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化學,開啟的一條綠色化工之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談及化工化學企業,你是否艱難將其與“綠色”二字相連。但在青島,有一個“例外”,它是海灣化學。
走近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董家口經濟區內海灣化學的園區,冶人最直觀的感專是寬闊而整潔的廠區、智能化的管理系統以及舒適而現代化的辦公樓——似乎在每一個角落部彰顯著“綠色”工廠的品質。
2016年,海灣化學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環保協會授予“十二五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環境保護先進單位”;2017年,在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環保協會組織召開的“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發展大會”上,海灣化學榮膺“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稱號,將“綠色大獎”收入囊中;2018年,通過蓄力新動能而不斷變革升級的海灣化學更是環保綠色的;2019年,海灣化學將以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對工藝、技術和產品不斷進行升級和引領,在這條綠色化工之路上大步前行,使海灣化學向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化工企業邁進的方向更加堅定和清晰。
借助環保搬遷契機,開啟綠色化工之路
談起海灣化學一直所倡導的綠色環保之路還要從頭說起。上世紀90年代,機制落后和需求下滑給青島化工企業帶來了嚴峻的生存難題。此外,環保問題和發展空間受阻,更是給企業雪上加霜。青島化工企業出路何在?這時候,有人提出:“只要蜷縮在老城區,青島化工就不能實現集群化、一體化發展,惟一出路是進行大規模搬遷,而且要在搬遷后全面升級,從環保、規模、技術上脫胎換骨?!?
而在此時,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戰略構想已經明確提出,“老城區企業搬遷”也已提上日程。此時,企業搬遷升級、異地跨越發展,成為了公司決策者的共識。當眾多企業尚在遲疑、徘徊之時,青島市第7批搬遷企業計劃中,“海晶化工”已赫然名列其中。之后,以李明為首的公司領導班子獨具慧眼并為之不懈努力,最終擠進了這塊如今已是寸土寸金的寶地
董家口臨港產業園。
說到這里,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于海灣領導班子所擁有的智慧和眼光。老廠區所處地域早已無法滿足企業尋求更大發展的需求,導致一些好的項目無法引進;電石法制PVC,受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因素大,且物流半徑過長,而致每年比同行企業多背負上千萬元成本……這些制約公司做大、做強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公司決策者。當更多的人似乎對已有成績怡然自樂時,公司決策者卻已在籌劃著未來公司長遠的戰略布局。
2010年10月29日,海灣化學年產40萬噸聚氯乙烯搬遷項目在董家口臨港產業區奠基。這也代表著先進制造業的“海灣化學”成為了首個落戶董家口的企業。與港區碼頭毗鄰的區位優勢,將會以低成本的運輸、強大的海運和物流保障,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成本與競爭優勢。
如今,回頭看,在環保搬遷這一“催化劑”的作用下,從青島老城區搬遷到董家口的海灣化學發生了諸多改變: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高端裝備推動生產智能化、安全網絡越織越密、綠色變革筑牢環保紅線……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海灣化學先后入選青島市百強企業、中國化工500強企業、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先進集體、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等眾多榮譽。落戶董家口,開啟海灣新未來
今天,在占地133公頃的海灣化學園區,宏偉的玻璃大廈辦公樓前,一片清澈湛藍、魚影游動的消防池塘,掩映著現代化的廠房和綠樹藍天。
在海灣化學一直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污染的產品,只有落后的工藝”。環保和綠色是海灣化學一直倡導的發展理念,也是化工企業的轉型之道。因此,在2010年,海灣化學確立了項目選擇的根本原則
無論是什么項目、不管有多大效益,只要環保問題不解決,都要堅決舍棄。如今看來,這一根本原則的確定,不管是從生產原料、生產過程、產品質量還是循環經濟,任何一個角度,海灣化學的“綠色”探索都具有引領示范意義。
而想要實現環保,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依靠技術的進步。從2010年環保搬遷項目奠基開始,借助此次環保搬遷的契機,海灣集團立足世界化工發展規律和國家產業政策謀劃未來道路,實施現代化工園區集群化發展,培育前港后廠模式,走高端化、綠色發展之路。對此,海灣化學技術部部長張清亮深有感觸,他回憶到,“2014年,環保搬遷項目改造完成后,海灣化學淘汰了企業連續生產了30余年的電石法PVC生產工藝,轉而引進采用國際領先的英力士氧氯化平衡法PVC生產工藝替代,項目達產后綜合能耗指標較搬遷前下降16.5%,使青島化工從此徹底告別了汞觸媒消耗的歷史?!迸c此同時,海灣化學投資2556.5萬元引進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及裝置,包括綜合廢水處理和母液廢水處理系統。其中母液水系統日處理量2000立方米,全部回用,實現零排放。其他廢水全部達到城鎮污水廠一級A排放標準??傆嬐顿Y3380萬的配套熱電,引進當前國內運行最穩定、工藝最成熟、脫除效果最好的脫硫、脫硝、除塵裝置。投資1570萬元建設的焚燒爐裝置,對生產過程廢氣、廢液進行無害化處理。
2017年8月16日,《水俁公約》正式生效,再一次證明了海灣化學獨到的戰略眼光。也是在這一年,海灣化學榮獲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稱號,成為全國氯堿行業中兩個獲此殊榮的企業之一。
