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市政道路基坑開挖與支護施工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推進了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市政道路項目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提高對基坑開挖與支護技術的重視,本文將結合市政道路基坑施工特點,討論地下連續鋼板墻、土釘墻支護、地下水排降、土方開挖與維護、施工現場監測等技術,為強化市政工程質量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市政道路;基坑開挖;支護技術
1 引言
市政工程項目類型較多,其中涉及到很多復雜地質,因此就需要采取深基坑開挖及支護處理,相對于其他項目來說,市政道路周邊基坑作業環境更加復雜多樣,尤其是目前我國城市建設深入,導致地下污水排放、天然氣用度都日漸增加,開挖施工更加困難,所以必須要以科學的支護技術來保證道路施工的可靠。
2 市政道路基坑施工特點
由于市政道路周邊環境復雜多樣,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事故,例如:沒有科學處理地下水而導致建筑項目后期應用時發生沉降與變形問題,或者因為止水結構規劃不縝密而造成道路周邊設施或地下管線被破壞,引發路段塌陷等。為進一步減少此類風險的發生,就需要提高對基坑施工的重視,保證技術應用的科學性,從而提高此類工程項目的安全效果。當前我國開展的市政道路基坑支護施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擋土性以及排水效果,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延誤該工程進度與質量,同時還會造成周邊建筑或道路塌方問題,影響城市居民與施工技術人員的生命安全。開挖與支護流程可以分為多個階段:處理場地——土方開挖——支護施工——后期養護——墊層封底——地下室施工,因此開挖與支護作為重要環節需要人們加大對技術的監督,受到多方面影響當前我國在市政道路基坑開挖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善,例如:人工測量不精準導致基坑邊坡平整度不合格;支護與開挖進度未實現高效銜接,挖掘速度過快,來不及實施支護,甚至有一部分施工單位為了盲目追趕工程進度減少成本投入,而采用先挖后支護的工作方式,不僅降低了工程質量,同時也給工作人員帶來較大的安全風險[1]。
3 基坑開挖與支護施工技術
3.1 地下連續鋼板墻
在應用地下連續鋼板墻施工時,需要首先在基坑周圍設置邊線,幫助施工人員準確找到開挖點,然后在基坑周圍嵌入鋼板樁,確保鋼板樁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線上。鋼板樁連續墻是當前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支護手段,其材料是帶鎖扣的熱軋鋼或冷彎鋼,通過鎖扣咬合實現擋水、擋土的作用,具有可循環利用的環保特點,而且占地面積較小,對基坑周邊環境也有良好保護效果。在打樁之前,需要施工人員嚴格控制鋼板樁質量,避免鎖扣生銹或嚴重變形的材料流入現場,從源頭上保證施工質量。對于軸線斜度較大的鋼板樁需要采取特定的異性樁材料來矯正,如果斜度較小則可以用鋼索來對鋼板樁進行反向錘擊,在錘擊過程中如果發生位移傾斜,可以適當上拔1m~3m然后再次錘擊,糾正樁體位置。
3.2 土釘墻支護技術
土釘墻是目前我國基坑支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土體加固方式,通過噴射混凝土面板來加固原土體,土釘墻支護技術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已經較為成熟,不僅前期成本投入較為低廉,同時自體穩固性也比較好,能夠利用自身重力構建抵抗墻,這也就是“土釘墻”。從實際應用情況上來看,該技術比較適應地下水位低,且地下管線分布不密集的空間內,對土體適應情況也比較良好,例如:粘性土、粉塵土、卵石土層等等,但是由于土釘墻施工方式,所以對于地下含水量豐富、淤泥含量較高的軟弱土層并不適用。施工時土層厚度要和土釘間距保持一致,按照施工要求逐層進行土方開挖,在開挖完成后的24h之內安裝好土釘。注漿操作需要逐層進行,上層注漿完成后才能對下層采取注漿,工程監理人員需要在前期確認好施工地區的土層地下水分布情況,然后根據其含水量來確定是否需要安裝泄水系統,注漿時需要按照要求進行,精準控制注漿量、壓力。對于已經開挖的土體要做好后期維護工作,支護完成后,定期檢測周邊環境以及沉降問題,如果發現土體中某項參數異常,要立刻開展處理措施。
