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地下室抗浮設計中錨桿布置方案的比較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地下室抗浮設計中,抗浮錨桿的布置形式對錨桿拉力和底板彎矩的影響很大。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分析比對了幾種常見的抗浮錨桿布置方案,并提出了一些設計建議,供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關鍵詞:抗浮錨桿;錨桿布置方案;非線性迭代分析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地下空間的利用越來越普遍。當建筑物結構自重輕,地下水位較高時,就需要考慮地下室的抗浮設計問題[1]。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壓重法、抗浮錨桿(抗拔樁)等抗力設計方法,也有調整設計標高和阻隔排降地下水等減弱水浮力設計方法[2]??垢″^桿以其經濟技術收益高,施工簡便等優勢,廣泛地應用于工程建設中。在抗浮錨桿的設計中,工程技術人員往往忽視錨桿布置方案對結構的影響。本文以某工程為例,對抗浮錨桿布置方案進行了比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設計建議。
  1 工程概況
  某小區配套輔助用房,地上兩層,地下兩層。首層為餐廳,二層為宿舍,地下兩層為辦公及倉儲用房。整體結構由相對規則的6×3跨的柱網組成,柱跨均為7.5m×7.5m,首層層高4.0m,二層層高3.2m,地下一層層高4.7m,地下二層層高為4.4m。基礎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礎加下柱墩,筏板厚度為500mm,下柱墩厚度為400mm。筏板板底相對標高為-9.7m,抗浮設計水位相對標高為-1.0m。
  地質資料:素填土,層厚0.3~3.5m;粉質粘土,層厚3.1~7.7m;中砂,層厚4.8~8.1m,∫ak=240kpa;卵石,層厚1.1~2.5m,∫ak=350kpa。
  2 整體抗浮穩定設計
  本工程采用盈建科1.8.3軟件進行建模計算,經計算得,結構自重以及壓重之和為Gk=82710kN,浮力作用值Nwk=93580kN,Gk<Nwk,需進行地下室抗浮設計。現采用抗浮錨桿進行抗浮設計。假定抗浮錨桿直徑為150mm,抗拔承載力特征值取100kN??垢》€定安全系數取Kw=1.05[3],并滿足下式:
 ?。℅k+nF)/KW≥Nwk
  其中,n為抗浮錨桿的根數,F為抗浮錨桿的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經計算得,n=155.49?,F取一個柱跨7.5m×7.5m進行設計,計算得,每跨需要錨桿根數為8.6383根,取整為9根。
  3抗浮錨桿布置方案的比較研究
  抗浮錨桿的數量一般由整體抗浮穩定性驗算得出,本節對一個柱跨進行分析,根據上文中計算得出一個柱跨內需要9根抗浮錨桿,現給出如下六種布置方案:
  采用盈建科軟件進行抗浮計算,本文采用了彈性地基梁板模型,該模型采用的是文克爾假定,考慮了整體彎曲變形的影響,并考慮了上部結構的剛度;采用非線性單元來模擬抗浮錨桿,將抗浮錨桿定義為只受拉的彈簧模型。通過非線性迭代計算,得出錨桿拉力及底板彎矩見圖2和圖3。
  根據圖2可以看出,方案1是最不利的。其余五個方案中,抗浮錨桿拉力的平均值相差不大。其中,方案2和方案5的抗浮錨桿平均值最小,這說明錨桿的受力更加均勻,每根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于同一種布置方案而言,布置在不同的位置,抗浮錨桿的受力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間跨的地方,錨桿的平均拉力普遍比邊角跨要大。這是因為在邊角跨有剪力墻作為壓重,抵消了一部分的水浮力,使得錨桿分擔的水浮力變小。
  從圖3可以看出,對于中間跨而言,方案2、4和5的底板跨中彎矩較小,底板的整體變形小,說明底板的整體穩定性更好,抗浮錨桿發揮的作用更大。對于邊跨而言,方案1的底板跨中彎矩最小,這是因為一方面錨桿集中布置在跨中,減小了底板跨中的變形,另一方面由于剪力墻作為固定支座,限制了底板的變形,使得底板的彎矩小于其他幾種布置方案。
  綜合圖2和圖3,可以得出方案2是最優的布置形式。在實際工程中,錨桿的抗拔承載力特征值一般都是由現場試驗得出,將試驗測得的實際剛度和抗拔承載力特征值帶入模型中,得出真實的抗浮錨桿拉力和底板內力及變形。當然,抗浮錨桿最終的布置方案不光要考慮結構安全可靠這一個方面,造價和施工的可操作性上也是考量方案優劣的重要因素,對于一個最優的抗浮錨桿布置方案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得出。
  結語
  在進行抗浮錨桿設計時,抗浮錨桿的布置形式對錨桿的拉力和底板的內力及變形影響較大。在設計時,需要對抗浮錨桿的布置進行多方案的比對,在綜合考慮結構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施工簡便等方面的前提下,求得最優的布置方案。
  參考文獻
  [1]盧挺,童慶海.獨基加設抗浮錨桿的防水板基礎設計分析[J].四川建筑,2014(4):117-120.[2]黨昱敬.地基基礎抗浮設計[J].建筑技術,2018(3):319-322.
  [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3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