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低年段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言是思維的表述方式之一,在低年段學生的數學教學中豐富數學語言,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對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模式的形成、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極高的價值。因此,低年段學生一定要重視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視覺,聽覺,思考等方面將學生的潛質充分地挖掘出來,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關鍵詞:低年段 數學語言 表達能力
一、在聽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模仿數學語言
模仿力和觀察力在兒童這一年齡段屬于較強的時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一些行為,在潛移默化之下,就進入了孩子們的心底,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表現出來。我記得我曾經也遇到過幾位學生,他們對于數學符號x、π的讀音出奇的一致,但是卻不標準,多方探查之下,我得出了答案:他們擁有一位相同的數學教師,而這位數學教師對于數學符號x、π的讀音也并不標準。由此可以得出,教師的數學語言基礎是否良好,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語言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先標準化自己的數學語言,不能用錯誤的數學語言去教導學生學習數學,因為孩子們會不斷模仿,不斷地加深錯誤數學語言的印象,這會導致錯誤的語言記憶難以清除。
舉個例子,教師在教學“兩位數的加減法”這一課時,比如說是15+20這個式子,那么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自行計算,隨后讓學生們進行交流,最后讓語言表達能力還不錯的學生來進行歸納,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先算10+20=30,再算30+5=35,所以15+20=35。對于這道題,還有其他的幾種計算方法:比如說先算個位數,也就是5+0=5,再算十位1+2=3,寫在一起就是35。再或者把15和20這兩個數字拆開,尋找相同的倍數,然后用乘法口訣就可以計算出正確答案,本題中15可以理解成5的3倍,20可以理解成5的4倍,3+4=7,再利用乘法口訣5×7=35。教師可以在課前就先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或者怎么找到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兩位數的加減法主要是模仿說規范的計算過程,再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十單元《20以內進位加法》例1(9+4=□)的學習中,“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主要是“湊十法”的運用,如果學生掌握不好,會直接影響其后面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小結時就可以將計算過程立體化,引導學生養成“看到9就想1,把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加3等于13”這樣的思維。然后再讓學生多練習說出類似的計算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同時也加強了對“湊十法”算理過程的理解。[1]
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后派代表講述自己認為的、最簡單的算法,并說出計算原理。這種誘導學生自己說出算理的方式,雖然開始的時候很慢,耗時長,但是只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就都可以準確而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數學思想,如何計算,如何運用公式等等。所以,在培養學生學會“說”這一技能之前,首先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因為只要有先通過聽,才能學會如何去說。
二、在文本閱讀中感悟數學語言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與生活截然不同的事與物,有助于拓寬視野,開拓眼界。數學課本就是數學學習上很重要的一本書,它需要我們去閱讀。數學課本上帶有很多圖畫,這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在課堂上指引學生一步一步地解讀數學課本,不僅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對課本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數學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通過閱讀來感悟它,了解它,既是練習,也是拓展。
例如:在教學54+36=?時,可以誘導學生先用計數器撥一撥,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圖片,請學生仔細閱讀,通過閱讀,理解正確的計算方法,并且根據撥珠計數器上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把個位上的珠子全部拿掉?然后再深入到用豎式進行計算。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來計算的方法,有必要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然后對例題進行研究。最后讓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列豎式進行加減的過程。再或者教師可以采取聯想法,讓學生在閱讀時,增加上一點自己的聯想,比如背誦圓周率后幾位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聯想法:3.1415926535897846,這串數字如果只靠看和讀,要記住有很大難度,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利用諧音連串出一個故事,那么記住這串數字就要容易的多了。在增強學生數學語言基礎的同時,也加深了記憶。
三、在數學情境中應用數學語言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使數學語言得到長足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創設一個帶有數學語言色彩的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沒有顧慮,暢所欲言。世界上的數學家們都崇尚絕對的精神自由,因此,在學生小的時候,教師就應當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這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例如,在教學10的分成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喜好,設計一個“魔盒”,里面裝有白色的球和黑色的球共10個,先組織5人一組進行討論,“魔盒”里面可能有幾個白球,幾個黑球,這既是個游戲同時也是一道發散性很強的練習題,隨著摸球次數的遞增,在加一或者減一的情況下,讓學生列出所有的結果,鍛煉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實踐中逐級強化數學語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學做合一”就是“數學源于實踐”的教育思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實踐與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這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大有裨益。 例如:在進行口算與速算這一項目訓練時,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加減法開始,隨后不斷加大難度,就類似闖關一般,讓學生一級一級往上走,既扎實又穩妥。在增強了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五、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
低年段學生的語言表達剛剛起步,對世界充滿好奇。這個時期是語言訓練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不僅僅是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家庭中也是一樣的。教師可以將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與家庭的一些日常生活相掛鉤,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對數學語言表達加以鞏固。比如說孩子跟隨父母買菜的時候,逛超市的時候,都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幫助父母計算一些商品的價格或者總額。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體現,思維不能通過語言來呈現的話,也是無用的。要加強低年段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只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深化,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鼓勵學生質疑問題,發現問題,并善于用數學去解決相關的問題。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得到加強。
參考文獻
[1]蘇丹英.讓學生“開口”學數學——淺談如何培養低段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J].新課程(上),2018(11):2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