3.3 地下水排降處理
據中國建筑網調查,截止到2018年為止,我國基坑安全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下降排水問題處理不當,由此類問題引發的安全事故可達到整體的73%。我國地下水類型較多,例如:地表水、坑壁滲水等等,需要結合實際工程情況作出判斷,首先對于地表水來說可以采取集中排水的方式,在第一次支護施工完成后,工作人員可以沿著支護樁環裝挖掘排水明溝,將地表水引流出去,避免其流入坑內,而一些水位較高的地方需要采用真空井點降水措施,在土方開挖前期按照監理師要求,在開挖位置的管溝垂直出挖掘出一條側溝,然后在兩端挖出排水道,整理好周圍土體,降低泥石流、塌方等事故的發生風險。除此之外,坑壁滲水也是引發基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我國施工技術水平限制,當前坑壁滲水雖然能通過止水樁緩解一部分,但是仍無法做到全面避免,對于剩余滲水可以利用疏堵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在挖掘出排水溝后,在基坑周圍安裝海綿、導流管、卵石盲井等設施,將滲水引流到集水坑中,基坑支護樁的強度需要保證在75%以上,才能進行二次開挖,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如果實際施工地區滲水量過大,可以將土體壓實處理,讓基坑內外水壓保持在平衡狀態,或者利用土方注漿的方式加大土體強度,有效防止滲水[2]。
3.4 土方開挖與維護
土方開挖是整個工程中周期較長的一項工作,所以技術人員可以在前期預留好場地用來堆放臨時工程材料,提高土方開挖、搬運、輸送的效率,保證基坑周邊環境的清潔,在運送土方材料時,不能將大型設備停放在基坑周圍,保證施工人員安全。基坑開挖時需要確定開挖厚度,通常厚度要保持在2-3m范圍內,在開挖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開始安裝支護系統當中的鋼筋栓,保證良好與鋼筋混凝技術的有效結合,按照設計流程逐層開挖,當前很多施工單位不重視開挖順序,開挖混亂,加大了施工人員作業的危險性,對此要嚴格遵守規章條例,保證支護效果以及人員安全。
3.5 施工現場監測
為提高工程建設質量,技術人員需要做好前期對土體的檢測工作,正式實施開挖前,勘測人員要對周邊建筑物、水文地質進行全方位調查,了解該地區范圍內3-5年的施工檔案,從資料與數據中找出地區施工缺陷問題,將其整理為數據材料交由工程監理師集中分析,對于地面縫隙、地下管道等情況也要前期在施工圖紙上作出標記,并整理檔案,對現場施工要及時觀察,如果出現變形征兆就需要立即采取補救方案。當前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較快,基本可以實現在線監控,并對施工變形參數實時預警,例如:連續樁位移、檢測數值突變、支護壓力增大、連續樁沉降等問題,現場上傳異常數據到中控計算機中,方便技術人員采取處理,從整體上提高對基坑支護安全性的管理。另外。如果檢測出某一數值突變程度較大,需要立刻停止施工開挖,研究出危險點原因,作出處理后確保變形情況得到控制后再繼續操作。
4 結論
綜上所述,為給社會群眾提高良好的生活空間,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基坑支護工程的重視,及時關注排水問題,減少市政府道路因為受地下水影響而出現塌方事故。另外還需要提高對基坑變形問題的監督,嚴格按照我國建筑行業要求執行工作,確保開挖、擋土、圍護環節的科學性,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安偉.基坑開挖支護和監測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18(11):78~80.
[2] 朱成華.市政道路基坑開挖與支護施工技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9):16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