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心理學對微信使用的社會化的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微信的廣泛使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分析微信使用中的社會化,形成對微信社交媒介的更準確的認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微信  社會化  機制  措施
  【基金項目】自媒體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徑探析,主持人:胡雯,參與人:樊夢云等,項目編號:2018KY223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243-02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業的革新,使社交網絡的方式和種類多樣化。新媒體潮流風靡世界,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中,對人們的社會化進程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于新媒體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微信,國內學者的研究豐富,但主要集中于新聞傳媒領域,心理學的研究稀少,而且大多還集中于微信對社會交往的影響、對人際關系的增益這些方面。其實,微信對于人的社會化進程也影響重大?;谏鐣睦韺W中的社會化理論,本文主要從社會化的心理機制、影響源、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微信與社會化
  1.社會化
  社會化的含義是,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建立社會經驗,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化是有意識的或不自覺的。社會化的本質是社會經驗的傳遞。[1]微信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不僅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而且朋友圈的功能,讓更多的信息資源得以分享,這實質上就是在傳遞社會經驗,促進人們的社會化。
  社會化強調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和個體對社會的適應,個性化是指形成個人心理—行為傾向獨特性的過程。個性化與社會化是同時存在的。在大學微信健康空間中,個性化與社會化具體體現在:(1)公眾號中的公共板塊和個人板塊。(2)微信群中的微社會和個人,社會化和個性化并存促進。
  2.社會化的心理機制
 ?。?)社會比較機制
  社會比較機制是指,將自身狀態與他人狀態進行對比以獲得明確自我評價的過程。[1]在校園“微社會”中,不乏學生通過微信“炫富”“曬美”。而微社會中,沒有客觀具體的比較標準,不恰當的比較會引起攻擊行為的上升。
  (2)社會學習機制
  學習是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獲得的。[1]直接經驗是實踐出真知。間接經驗的獲得,最典型的就是觀察學習。在微信中,有個特別的板塊叫作公眾號,大學生可以通過關注公眾號來擴大閱讀范圍。
 ?。?)社會角色引導
  角色是一定社會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1]例如,老師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和教育有關的內容就充分體現角色性。
 ?。?)亞社會認同
  亞社會是指相對于宏大社會的直接社會環境,有時也指相對于較大社會背景的較小社會背景。[1]微信是亞社會背景,它和大社會背景的沖突是虛擬對現實。為了克服虛擬性對心理調查的消極影響,在微信中,除了問卷調查外顯測量外,可添加內隱聯想測驗、房樹人測驗等內隱測試。雙重態度模型理論提出,人們對于相同的態度對象或許持有兩類不一樣的評價,一類為外顯態度,另一類為內隱態度。外顯態度即我們可以意識到同時能夠表達的態度;而內隱態度是我們通過內省無法識別或無法準確識別的過去經驗的痕跡,這種痕跡調節著個體對于社會事物的認知、情感、行為傾向。在1998年,格林沃爾德首次提出了內隱聯想測驗。IAT以反應時間為主要衡量標準,實施一種計算機化的辨別分類任務。因為人們對于相容任務的認知加工不需要調用大量的認知資源,所以,反應的時間短。然而,在不相容任務中,由于概念詞和屬性詞的聯結與人本身的真實態度相互沖突,所以,反應延續更長的時間。內隱聯想測驗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不相容組和相容組的平均反應時之差,來分析被試給予哪類事物相對積極的內隱態度[2][3]。
  3.社會化的影響源
  社會化的影響源有四個:家庭、學校、同輩、媒體。[1]同輩影響,在心理健康空間構建中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心理中心—學院心靈驛站—心理委員—護航員的四級體系。
  心理委員和心理護航員是四級體系的主力軍,在微信中,應該建立心理健康數據統計庫,心理委員和心理護航員每日及時更新本班同學的心理數據指標,由心理中心匯總,從知、情、意三個方面形成動態監測。同時,心理委員和護航員應該發揮同輩的積極影響,通過微信組織宣泄活動,幫助同學排解壓力,組織線上談心談話,宣傳陽光心理,加強同儕交流。
  4.社會化的結果
 ?。?)語言與認知能力
  社會化的核心是學習,學習的核心是掌握語言。認知能力主要指人類的學習和思維能力。[1]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量劇增,閱讀的過程是自學的過程,廣泛的閱讀促進我們學習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微信閱讀量增加的情況下,質很難保證。我們采取略讀的方法,無法深入思考問題,限制了認知能力的提升。[4]
 ?。?)道德觀念與行為約制
  道德社會化和法律社會化是個體作為社會成員行為制約機制建立的原因。[1]而自媒體是大眾平臺,流動性、廣泛性的特點突出,所以對于自媒體平臺的監管難度有所提升。
  5.社會化的階段
  社會化主要經歷兒童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成年社會化,再社會化四個階段,微信社會化作用明顯的主要是青少年和成年兩個階段。青少年階段,群體的總體心理特征是獨立意識強,渴望打破傳統束縛,青少年使用微信,能促進其社會化程度提高。但是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自控力相對較薄弱,因此要防微杜漸,充分發揮微信的積極作用。
  二、小結
  首先,校園微信要引領積極的價值觀念,大學的心理公眾微信號應開辟個性模板或解壓板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避免學生通過不當途徑展現個性。其次,可以效仿微博,開展話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激發思維潛力,為心理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對于過激言論,建立預警機制。同時,開展微站式的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運用虛擬式人物,配合語音和微表情,減少網絡虛擬性影響又保護個人隱私。學校應加大心理咨詢的軟件和微信功能建設,完善心理咨詢情景,入駐特邀咨詢師。引入內隱聯想測驗等內隱測試,彌補問卷等外顯測量的不足。最后發揮同輩的積極影響,建設微信中的四級心理體系,納入心理委員和護航員,加強心理幫扶。微信促進了人們的社會化進程,本文充分分析了微信使用中的社會化問題,并結合大學生微信心理健康空間的構建展開討論,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75.
  [2]郭秀艷, 治良.實驗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65.
  [3]Wilson T. D., Lindsey S., 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1):101-126.
  [4]周貽霏.微信對華東師范大學學生社會交往的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樊夢云(1992.5.22-),女,山西運城人,研究生學歷,助教,西安航空學院能源與建筑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1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