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高校思政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不論是從教學改革還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角度都有必要對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從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反思、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引入慕課的現實依據、引入慕課后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分析、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引入慕課后是否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反思等四個方面對目前慕課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運用現狀進行分析與總結。
[關 鍵 詞] 思政課;教學改革;慕課;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30-02
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隨著時代發展,不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由于受教育者學習理念的不同,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不相適應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規律必須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發展變革或人們對客觀事物及規律的深入認識而及時更新,因此慕課教學模式的出現對傳統思政課教學無疑是一種挑戰。如何利用慕課對傳統“滿堂灌”的思政理論課教學進行改革,實現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育目標成為研究的主要動向。
一、對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反思
雖然上海等地在思政課教學方面通過多方改革,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使用雙語教學,贏得了學生的滿堂喝彩。但實際上,除了個別高校外,我國大多數高校思政課教學依舊處于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為數字化環境下的受教育者對思政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思政課教學因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目前為止大多數高校仍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現在的受教育者大多是“95后”,就在2018年9月,各大高校更是迎來了第一批“00后”大學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他們不斷接收著外界的各種信息,他們對豐富多彩的圖文結合的信息有著天然的親和力,這也使他們厭倦枯燥的理論講解。思政課具有理論性和說教性強的特點,這就很難吸引到數字化時代的受教育者,因此思政課教學有必要朝著生動、直觀的方向進行轉變。
(二)傳統思政課教學過于形式化
傳統思政課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單一,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過于枯燥,同時,教學過程大多是“滿堂灌”的形式,大多數課堂互動率為零,正是因此使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這也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課教學要想達到應有的效果,就應當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著手。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雙語教學就是典型的從教學方式和內容出發進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教學成效,值得吸收與借鑒。
(三)思政課本身的邊緣化
思政課作為意識形態類學科是每個高校學生的必修課,但因其教學內容與很多學生的專業并無太大關聯,思政課對其就業的指導意義也并不大,使思政課教學開始呈現出邊緣化特點。李曉娟(2016)指出“思政理論課教學之困就體現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理論課教學之其地位的重要性和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課及思政課老師的邊緣性之間的矛盾以及思政理論課學科理論性、歷史性、抽象性太強,使學生情感共鳴較為薄弱與其教育目的性太強之間的矛盾?!币虼?,就必須考慮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慕課出現后,正好給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帶來新的契機,也讓更多的學者開始探究如何將高校思政課教學同慕課教學模式進行完美契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引入慕課的現實依據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慕課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社交性優勢
思政課對大學生對國家的基本認識以及愛國意識等價值觀的養成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僅僅依靠理論灌輸不一定可以達到教學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朱磊(2015)在分析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指出,“首先,高校思政課堂作為師生間思想和情感溝通交流的特殊場所,要求有師生雙方共同的話語實踐存在,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自說自話使課堂交流不能實現;其次,今天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高校思政課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素養。”慕課以其強大的數據庫使知識分享成為現實,其背后強大的社交功能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為便捷。
(二)慕課教學模式的引入可以實現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
慕課的核心在于“學”,在于通過線上及線下雙重互動的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引入慕課后,具有線上互動功能的思政課教學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和互動以及對學習的獨立認知、感受和領悟。同時,師生關系也得以重塑,從之前的傳授者變成現在的協助者,這種師生關系的轉變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加以技術支持,配合線上“闖關式”學習,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三)“慕課”更有利于實現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
慕課所具有的大數據特征使慕課教學具有相較傳統教學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傳播途徑。慕課引入后思政課受眾面較廣,授課內容也調整至相對新穎、綜合。此外,“慕課”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整合教師、教材、教學等優秀資源,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提高育人效果。這些種種優勢都讓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得以很大程度提升。因此,不論是教學內容的優化還是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提高或者是思政課人才培養目的的實現,“慕課”的引入使思政理論課教學實現了更多的可能。 三、引入慕課后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分析
