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突發性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災害頻發,且損失嚴重。公眾抗災救災能力不強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提高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教育水平。該文分析了我國當前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并從提高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的針對性,把演練作為工作重點,加強媒體與科普深度合作以及建設高素質的科普隊伍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突發性自然災害 科普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19)05-0060-05
自然災害一般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1]。自然災害的形成過程長短不一,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造成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極短時間內發生,如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自然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故稱為緩發性自然災害[2]。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特點是突然性且對生命財產損失巨大,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在2016年國際減災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過去20年中全球約135萬人死于自然災害[3]。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經濟損失、貧困和災害1998—2017》報告顯示,過去20年造成經濟損失近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遭受的經濟損失最大,達9448億美元;其次是中國,為4922億美元[4]。由此可見,突發性自然災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但相關科普研究開展較晚,災害教育缺乏理論指導[5],結果導致群眾減災救災能力弱化。如汶川地震中人們表現出的災害意識淡漠、自救和互救常識缺乏,充分暴露了我國災害科普教育的嚴重缺失[6]。所以,切實提高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一、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话l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針對性不強
1.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內容針對性不強。當前,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的重點放在環境保護方面,教育人們改變原來對自然環境不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的確是一項重要的防災減災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科普工作,但減災救災的成效不會在短時間內顯現。災害來臨時,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最為重要,所以,科普內容應該重點放在提高人們的抗災救災能力上。此外,群眾在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希望獲得的信息有很大差別,但當前科普內容沒有體現出顯著的階段性。
2.日常工作中科普受眾針對性不強?!吨袊窨茖W素質建設報告(2018年)》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8.47%,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但我國科學文化積淀還不深厚,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非常大,特別是公民科學素質地區間差異非常大[7]。城市與農村之間、東西部地區之間群眾科學素質的差異決定了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科普工作不能統一形式、統一內容,需要區分對待。但是在日??破战逃顒又?,對一些地理位置偏僻、信息傳播比較閉塞的農村地區,以及那些自然災害頻發或者容易發生災害地區的群眾,沒有針對性的科普方案,還是采用和城市科普一樣的方案,收效甚微。此外,在災害發生時沒有對災區受眾和非災區受眾進行區分,突發性自然災害往往會導致受災當地的通信中斷,導致部分媒體的科普傳播實際上是一種無效傳播[8]。
?。ǘ┩话l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實踐性不強
我國災害科普教育形式單一,大多是理論知識的單向傳遞與灌輸,如聽講座、看圖書、網上災害知識問答等。以中小學生科普教育為例,雖然我國中小學科普活動每年都有開展,但實效性不強。消防逃生類的講座和演練相對多些,但對于地震、洪水等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科普教育就非常少。雖然我國中小學教學計劃中有自然災害教育的課程,包括災害演練,但實際上基本流于形式,只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自然災害時,老師才會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圖片和視頻,效果一般。有的學校發幾本宣傳手冊,有的學校就把科普教育當作家庭作業一樣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回家后在網絡平臺上完成。學生課業那么繁重,課余時間還要上各種輔導班,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完成這些作業,最后都是由家長來應付完成。中小學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教育必須專門留出時間來進行,體驗式、演練式教學比灌輸式、作業式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參與興趣。這種只看不練、只記不練的科普教育方式在自然災害突然來臨的時候是絲毫沒有作用的。而且,我國自然災害科普教育的內容理論性比較強,缺乏實踐性。以中學生地理課程為例,課本中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文字描述較多,強調防災知識,與生活實際關系并不緊密,學生不感興趣。日本的災害教育內容以圖片居多,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注意對防災技能的培養,可操作性強,值得我國學習[5]。
?。ㄈ┟襟w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的支持不夠
