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育人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簡稱思政教育共同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將其引入教育教學理論,能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支持,促使學習者從中學習思政知識、培養思政意識,同時,教育者以及受益教育者能夠從中收獲理論知識,進而規范道德行為。首先進行理論介紹,然后全面總結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育人現狀,最后提出育人模式構建措施。這對思政共同體內容完善、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有促進意義。
[關 鍵 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220-02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思政教育工作應不斷創新教育模式,促使大學生在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激發學習欲望,以便為思政教育共同體育人作用的發揮奠定良好基礎,這對學生思政道德修養提升、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大范圍傳播有積極影響。由此觀之,本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育人模式探究具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基本介紹
(一)基本理論
思政教育共同體是在共同體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共同體概念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它將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相結合,進而發展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作為社會與學校聯系的紐帶,間接帶動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共同體與學習共同體均為思政教育共同體的形成起到鋪墊作用,它由工作者、教育對象、教育環境三部分組成,影響教育對象各要素的協調配合,能夠彰顯育人作用,進而發揮思政教育共同體的育人功能。由于社會不斷發展、社會關系動態變化,進而思政教育共同體理論不斷補充,但這并不影響其本質內涵,即思政教育共同體具備人際關系梳理、社會關系豐富等作用[1]。
(二)基本特點
1.整體性。思政教育共同體組成要素間呈獨立狀態,在了解各要素內涵的基礎上,加強各要素間的聯系,進而能夠形成有機聯系整體,并且要素間互相協調,進而對教育對象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過程即多維教育模式實踐的過程,能夠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多元性。多元性主要針對教育者、教育對象來講,其中,教育者指的是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外界環境等。多元主體間良性互動能夠充分彰顯思政教育育人作用,進而對教育對象正確引領,這對教育對象思政修養提升、思政習慣養成、思政行為規范有促進作用。
3.主動性。教育對象根據自身學習需要主動接受思政知識,并對思政教育工作給予反饋。思政教育共同體高度重視教育對象的能動性,受教育者提升知識選擇能力、客觀評價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將所學思政實踐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進而逐漸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修養。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育人現狀
(一)價值觀認同缺乏一致性
現如今,受教育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完全認同、基本認同態度,但受教育者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這意味著價值觀內容存在淺層次認知現象。為提高價值觀內容認同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深化,務必對認同離散現象及時調節。對此,應深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之所以存在非一致認同現象,主要是因為價值觀內容較抽象,進而受教育者接受效果不盡如人意,最終影響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不利于發揮思政教育共同體育人作用。此外,教育主體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各自為政,并形式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最終會弱化思政教育共同體認同效果。
(二)共同體教育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受教育者利用多渠道學習理論知識,從多角度掌握價值觀內容,這對思政知識理解有促進作用,但由于受教育者思政理論基礎、興趣愛好、思政素養不盡相同,進而價值觀影響力存在差異,最終會增加共同體教育機制與思政學習訴求間的矛盾。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校、社會、家庭等主體應共同建立共同體聯結機制,以便為受教育者價值觀念形成、價值觀均衡發展起到引導作用。從教育介體角度分析,受教育者借助網絡媒介傳遞多元化訴求,這意味著傳統媒介影響力度逐漸下降,因此學校教育主體應構建涵蓋多媒介的思政共同體教育機制,充分發揮書本媒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的作用,這對傳統媒介影響力提升、思政教育體制完善有促進意義。此外,其他等級學校思政教育主體應深入反思,通過豐富多元化訴求渠道的方式滿足學生在價值觀學習方面的需求。
(三)價值觀知行脫節
雖然大部分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認同態度,并了解價值觀內涵及實踐意義,但高校學生真正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意愿度較低,并且學生法治行動能力較弱,即使學生自身權益受到侵害,能夠真正維權的學生數量較少,這對價值觀公平性彰顯有阻礙作用。從個人角度來講,高校學生存在知行脫節現象,高校學生參與思政考試時,為取得高分,往往通過作弊的方式回答試卷問題,然而這與價值觀實踐理念相背離,這不僅影響學生的政治思想,還會對學生社會實踐行為規范有不利影響。之所以存在知行脫節問題,主要是因為高校為學生提供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學生自身約束能力較差,最終會弱化思政教育共同體育人作用,導致知行合一理念形式化推進[2]。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育人模式構建措施 (一)完善評價體系
