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游吟詩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歌劇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家,將19世紀意大利浪漫樂派歌劇藝術推向了頂峰。歌劇《游吟詩人》是威爾第三大浪漫主義歌劇之一,其中女主角阿蘇切納的詠嘆調《火焰在燃燒》是女中音的經典曲目,被認為是威爾第歌劇中劇情最曲折復雜,情感沖突和矛盾最為強烈的一部。
關鍵詞:威爾第;《火焰在燃燒》;阿蘇切納;演唱
一、威爾第的生平簡介、創作歷程及概要
?。ㄒ唬┩柕诘纳胶喗?
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乃至歐洲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使意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并在世界各國上演,被譽為“意大利歌劇之王”。他從小對音樂就有著過人的天賦,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但未被錄取。不服輸的他開始學習作曲,并拜斯卡拉歌劇院的指揮拉維尼亞為師。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憑借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對音樂創作無限的執著與熱愛,掌握了作曲技巧和配器技能,從此走上了歌劇創作之路。
(二)威爾第的創作歷程
1.早期創作階段
19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初期階段,因于當時意大利所處的環境相聯系,創作的題材大多是以歷史題材為背景的愛國主義歌劇,1839年他的第一部歌劇《彼尼法西亞奧伯爵奧貝托》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成功。歌劇取得了圓滿成功,使他獲得了創作三部新歌劇的合約。他的歌劇里都充滿著濃厚的民族情感,表達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憎恨和擺脫侵略者的強烈愿望,被人們成為“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
2.中期創作階段
19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威爾第創作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題材從愛國主義情感轉向了以人物沖突為主題的題材,主要作品有:《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等,這也是為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三大杰作,也是至今世界經典的,長演不衰的歌劇作品。這一時期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生涯最輝煌的時期。
3.晚期創作階段
威爾第創作晚期是在19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作品與早期作品相比,打破了常規,創作的風格趨于追求現實主義,重點表現在音樂色彩與戲劇性語言以及人物情感的完美結合。《奧賽羅》被公認為意大利歌劇中最具魄力與音樂性的作品。而《法爾斯塔夫》這部作品,則明快幽默,與以前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它出眾的喜劇氣氛使這部歌劇達到了意大利喜歌劇的頂峰,同時也為他的晚年作品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ㄈ└鑴 队我髟娙恕返母乓?
《游吟詩人》是一部充滿愛恨情仇復雜情感的歌劇,也是一部不朽的悲劇巨作。這部歌劇共分為四幕,并為每幕加了標題:第一幕“決斗”、第二幕“吉普賽人”、第三幕“吉普賽人之子”、第四幕“處刑”。
第一幕“決斗”。每到夜半時,盧納伯爵都會被一個游吟詩人的歌聲所吸引。士兵感到困倦時,費蘭多侍仆便向他們講述伯爵小時候的經歷。故事說的是原來老伯爵有兩個孩子,他特別龐愛小兒子加爾齊亞。一個清晨,一位吉普賽婦女謊稱來給加爾齊亞占卜。不久后,小兒子日漸消瘦,伯爵以為是吉普賽婦女對他施了巫術,就把她活活燒死了,就在當天晚上小兒子也失蹤了,大家認為是吉普賽婦女的女兒所為。此后老伯爵在悲傷中度過晚年,臨終前囑咐一定要找到加爾齊亞,可終未找到。萊奧諾拉心中傾慕著這位聲音美妙無比的游吟詩人曼里科,但是盧納伯爵為萊奧諾拉所傾倒,當他發現萊奧諾拉和曼里科約會時。為了不讓自己喜歡的人,被曼里科搶走,他決定找曼里科決斗。
第二幕“吉普賽人”。開場的《鐵砧大合唱》鏗鏘響亮,烘托了舞臺氣氛,曼里科在決斗中負傷,在小屋里阿蘇切娜把她的母親燒死的經過告訴了曼里科,并告訴自己并不是他的生母。曼里科想起決斗時,因為自己的一時感觸,才沒把伯爵刺死。自從那次以后,萊奧諾拉認為她的愛人已死,心灰意冷,決意出家當修女,曼里科極力阻止,帶著朋友,救出了萊奧諾拉。
第三幕“吉普賽人之子”,《吹響戰爭的號角》盧納伯爵為了鼓舞士兵唱起了合唱,這時費南多發現了阿蘇切娜,經伯爵審問,并認為是她殺死的加爾齊亞,便把她關押起來。正當曼里科和萊奧諾舉行婚禮的時候,傳出了盧納伯爵要燒死阿蘇切娜的消息,曼里科知道母親處境危險,決定帶著部下營救。
第四幕“處刑”,曼里科營救母親的以失敗告終,盧納伯爵也把他同阿蘇切娜一同關入獄中。萊奧諾拉為了救出曼里科,答應了伯爵的求愛,當曼里科被釋放,她卻吞下了毒藥,用生命為代價救人。此時伯爵憤怒的認為萊奧諾拉欺騙了他的感情,將立刻處死曼里科??匆娝佬桃褕绦袝r,阿蘇切娜瘋狂的對伯爵大喊:“他是你的親弟弟,媽媽,我為你報仇了!”
