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晨曦里的身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8年最寒冷的季節,內蒙古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東緣,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布爾臺煤礦三維地震勘探拉開戰幕。該項目是近年來承擔的最大地震勘探項目,勘探區總面積18平方千米。該隊第二地震勘察院的職工日夜奮戰,在荊棘遍布、沖溝縱橫的荒野中書寫了一幕幕戰天斗地的事跡。
  晨光初露,這里一片繁忙
  布爾臺勘探區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東緣,寒冷的冬季里,這里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浪漫美景,滿眼是凜冽的寒風中搖曳的枯草和縱橫交錯的溝壑。此景給初次涉足這里的人們原始、蒼涼、安靜和神秘的感覺。
  天空微亮,生產經理李冠杰帶領放線的隊伍已經出工多時,當陽光還未鋪滿大地,大線已經鋪設到新的排列上。站在高處,只見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溝壑間、懸壁上、荊棘叢星星點點分散著鋪線的工人。打孔的柴油機轟轟地打著節拍,山梁上的一段平路上,工人背著設備在小跑取暖,抵御嚴寒。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場景,讓廣袤寂寥的原野充滿生機。
  夜深人靜,依然挑燈奮戰
  收工歸來,吃過晚飯,已近深夜10點。監孔班老班長周振江和同事們挑著臺燈整理監孔班報。布爾臺項目采取的是提前成孔,十幾組鉆機每天500多孔的基礎數據要整理在監孔班報上,白天忙碌在工地,只能在深夜加班加點。每晚的班報整理工作量很大,只能犧牲睡眠時間完成此項工作。項目技術組屋內,技術人員正在評定當日的單炮質量等級并做好資料整理。為安排好明天的施工,他們不顧勞累持續工作。深夜的項目部,屋外寒風刺骨,屋內依然挑燈工作,他們夜以繼日,保障著項目的整體質量,也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數九寒冬,激情融化冰雪
  施工期間正值寒冬臘月,內蒙古最低溫零下二十五六度,不刮風還好受些,職工們最怕的就是刮風,一刮風如刀割一般鉆進大衣、鉆進靴子。中午,用保溫桶送到工地的熱乎飯菜拿出來吃著吃著就上凍了,大伙只能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午餐。不僅是飯菜怕凍,筆桿子也怕凍。測量班技術人員標注井口樁號的圓珠筆寫著寫著就不出油了,每組人都得預備好幾根圓珠筆,裝進貼身的衣兜里保暖。大伙用高昂的工作激情抵御寒冷的折磨,工作量不斷提升。
  地形險惡,多舉措渡難關
  測區南部有三束線屬于大面積河灘地,地下河卵石密集,給成孔帶來很大困難,且魚塘遍布,影響測線排列,對原始資料采集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項目組和監控班提前踏勘,確定了變觀方案。當成孔被當地村民攔住,認為離魚塘太近,不夠安全時,項目組又連夜更改施工方案,根據實地情況嘗試了冰面鋪設檢波器,嘗試在大面積魚塘中間使用錘擊激發,有效起跳道數可以達到80道,同時加大接收排列長度,增加縱橫疊加次數,保證了原始資料的采集質量。項目部多措并舉,加快了施工進度,得到了礦方的高度認可。
  妻子待產,他堅守在工地
  復轉軍人于金龍起初是地震勘探的門外漢,零零散散接觸了幾個工區,對地震野外施工漸漸有了認識。在這個項目中,他有機會從前期聯系一直堅守到項目施工快結束。他樂于學習,工作認真,對分配的每一項工作任務都能保質保量,執行到位,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剛進駐這個工地的時候,他愛人已經懷孕六七個月了,為了更加熟練掌握施工流程和每個施工環節,希望能干到項目最終結束,多學習多見識,項目結束之后再回家陪產。
  12月7日的中午,于金龍接到家人的電話,妻子雙胞胎早產,孩子提前降生了。焦急萬分的于金龍整理好當天統計的孔數樁號,剩余工作交接完畢,才在大伙的催促下趕往醫院。
  凝心聚力,創日效新紀錄
  惡劣的施工環境,職工們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激情滿懷,愈戰愈勇。從最初的每天200多炮,慢慢增長到388炮、456炮…… 不斷刷新該項目地震施工日效的新紀錄。1月4日,天氣出奇的好,沒有風,是地震勘探施工的絕佳天氣。大家都心照不宣,工作極其認真,所有大線、檢波器等均一次性鋪設到位,炮班的職工放炮時都一路小跑。僅一上午就放了300多炮。大家輪流吃午飯,一整天一刻未停,到傍晚時分,已經放了550炮。越來越高的施工日效,使職工們都憋了一股勁:試試一天究竟能放多少炮?就這樣,全體職工鼓足了干勁,最終單日完成了626炮,創下了新的施工紀錄。(作者單位: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7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