(一)對思政課教學目標的把握,更加注重思政課本身所傳達理念的傳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受教育者的實際教育成果
王相東(2016)認為要順應潮流,應時而變,積極應對。源于西方的“慕課”本身帶著西方的價值觀,在意識形態激烈斗爭的現在,要善于利用“慕課”的大規模性、開放性傳播我們的主流核心價值觀。借鑒慕課的巨大優勢,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李梁(2016)認為在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總體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圍繞教學重點、難點、疑點,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通過問題層次細化及問題邏輯關聯,以“微課程”為教學單元,建立“微課程”教學的問題體系。鄭娟(2015)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個性需求,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慕課”的設計要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引入“慕課”后要更加重視思政課本身所傳達理念的傳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受教育者的實際教育成果。
(二)對思政課教學理念的轉變,更注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引入慕課后,在具體的教學中,更加趨向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即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相互配合,開發高質量在線課程,實現優質課程共建共享,建立網上學習基礎知識與課堂專題深度教學,課后實踐教學與線上互動溝通,線上考核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在這種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教學和課堂專題深度教育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實踐教學高校思政課可以讓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觀察社會現象、思考社會問題。在實踐教學階段,還應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育創新創業意識。從而實現第一課堂同第二課堂有效銜接,使教學效果潛移默化。
(三)在對思政課教學過程的把握上,注重教學方式的有效、教學內容的多樣、師資力量的增強、考核模式的公平等維度
引入慕課后,思政課教學開始優化教學過程,打破傳統教學結構,豐富教育的內容。在優化教學過程方面,充分利用慕課具備的三個技術革新:微課程、小測驗和實時解答,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教學過程。在打破傳統教學結構方面,實現通識教育和個性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時形成新型師生關系生態,以混合式課堂為主,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具備文史哲政法全方位的知識儲備,擴大教師知識結構,適應知識爆炸時代。在優化內容方面,更加注重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吸引性。教師需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工夫,使學生產生認同感。同時創新教學內容,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
四、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引入“慕課”后是否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反思
“慕課”的出現無疑為高校教育帶來了生機,但是思政理論課因其具備意識形態教育的性質,與其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引入“慕課”教學模式后必然有其不相適應性。
(一)因思政課的特殊性,慕課有可能與其教育目標相悖
“高校思政課是社會主義大學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大學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本質是意識形態課,是黨和人民的意志在人才培養上的具體體現?!敝烨铮?016)認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對慕課的調整度有限、學生認知習慣對“慕課”的適應性不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求對慕課的認同度不高,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政課在本、專科階段引入慕課難以實現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思政理論課旨在實現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行為習慣的引導、理想信念的確定特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僅靠慕課所帶來的人機教學肯定達不到教師與學生情感交互的目的,而且由于慕課教學的時空隨意性,這使教學效果難以監控,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控程度降低。
(二)慕課帶來的西方價值觀對我國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產生侵蝕
實際上思政課作為我國高校的通識課,帶著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而慕課主要由西方引入,難免會被資本主義價值觀所影響,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因此,僅僅靠“慕課”的單純引進而不加思考思政理論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學目的從教學效果上來講,依舊難以實現思政理論課所具有的對大學生價值塑造、完善人格養成的目的,如何實現“慕課”與思政理論課的相融依舊值得探討與推進。
參考文獻:
[1]李曉娟,吳亞書.“慕課”教學模式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64.
[2]朱磊.逆序創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2(3):78-82.
[3]郭蕓,白琳.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慕課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4(11):61-64,69.
[4]程濤.高校思政課在“慕課”時代的新模式教學[J].遼寧科技學報,2016(18).
[5]鄭娟.“慕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2):140-141.
[6]高地.慕課在西方高校德育課程中的應用及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2):10-11.
[7]朱秋.高校思政課引入慕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6(20):101-103.
[8]王曉丹.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衡水學院學報,2017,19(1).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