突發性自然災害不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人類承受災害能力的考試,其中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成效是這場考試中的壓軸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普及法》第十六條規定:“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等機構和團體應該發揮各自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綜合類報紙、期刊應當開設科普專欄、專版;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開設科普欄目或者轉播科普節目?!钡?,由于各種原因,媒體對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不夠,即使是在自然災害發生期間,關于防災減災的科普內容并不多見。以2005年九江地震災害為例,《人民日報》《江西日報》《九江日報》和《江南都市報》4家在九江本地發行量較大的主流媒體針對地震的報道共有527篇,全部是在地震發生以后,地震前沒有1篇,而且報道集中在領導慰問(13.1%)、抗震救災(39.5%)和捐錢捐物方面(18.6%)。科普方面的報道只有3篇,其中《九江日報》2篇《專家災后談地震》,分別刊登我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顧瑾萍、地震專家周大為、劉文龍的訪談,還有1篇是《江南都市報》上刊登的《專家教您如何抗震救災》[9]。實際上,災區老百姓更想知道為什么會發生地震,以后還會不會發生地震,地震過后我們應該怎么辦等問題。所以,科普與媒體的合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媒體要調整報道角度,主動把老百姓關心的信息準確傳遞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科普機構積極行動起來,重視自然災害的科普教育。日本的紙質媒體一直以科普為己任,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會對民眾素養進行普及,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ㄋ模┩话l性自然災害專業科普人員數量不足
應對突然出現的自然災害,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是科普教育工作的短板。例如地震、冰災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科普教育需要一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技術人員,不僅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掌握必備的數理統計分析能力[10]。一些封建迷信的、偽科學的理論仍在傳播,例如有些人認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上天神靈對人類的懲罰,要轉變這種長期存留的思維定式,需要自然災害專業人員從科學的角度向公眾證實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截至2018年,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185萬人的專職和兼職科普隊伍,其中包括70萬名災害信息員,但科普隊伍人員素質總體偏低,研究自然災害的專家學者更是鳳毛麟角。據統計,我國科普隊伍中本科以下學歷的災害信息員占89.7%,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10.3%,研究生學歷的僅有0.5%。隊伍不僅文化教育層次低,而且工作經驗也很欠缺,任職時間5年以下的災害信息員占78%,5~10年的占12%,10年以上的只有10%[11]。
二、提高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成效的策略
?。ㄒ唬┨岣咄话l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的針對性
1.把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的重點從環境保護轉移到提高人們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上。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社會因素除了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自然環境破壞以外,還包括人類自身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環境保護科普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但對于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和提高人們對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用并不明顯。而通過突發性自然災害逃生能力等針對性教育在短期內提高人們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卻是現實可行且成效顯著的。
2.區別對待科普受眾。對災區受眾要及時發放科普手冊、廣播宣傳、現場指導,科普內容的重點是災害自救、防病防疫、心理疏通。對于非災區群眾,科普內容的重點是災前預防、災難應對、逃生技能等,科普形式應適合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
3.根據突發性自然災害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科普工作。群眾在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科普需求,科普組織應該根據實際需求實施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提高科普教育的成效。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前,災害預警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讓群眾做好心理和防災物資準備;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防災救災部門和組織及時啟動各種預警機制,在災害發生之前盡可能做好準備。在自然災害發生的過程中,群眾最關心的是災害發生的原因、有困難怎么解決等??破战M織應該和政府、新聞媒體、民間救助機構加強溝通、通力合作,對災區內外群眾進行正確引導,避免因為信息不對稱出現恐慌。在災害發生以后,群眾一般會對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心有余悸,總擔心將來還會發生類似的災害;有的群眾很難走出失去親人朋友的痛苦;還有的群眾憂慮未來的生活。這些都需要政府和科普工作者總結災害發生的原因,從專業的角度告訴老百姓自然災害雖然破壞力強,有時候可能不可避免,但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ǘ┩话l性自然災害科普工作的重點是演練
