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教學時必須讓孩子們直接去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提高語言感悟的能力。語言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基石,是提升文學素養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自主;閱讀能力;語文素養;積累;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92-0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對閱讀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但現實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新課標中提出的閱讀要求掌握不夠熟練,理解膚淺,缺乏目標性。上課時,教師顯得沒事做,最終閱讀只能流于形式而收獲甚微。因此,教師要明確閱讀學習的目標與要求,在把閱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的同時,也應有效地組織教學并加以指導。要指導學生掌握讀懂一篇課文的基礎步驟,學會查閱工具書,學會給課文圈點批注,養成邊讀邊想,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一、情感體驗
學會閱讀是學好語文的基本的方法。朗讀訓練是語言的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言。因此,教學時必須讓孩子們直接去感悟語言,積累語言。低年級孩子正處在閱讀的起步階段,所以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繪聲繪色的語言,借助色彩鮮艷的貼圖,動畫、音像等手段,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之中,產生好奇心,喚醒他們的求知欲,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美讀中充分感受到課文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
情感的培養是閱讀的基礎。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頗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個性特點等精心設計,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如在《觀潮》一文中的教學設計:我先讓學生觀看錄像,通過圖片場景給學生視覺上的體驗,把學生帶入到雄偉壯觀的觀潮自然景觀之中,學生頓時產生了豐富的情感,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
二、讀中感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部編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個性實際,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提高語言感悟的能力。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思結合,以思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更深入地感悟作品中語言文字運用的魅力。比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作者一個“流”字,將草原具有的鮮活的生命力刻畫得淋漓盡致,再看看文中這“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薄霸谶@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边@在人們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孩子們通過朗讀,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幅極為遼闊的美麗的草原畫卷,并被大草原的獨特景觀所吸引,陶醉其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品讀,賞讀課文,通過不斷質疑讓學生懷著濃烈的興趣讀,從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讓學生閉著眼睛聽讀,讀出課文所描繪的意境,讀出那種陶醉的感受。學生頓時體會到文中優美的意境。這正是作者那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恼鎸崒懻?。學生真正感悟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工于細描。學生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更好地感悟課文,使學生投入到優美的意境之中,體會文章中語言運用的魅力。感悟作者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渲染草原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更好地感悟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語文閱讀教學重在過程。讀的過程既是對文章感受、理解和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加強學生的讀的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運用自由讀、默讀、分角色朗讀、分段朗讀、小組合作朗讀、邊讀邊記等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以達到最終的閱讀效果。
三、積累語言素材
語言的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它能提升一個人的文學素養。唐代大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很多偉大的文學家都有著大量誦讀的經歷,他們博學多聞,出口成章,都與大量誦讀密不可分。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不可能有閱讀能力的新的“質”的飛躍。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背好詞佳句、名篇警句等,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對優秀詩篇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能誦,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的魅力,從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位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促進語言的內化。只有學生在拓展閱讀中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才能不斷地加深學生的語文功底。拓展閱讀,不僅是教師引導和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讓孩子們學會如何掌握字詞等語言文字的方法與技巧,又要注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語言詞匯的積累,學會做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等閱讀技能,以提高閱讀及寫作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揣摩重點詞語,探究蘊含其哲理
對重點詞語進行揣摩,要通過一個具體事例,教給一種方法,體現一個過程,讓學生掌握運用這種方法,在閱讀實踐中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養成。如《桃花心木》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边@句話中“不確定”一詞是重點詞,“不確定”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這一句話怎樣理解?學生可結合上下文去理解,可通過查字典選義項去理解,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方法理解這個詞的意義。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理解重點詞,也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他們感悟到了文章闡述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也樹立了自信,自強的思想意識,學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小學階段是知識積累,能力提高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正確快速的閱讀方法,使其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讓他們受用終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