接下來的每一步,海灣化學都秉承著綠色環保的理念,穩扎穩打的闊步前進,按照“四化”和“一體化”的要求,海灣化學先后引進英國英力士專有工藝技術,生產VCM及通用型、特種PVC樹脂產品。目前,燒堿、PVC、VCM、偏硅酸鈉等產品的各項能耗指標均居行業領先水平:廢水、廢氣、噪聲排放達標率100%,固廢合規處置100%:引進美國德西尼布石偉公司的乙苯脫氫法清潔生產工藝生產苯乙烯;引進日本氯工程先進的離子膜電解技術,生產高品質燒堿:引進德國技術,建設包括5萬立方儲罐在內的低溫乙烯儲運裝置。這些在安全、環保、節能與循環利用等方面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新技術,不僅全面提升了項目各裝置在安全、環保、節能與循環利用等方面的水平,帶來了超過百億元的年收入,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質的提升。 過去,海灣的產品大多應用于管道、普通塑鋼門窗等領域,而現在,海灣的高端產品,甚至能替代部分美國、日本同類產品。伴隨新工藝、新裝備的投入使用,海灣化學逐漸進入世界高端市場,下游客戶均為如雀巢集團、榮威體育用品、威高集團、揚子江制藥等各行業頂尖企業。
據統計,海灣集團在兩個園區的環??偼度虢?0億元,占一期項目總投入10%以上。按照所有項目達產計算,集團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將達到0.55噸標煤,不到搬遷前的1/4。
智能化建設,助推海灣綠色發展之路
在采訪中,張清亮一直提到,“綠色園區的建設與智能化、科技化是分不開的。”
作為青島市的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海灣化學在智能工廠建設上的做法更是值得學習和借鑒,構建了完善的企業信息網絡,實現了生產控制網、數據采集網、管理辦公網的相對獨立與信息共享;建立了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實現了企業資源的規劃和流轉的最優化管理,使公司決策者可以全面及時了解企業銷售、生產、物料、財務情況,進而使決策過程更加科學合理。目前海灣化學擁有約1萬塊智能儀器儀表,大幅提升了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在智能控制方面,采用DCS系統進行控制,實現了氯堿、VCM、PVC、苯乙烯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控制回路自控率達到99%以上。在氯堿、VCM、PVC、苯乙烯等物料生產的關鍵工序上,還建立了安全儀表系統(SIS),最大程度確保了生產裝置的安全運行,實現了安全智能化控制。并建立了健康安全環境監控系統,實現精準檢測。海灣化學內部還同時設置了可燃、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報警裝置,便于職工發現和處理裝置區內設備和管道的泄漏問題,有效防止了火災及中毒事故的發生。關鍵指標聯鎖系統、安全儀表系統和緊急停車裝置應用后,一旦出現指標(或狀態)失控情況,將聯鎖動作,使裝置各機器、設備、各控制閥門都處于安全狀態,確保生產安全。與此同時,應用智能包裝及巡檢系統,實現了裝置的安全高效運行。通過采用PVC自動包裝設備以及自動碼垛機器人,實現了PVC產品的全自動包裝碼垛,極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在VCM裝置中應用智能巡檢系統后,實現了日常生產運行操作信息數字化、積累數據時時統計、故障問題可追溯易分析,并能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實現了對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
走進海灣化學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一體化、智能化生產指揮調度平臺,可以看到,幾乎占據了一整面墻的LED屏幕上清晰顯示著園區各個關鍵部位的實時監控視頻,大廳里整齊排列的數十臺顯示器屏幕上跳動著園區各個環節的即時數據,工作人員從容自如地處理著各類信息,可謂“科技范兒”十足。由此大量的高端設備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此前繁瑣的人工處理,平均每個生產區域只有一兩個工人進行現場巡查,其他都是自動化控制。中控室“掌管”著園區所有的大小項目,包括原海晶化工和青島堿業新材料、東岳泡花堿的項目可對廠區進行全過程、無死角監控,任何生產裝置出現影響安全的問題,智能化平臺都會立即作出反應,必要時會自動停止,人為不能進行操作和干預。目前,有2萬多個監測點遍及園區,尤其是一些高溫、高危的地方,工人不能到達或不能長時間停留,就通過中控室來控制。
在這些令人驚嘆的成就背后,體現了海灣化學對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理念的理解,滲透了海灣人對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綠色產業鏈構建的自覺。
如今,海灣化學的綠色發展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閉環,行業內部、產業間、區域間和公用設施4大循環經濟體系的初步構建,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副產品、廢氣、廢水、廢渣“吃干榨凈”,大大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耗的降低,成為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模本與典范。
膠州灣畔的海灣化學,無疑是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綠色發展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也是董家口踐行環保先行的一個縮影,是國內化工行業的一個樣板。它的轉型,尤其是新舊動能的轉換,給眾多正在探索著的化工企業帶來諸多啟示,想必這是獻給中國化工最有價值的力作。新起點上的海灣化學繼續堅持著綠色化工和高端化工發展方向,以創新為驅動,以深化產學研合作為依托,通過加快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的平臺搭建,深入推進集團“一體化”建設,切實發揮園區優勢、集聚優勢和裂變效應,努力挖掘化工行業爆發式增長的潛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