二、《火焰在燃燒》的人物性格與演唱處理
(一)《火焰在燃燒》的人物的戲劇性分析
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成功的塑造了阿蘇切娜這一角色,運用女中音寬厚濃郁的音色,把她的愛恨情仇表現的淋漓盡致。既想為母親報仇,又想給曼里科母愛的關懷,這種內心的矛盾沖突形象的刻畫出來,一直貫穿歌劇的始終。
《火焰在燃燒》是歌劇《游吟詩人》第二幕第一場中阿蘇切娜的第一首,是阿蘇切娜主要唱段,也是她著名的詠嘆調。這段詠嘆調是在一個吉普賽小屋中,圍繞火焰的鐵匠們在豪爽開朗的唱著歌,在曼里科的詢問下,阿蘇切娜向曼里科哭訴的回憶母親被盧納伯爵活活燒死的情景,透過她的眼神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燃燒的火焰,愛看熱鬧的人群,劊子手兇惡的面貌,火苗快把母親燒焦了,眼神與語氣中充滿了仇恨…她渾身顫抖的回憶完這段往事,癱坐在一旁,眼中流露出了仇恨與絕望。就在這時,管弦樂與她的歌聲融為一體,她低聲的對曼里科說:“你要替我報仇??!”
阿蘇切娜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也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她也是引領歌劇情節的關鍵人物,正是由于她的出現,才造就整部歌劇充滿戲劇性的效果,就像《火焰在燃燒》的場景中,她每次想到母親和那熊熊的火焰,內心憤怒和悲傷,就像歌詞中表現的阿蘇切娜內心的無助與恐懼,以及回憶母親吞沒的慘狀,形成的戲劇性沖突,才使劇情得到發展。
?。ǘ痘鹧嬖谌紵返难莩治?
在不同的歌劇,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音色能夠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火焰在燃燒》里的阿蘇切娜是以女中音為聲線為定位,成功的塑造了阿蘇切娜的形象。
《火焰在燃燒》為3/8拍,e小調,速度稍快,采用的是小快板的速度的,運用的是很規整的柱式和弦結構。隨著兩小節三拍子柱式和弦的伴奏,歌者進入演唱時,以較強的力度進入,每一小節拍子上出現重音記號和顫音記號,運用氣息的控制和節奏的準確性,把阿蘇切娜內心的仇恨和近乎崩潰地狀態表現出來。這第一句是全曲的靈魂,故事的發展都是以它為依據的。這句演唱時運用力度的變化,通過f—pp強弱音的明顯對比,把等候執行火刑愛看熱鬧的人氣氛烘托出來。附點四分音符,要求演唱者要做到吐字的連貫、清晰、穩定的特點,把刑場上陰森恐怖的氣氛表現出來。通過二音連線的連接,八分音符的連音,演唱者要通過氣息的支持,讓頭腔、胸腔、體腔呈管狀,用結實有力的聲音把復仇火焰開始燃燒的激動不安、內心痛苦的心情演繹出來,同時也預示著一切罪行也即將開始。
全曲的終止,是一個高潮,是阿蘇切娜把內心壓抑的復仇火焰爆發出來,所以在b1上以顫音延長了十三拍,然后推出了最高音g2,把全曲推向了一個頂峰,而且力度逐漸增強,要富有震撼力的唱出s’al這個音,在悲痛的情緒上得以釋放,爆發出主人公歇斯底里的吶喊。這個演唱者一定要做到全身放松,通過腰腹部的張力來控制聲音的渾厚飽滿,要向前推動激動地把阿蘇切娜親眼看著母親被燒死滿腔憤怒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把全曲的戲劇性呈現出來。
三、結語
通過本次寫作對《火焰在燃燒》的情感及演唱風格分析,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這部歌劇以及《火焰在燃燒》這首歌曲,也提高了我對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聲樂的演唱技巧,把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聲音和情感表現出來,對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聲唱法的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為今后繼續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榮貴.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的研究[M].全音樂譜出版社,19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