共同體教育模式評價體系的完善,能夠客觀反映思政教育效果,并為思政教育方案調節提供依據。結合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充分發揮共同體育人優勢,將多維思政教育模式落實于過程。其中,內部評價即高校內部組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評價;外部評價即高校外部主體組織的評價活動。評價過程中適當拓展評價范圍,并將評價內容集中于思政領域、實際行動中,確保完善后的評價體系為學生起到指導作用和激勵作用。實施知識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這不僅能夠彌補單線思政教育模式的不足,還能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目的,這既能鞏固思政理論知識學習基礎,又能規范道德實踐行為,這對高校學生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二)建立一體化教育圈
對上述價值觀認同感非一致問題處理時,建立一體化教育圈能夠通過滲透主體特點來完成價值觀教育工作。一體化教育圈主體分別為學校、家庭、社會,其中,學校教育主體在思政知識傳授、道德行為規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學生在學校場所學習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內涵,掌握價值觀實踐意義,并積極配合導師及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長此以往,高校學生能夠將價值觀理論知識內化,并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父母在學生核心價值觀引導方面同樣發揮重要作用,父母的生活觀念、言行舉止、道德水平對學生價值觀認知水平有重要影響。學校與家庭及時溝通,并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全面發揮價值觀的育人作用。對社會主體,學校應與社會組織保持聯系,為學生提供公益實踐機會,確保所學價值觀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
(三)實施立體化教育方式
立體化教育模式指的是價值觀實踐教學行為,通過組織教育基地學習活動,將價值觀理論內容在實踐中有效運用,確保價值觀教育作用全面體現,這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豐富實踐體驗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借助網絡教育傳遞價值觀理念,這不僅能夠豐富教育資源,還能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將思政教育共同體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立體化教育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前者是自媒體時代發展的產物,能夠為價值觀正能量傳遞提供載體,并且虛擬平臺能為價值觀內涵傳播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大范圍推廣立體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四)推行思政教育導師制
思政教育主客體關系處理效果間接反映思政教育質量。現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不斷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主客體關系,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導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要想滲透師生共同體理念,彰顯共同體育人功能,教師務必發揮引導作用和參與作用,動態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學習情緒,同時,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溝通,真正關心學生生活,并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思政導師制實施的過程對師生關系改善、思政教育實效性提高有現實意義,導師既要負責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又要參與學生職業規劃,并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
(五)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思政教育共同體育人作用發揮的過程中,通過彰顯文化共同體優勢引導高校學生樹立良好的精神品格。文化育人工作具體落實,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助力,并為學生發展、優秀文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最終實現共同體育人目標。大學文化育人工作以學術活動為主線,在校園內組織學術研討會、講座、交流會,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使高校學生在了解校園文化、挖掘校園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確保共同體育人工作順利開展。
(六)優化住宿學院制
思政教育共同體與校園環境、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從生活共同體角度出發,有計劃地完成思政教育任務,促使大學生領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真諦,并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生活,還能優化生活質量,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鍛煉和提升。在滲透生活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通過住宿學院制為學生提供鍛煉平臺,進而能夠擴大思政教育知識實踐范圍[3]。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工作刻不容緩,高校通過發揮思政教育共同體育人功能來引導思政教育工作,即完善評價體系、建立一體化教育圈、實施立體化教育方式、推行思政教育導師制及住宿學院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這不僅能夠深化思政教育改革,還能大范圍傳播多維思政教育模式,最終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范人偉.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課堂學習共同體”建設[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7(3):55-58.
[2]祁鳳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共同體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3]孔川.大學共同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1):1-4.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