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創項目和比賽為驅動,促進研究性創新人才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大創項目和比賽是提高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有效途徑,通過“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多級雙創項目,強化學生專業意識,激發學生雙創興趣與專業熱情。以“互聯網+”為引領的大創比賽,可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筆者所在學院以雙創活動為驅動,有力促進了研究性創新人才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 驅動 研究性創新人才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校企聯合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編號:GJC121504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33-01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踐行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目標。研究性創新人才培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注重學思結合”的教育思想[1]。大創項目和比賽是提高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成為高校研究性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驅動力。以“互聯網+”大創比賽為引領的系列大創比賽為大學生展示研究性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通過大創項目與比賽,提高了大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與轉化,有力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一、研究性創新人才的內涵
研究性體現了自主、批判、創造等思維,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被廣泛用于高校的教學當中[2]。研究性創新人才是集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于一體的新型人才。創新能力是將現有理論知識通過加工、創造,形成新理論、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發明的一種被社會高度認可的能力[3]。創業能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包含多個維度。其在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擁有發現或創造一個新的領域,致力于理解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能運用各種方法去利用和開發它們,然后產生各種新的結果。
二、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驅動,提升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
通過“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的多級大創項目實施,建立完善的大學生雙創計劃體系。通過學校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學院創新創業導師、專業課教師等的宣講和解讀,讓學生在大一就樹立早進實驗室,早參加科研訓練的目標。大二上學期學生即可加入到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當中,經過半年的了解和熟悉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進行項目申請書撰寫。經多次討論修改后定稿,學生負責人即可結合預實驗結果制作申請答辯用幻燈片。項目獲批后進行任務分解,詳細制定團隊成員承擔的任務和時間節點,并制定考核指標。及時開展項目結題,找出項目不足之處,為下一個項目提供思路。
在大創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的研究性,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指導教師起的作用只是指導與督促。學生在科研觀察、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力的激發了學生雙創興趣與專業熱情,提升了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
三、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為驅動,提升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
以“互聯網+”和“挑戰杯”為引領的大創比賽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學生跳出理論知識限制,激發創新靈感的有效途徑,可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科研實踐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應加大對大創比賽的重視程度,成立以主管副校長為組長的大創比賽委員會,成員包括大學生雙創指導中心、教務處、就業處、研究生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各二級學院的院長。在此基礎上,成立由專業教師、創業導師以及往年指導大賽獲獎的指導教師組成的專門化的大賽指導小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協同工作,共同推進和組織好學生積極參與各級比賽。通過網絡、宣講等形式加大比賽的宣傳力度,以結題大創項目為突破口,主動聯系,并提供必要指導和支持。學校相關制度應明確參加大創比賽的重要性,將其納入到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給予大創比賽指導教師教學工作量,獲獎后也應給予相應獎勵,確保相關制度落到實處。通過頂層設計、全員參與,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四、研究性創新人才培養實效
近三年來,筆者所在學院分別獲批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創項目15項、24項、40項。學生共發表論文近40篇,申請專利3項。獲全國“互聯網+”大創比賽三等獎2項,獲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創比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獲“挑戰杯”大學生比賽銅獎3項;獲全國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0余項,并獲得第二屆全國比賽最佳組織獎。
總之,在高校注重內涵式發展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學生雙創項目和比賽,是不斷強化和推進大創工作,提高學生研究性創新能力培養的最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賴紹聰,華洪,王震亮,等.研究性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7(8):12-14.
[2]別敦榮.研究性教學及其實施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 2012(8):10-12.
[3]古梅.基于校企協同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2):75-76.
作者簡介:
張爽(1981年2月-),女,黑龍江克山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微生物藥學相關科研和教學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