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規范化現狀與優化對策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飛速更迭。動態的網絡語言的發展為豐富的網絡交流增分不少,它的出現引發了平臺和媒體間的共融效應,更是創造出了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現象。但是與此同時,部分網絡語言中存在的違反語法、貶低人文精神的現象時有發生。本文對網絡語言的發生發展現狀進行相應規整,并對網絡語言使用的規范化問題提供了部分建議,以期在幫助大家了解網絡語言發展特點的同時,也能了解如何正確運用網絡語言,對網絡語言的規范化加以管理。
關鍵詞 網絡語言 規范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和網絡的發展,產生了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新興語言形式,起初是群眾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滿足某種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越來越多特定的“網絡語言”,成為了后現代語言交流應用中的一個重要板塊。
如今網絡語言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通過調查,網絡語言主要有以下類型:(1)字母型:以簡約高效的字母替代漢字。如AP(安排)、Blah-Blah(反復說)等;(2)混合型:將字母數字及英語單詞等按照需要進行分門別類:笑4我也(爆笑不止)、51馬寧(給我點零花);(3)詞意變異:在文字、詞組和英文單詞中較常見、改變原生詞的意思,演變詞語,如吃雞(取得第一)、藍瘦香菇(取其諧音,代表痛苦);(4)數字型:以數字組合的形式來表達生活小用語,如8806(不理你了)、02825(你愛不愛我);(5)縮略擴張型:追求簡約與傳統語法相悖的詞組和句子,如官宣(個人宣布但真實可靠)、人艱不拆(人生艱難,多給彼此一些照料);(6)詞匯演變型:從網絡上演變的新詞匯延伸進了生活中,如:錦鯉(小概率事件卻運氣極佳)、杠精(不問真相瞎爭論)、佛系(看淡一切、不苛求)……;(7)語句型:由網絡催生而成的用語,如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代表一種反差萌)、人丑就要多讀書(來自被美國六所院校同時錄取女孩的自我調侃)。
誠然,網絡語言已成為當今網上交流不可或缺的“通行證”,詼諧了原本枯燥的在線生活。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中,網友們所創作出的網絡語言的規范性的問題卻值得商榷。那么,網絡語言存在的弊端有哪些呢?
?。?)影響代際交流,弱化情親。我國網民數量龐大,尤以年輕群體所占基數最大,快節奏的語言溝通環境迎合了年輕人的心理需要,父母不了解孩子們口中的網絡語言,甚至會嚴肅以待,自然導致了孩子的逆反情緒,從而引發交流障礙,拉大代溝。
?。?)破壞漢字體系,影響傳承。幾千年漢字形象嚴肅莊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語言拆字、錯別字、諧音等大規模錯誤的無意義語法現象,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詞語濫用、錯用等,都在無聲地破壞著漢語言的細密結構,混淆了漢語的書寫組合。
?。?)冗雜詞匯理解,降低品質。部分在網絡閱讀、書面閱讀中出現的新興漢字和惡搞詞匯、無邏輯簡化拼搭用語,會帶來的陌生感,不僅波及到了閱讀心情,降低閱讀的語感、品質,也可能出現情緒受影響,從而中斷閱讀的情況。
?。?)肆意發揮見解,渾濁環境。虛擬的空間自由為人們在語言上的保護和自由發揮提供了極好的平臺,身份匿名、心情放松、卸下面具、肆意交談、惡意創造……不得不說,這是現代人釋放壓力的隱形渠道之一。
在網絡語言漸漸進入大眾視野和生活的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我們該如何增強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和理性,重生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呢?
首先,完善制度和機制,讓網絡語言有所規范。
華夏五千年文明悠悠,縱覽語言文字的形成脈絡,唯有符合語言發展規律和要求,切實符合社會需要的,才能被吸納進正規的語言體系。未來網絡語言的發展軌跡也是如此,加強網絡語言的規范管理工作,制定相應的網絡語言規范準則與條例,嚴格把關網絡語言,例如網絡彈幕、貼吧抖音留言先審后播,排除不健康的網絡用語,關閉不健康的違規網站,唯有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才能引領未來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次,聯合不同生態區,全方位穩抓防患意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發揮父母的表率作用,與孩子一起瀏覽綠色網站,觀看健康積極的電視節目和圖書刊物,在家中可以適當通過讀書看報、講故事、網絡錯別字比賽、經典誦讀互動中共建親子交流的彩虹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成為《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受益者和宣傳小使者。
日常的學校教育環境中,也要將語言文字規范化納入到學校各項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去,深入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德育工作的內在需要,如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小組,以定期的專題講座、總結匯報、學科比賽、實踐基地活動等形式加強對學生們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最后,恪守自律和自覺,讓文明語言有所皈依。
網絡語言的傳播,要在點滴中重視文明。建立良好的道德體系,提倡語言文明的自律,時刻牢記規范的語言使用足以彰顯一個人文化修養水平的高低與內涵,也是提升網絡語言文明的必修課。勇敢和不文明語言作斗爭,對不文明語言說不,讓不文明語言終結在發源地。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含蓄雋永,而中國也是蜚聲國際的文明大國,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過分保守”和“完全凈化”皆不合理,為了保證我國語言圣潔的紐帶,我們應理性對待網絡語言的取舍問題。所以需要整個社會同助力共進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攜手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語言成長環境。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創新發展研究課題攻關項目“皖籍歷史文化名人的治家之道及其當代價值”(2017CXF092)。
參考文獻
[1] 文濤.漢語言文字規范化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2] 史瑛.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趨勢[J].平原大學學報,2000(01):71-72.
[3] 王笑楠.對網絡惡搞現象的文化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210-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