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病原生物學的信息化教學及說課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說課是一種能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教學研究活動,現以病原生物學之“細菌生長繁殖”為例,從學情、教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著手,合理進行信息化教學及說課設計。
  [關    鍵   詞]  說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病原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134-02
   說課作為一種與教師教學實踐關系緊密的教學研究活動,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全國各教育部門常采用說課這一形式進行教學教研活動?,F以教學設計方案——“細菌生長繁殖”為例,從學情、教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著手,合理進行信息化教學及說課設計,與各位同行進行探討交流。
   本次說課設計遵循新課程改革中“關注學生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因此,本次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把學情分析放在首位。
   一、學情分析
   本教學單元的授課對象是高職醫學檢驗專業一年級的學生。根據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學生要成為合格乃至優秀的醫學檢驗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細菌檢驗等知識及實踐技能,反映在病原生物學該門課程中,則是要掌握細菌的生長繁殖及分離培養等相關基礎知識。此前,學生已學習過細菌形態的鑒定,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實踐經驗。但他們缺乏學習主動性,對病原生物等醫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且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及操作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引導。學生普遍較為關注檢驗專業操作,好奇心強,熱愛探究,對各種信息化資源很感興趣。針對以上現狀,教師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幫助學生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
   結合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目標、病原生物學課程標準及具體學情,選用的教材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陳淑增、邱丹纓、謝德秋主編的全國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創新技能型“十三五”規劃教材《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病原生物學在新生入學第一學期開設,對其他專業基礎課及醫檢專業課程的學習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細菌生長繁殖出自教材中第二篇醫學微生物學第九章細菌概述的第二節。這一方面的知識與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的行業價值及社會價值。由于教材強調必需、夠用、實用原則,同時滿足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要求,結合具體學情,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以下調整:(1)將細菌生長代謝物質內容,調整至細菌的感染及致病性中學習,使教學內容更為連續、完整;(2)補充介紹細菌四分區劃線分離培養技術,這部分內容在教材理論課中涉及較少,但卻是細菌生長繁殖知識在醫檢專業中的具體應用,可緊密進行學崗對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著眼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方法的形成與提高[2]。依據崗位定位及課程標準,本單元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相融合的三維教學目標體現在:通過實驗探究、團隊協作、角色扮演等過程,學生能掌握細菌生長繁殖的知識,并正確、獨立完成細菌的四分區劃線培養,同時培養嚴謹的工作態度及醫學責任感、使命感。
   (三)教學重、難點
   (1)結合崗位定位及課程標準,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為細菌繁殖所需條件;(2)根據學生現有認知特點,難點為細菌生長繁殖的方式及規律。
   三、教學策略
   (一)學法
   成功的教學是讓學生樂學、善學、學以致用。根據教學過程的“雙邊性”規律及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我在本次課引導學生主要運用了角色扮演法、實驗探究法、合作學習法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法
   與學法相對應,以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理論為指導,教師搭建教與學的框架,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發現教學法,按照“情境導入→實驗探究新知→崗位對接(角色扮演)→學以致用”的主線層層推進,將“教學做說”融為一體,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專業實踐的訓練緊密結合,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提高。為打開重難點的突破口,我還設置了細菌繁殖探究表,讓學生沿知識框架逐步攀升,引導他們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知識內化過程。從課前準備到課后反饋,我利用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素材,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探索條件和認知情境。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學案預熱,激發積極性
   課前一周,我通過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發放導學案,引導學生分組合作,通過“制作酸奶”及“手機表面細菌知多少”這兩個簡單有趣的分組小實驗進行課前預習,延伸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截圖、語音或拍成小視頻等形式,學生匯報完成情況并交流。教師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評價、反饋,拓寬了師生與生生的互動形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參與意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將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及上傳的圖片做成數字故事——“酸奶機的奧秘”導入新課,拉近醫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乳酸桿菌在酸奶機里生長的奧秘,讓他們帶著好奇心進行探究。    (三)實驗探究,建構新知
   以三個自主實驗探究為索引,學生逐層突破。
   1.實驗探究一:細菌生長繁殖所需條件
   本著基礎課程“強調能力培養,為專業服務”的理念,貫徹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我構建了“制備細菌培養基”這一崗位工作情境,以此為建構知識的支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驗,對細菌繁殖所需條件展開探究,結果填寫在探究表中。通過學崗對接的形式,將技能訓練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真正體現做中學的理念,突出了教學重點。
   2.實驗探究:細菌生長繁殖所需條件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通過多點觸控式多媒體屏幕展示預習中手機表面細菌繁殖情況,利用手機這一學生偏愛使用的物品讓他們體會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然后,通過教學動畫這一信息化教學形式,將復雜、抽象的教學難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類比推理,學生輕松突破了教學難點,增強學習信心,又為下次課學習細菌的分布奠定知識基礎。
   3.實驗探究:學會細菌培養
   (1)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微課,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在直觀清晰的解說中懂理論,在同步練習的操作中長技能。(2)多媒體展示動態GIF圖,明確容易出錯的手法,通過多點觸控式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能手觸屏幕,調整觀察細節,方便相互糾錯,找差距,尋方法。實驗過程中,教師及時規范操作,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微課及動態GIF圖等信息化教學的示范引領,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提高課堂效率,及時強化鞏固教學重難點。學生可下載到手機中反復觀看,滿足個性化及移動化學習的需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還可自主調節學習節奏,體現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至此,教師逐步撤去教學支架,學生以獲取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融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學生沿建構框架逐步深入,由認知攀升到運用。
   (四)角色扮演,做中導行
   學生的醫學責任感須在知行合一中才能得以提高,因此,我設置角色扮演的背景和要求,引導學生兩人為一組,互相扮演檢驗師和病人。通過對細菌培養結果的合理解釋,學生對課堂知識查漏補缺,全面總結,教師引導并強調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培養醫學責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職業素質三位一體的全面發展。
   (五)評價總結,布置作業
   結合過程性評價及結果性評價,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再對學生綜合評定,將結果上傳,便于學生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差距。課后,學生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上獲取歷年資格考試真題,隨時隨地在移動終端實現課程教學與資格考試接軌。
   五、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本次教學單元中,通過作業及課堂表現反饋,學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我認為,本單元的教學亮點在以下方面:(1)在本次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發展放在首位,結合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素材,可視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探索條件和認知情境。(2)本次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目標的設置都體現了課堂教學回歸社會生活與崗位實踐的精神。但整體教學設計及課堂進程仍存在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由于部分學生協作意識不足,在實驗過程中出現隨意和散漫等情況,導致實驗時間無謂損耗,導致小組間表現參差不齊。針對此情況,教師應注重課前指導,課前分組時嚴格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多給予學生鼓勵和引導。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在教學中如何能做到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兩主和諧”,把握好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度”,使他們活潑而不散漫,好動而不盲動,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3]。
   教學不僅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是需要不斷發揮創意的藝術。筆者也希望能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給學生一種引領,讓他們去嘗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去施展,給學生一個目標,讓他們去追求。
   參考文獻:
   [1]崔新慧.“以學生為中心”的中專病理學說課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2(21):50-51.
   [2]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9):70-74.
   [3]彭濤.說課理論與中學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