得實惠”的宣傳活動。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制成展覽面板在現場展示,各課題和各綜合試驗站印發各種農業科技宣傳資料,帶去最新審定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和果樹苗木。各作物科技人員掛牌參會與農民朋友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認真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并為當地農民免費發放優良品種、優質果樹苗,散發各種技術資料。由專家們介紹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能為當地服務的新品種、新技術。各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就當前生產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與專家們面對面交流,專家們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每個問題,幫助他們提出解決方案[6]。
舉辦實地考察、現場觀摩活動。通過地頭講解、現場答疑真正做到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人們看得見、用得上、得實惠。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與農民專業合作協會聯合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日活動”是推廣工作的一種新嘗試,通過培訓專業領頭人從而帶動更多的種植戶,為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培訓產業帶頭人的做法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農業信息報頭版刊登了《探索農業科研成果推廣新模式》,對這種作法做了專題報道。
2.4 示范、展示等傳播技術的應用
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示范展示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創新思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步伐,促進山西農業的全面發展,建立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有機銜接的運行機制。根據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技術推廣會的精神,充分發揮科技綜合示范作用,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搞好創新性示范基地的要求,利用農科院品種和技術,充分發揮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人才優勢和研究項目在汾陽市為最適宜地區的優勢,在汾陽市賈家莊村建立了創新性技術推廣示范基地。
制定了以新品種示范展示和集成簡約化高產栽培模式展示為龍頭的實施方案,輻射帶動大面積高產示范。引進國內外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新育成的新品種(系)進行適應性、豐產性的評價與比較,篩選出最適宜當地種植的新品種。在推廣過程中積極依靠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和優勢,培育了一批規?;N植的高產典型[7-8]。
這些措施的有機整合和順利實施,使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優化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的資源配置,提升了示范推廣工作的效率和社會效益,加強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與全國各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的聯系,提升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知名度,特別是創新性基地的建設,它成為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平臺,成為與農民朋友交流的窗口。
3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業現代化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中央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之下,要緊緊圍繞“三農”問題,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 學研究水平,更要借助農業技術的傳播渠道,大力宣傳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實踐證明,多年來通過對農業傳播技術的合理利用,農業傳播技術不僅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更推動著當地農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李南田.農業技術傳播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2,18(4):123-126.
[2] 董擎輝.淺析農業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7):154-155.
[3] 陳家友.信息傳播與技術在農業推廣中的應用[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1(1):36-37.
[4] 廖桂平,肖芬.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4-7.
[5] 尚梅花,邢艷霞,尚梅彥.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網絡信息,2006(6):6-7.
[6] 王慧軍.中國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3.
[7] 蘇珊,蘇培安.農村發展的著力點:以信息化創新推廣傳播體系[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22(4):28-32.
[8] 馮冰冰.局域網在農業技術傳播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05(8):35.
作者簡介 武新艷(1977-),女,山西汾陽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大豆遺傳育種及栽培技術。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8-12-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