面對突發性事件,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呆若木雞”,就是“抱頭鼠竄”,冷靜合理地對待突發性事件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只能依靠不斷重復的訓練。所以,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不能僅限于書本,局限于理論知識。災害發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沒有多余的時間來思考,來不及查閱相關知識,所有逃生、自救的動作都是下意識的。所以,要反復演練,把科普知識轉化成下意識的舉動,這才是科普的主要目標。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但日本民眾在地震發生時非常冷靜,絲毫沒有中國人表現出的慌亂,其中自然災害科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突發性自然災害中主要靠自救,日本災害教育比較完善,小學生入學就開始學習如何在地震中求生,人們的抗震意識和自救能力都比較強。日本8.8級地震預計死亡人數1000人,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積地區發生里氏8.0級地震,只有1443人死亡[12]。
我國一些地方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就是向群眾派發科普讀物,播放科普節目,或者通過網絡推送災害科普視頻。科普知識記住了不表示會用,腦子里即使有300種逃生攻略,一旦地震發生,照樣慌作一團,盲目亂動??破展ぷ魇菨撘颇?、細水長流的工作。災害演練非常重要,全國各地保存的自然災害遺址可以考慮規劃建設成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演練場所,提供災害演練。此外,突發性自然災害虛擬仿真實驗室也是民眾特別是在校學生進行災害逃生應急訓練的地方。
?。ㄈ┘訌娒襟w與科普深度合作
災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于它帶來的直接生命和財產損失,更嚴重的是其帶來的社會恐慌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不穩定。近年來,我國媒體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報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大多集中于災害基本情況、抗災救災取得的成果以及災民生活狀態等,關于自然災害專業知識、受災群眾開展自救和救援他人、承受災害心理知識等方面的科普內容比較欠缺。為了加強媒體的科普宣傳功能,科普組織可以和媒體聯合組建一個自然災害科普報道組,統一策劃科普欄目,統一協調配置人力、財力和社會資源,一旦突發自然災害,報道組可以圍繞某些大家共同關注的主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有深度的報道。此外,科普機構還可以聯合媒體建立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信息平臺。
當代科普模式趨向于專業化、網絡化和系統化,很多國家和地區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完善的社會共享體系建立了眾多以災害信息技術服務、災害應急事務處理為目標的災害信息系統[9]。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信息平臺可以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可以和科協官網、科普公眾號、新聞網、科普客戶端等媒介同步上線,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防災減災科普內容,從而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ㄋ模┙ㄔO高素質的突發性自然災害科普隊伍
首先,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激勵措施吸引高校、研究機構和學會中那些對自然災害有一定研究并熱心從事科普教育工作的專家加入科普隊伍。自然災害科普機構可以聘請這些專家為顧問、科普作者或科普評論員等。其次,自然災害科普機構可以建立自然災害科普人才資源庫和共享平臺,為科普專家搭建人才流動和開展工作的平臺。再次,繼續加強科普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是短期內提高科普隊伍水平的一個有效途徑。最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群眾的力量也可以彌補現有科普隊伍數量和水平的問題。實際上,災害科普教育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防災減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群眾是推進自然災害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可以傳播防災知識、自發組織防災逃生訓練、注意檢查災害事故隱患和防災器材等,確保把每一項防災減災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萍,王錫偉.自然災害概念的新界定[J].中國減災,2012(12):44-45.
[2]陳颙.自然災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聯合國報告:過去20年全球135萬人死于自然災害[EB/OL].(2016-10-13).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10-13/8030229.shtml.
[4]自然災害經濟受損最嚴重:美國、中國、日本[EB/OL].(2018-10-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61105893941464&wfr=spider&for=pc.
[5]張英.災害教育課程開發流程探析[J].科普研究,2018(2):27-33.
[6]劉新芳.深入貫徹《科普法》加強災害科普教育——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啟示[J].科普研究,2008,3(5):38-41.
[7]高雅麗.公眾科學素質——老話題,新課題[N].中國科學報,2018-09-18.
[8]英倫.中日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科普傳播模式比較研究[J].新聞傳播,2014(2):319-320.
[9]鐘娟.信息傳播在突發性自然災害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
[10]楊磊,劉巍.我國村鎮突發自然災害事件應急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6):149-151.
[11]張云霞.我國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回顧與思考[J].中國減災,2017(11):8-9.
[12]為什么日本地震比我們多,傷亡卻比我們小[EB/OL].(2017-08-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5220532235243&wfr=spider&for=pc.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