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概念課如何深入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正確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和推理,更談不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概念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起重要作用。筆者結合一節公開課——《認識厘米》,在概念教學上從深入解讀教材、尊重學生需求、注重學生體驗等方面做了總結,以供大家一起交流。
  關鍵詞:概念教學 課例反思 解讀教材 尊重需求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過了解產生長度單位的歷史,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二、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使用直尺正確地量出物體的長度。理解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課前準備:課件、短劇排演。
  三、教學過程
  1.直接掲題,圍繞課題提問
 ?。?)導入:今天我們來認識——“厘米”。關于厘米你有什么問題?
 ?。?)板書學生提問:1米=()厘米?除了厘米還有什么“米”?
  厘米有多長?厘米是什么東西?
 ?。?)你現在能解決哪個問題?
  2.順應孩子問題,初步感知1厘米
 ?。?)尺子上找1厘米
  PPT演示尺子上的1厘米:0-1,1--2,2--3,3-4......能用一句話概括尺子上怎么樣是1厘米嗎?在尺子上除了看這些數字還可以從哪里觀察到1厘米?引出刻度和刻度線。
 ?。?)感受1厘米的守恒
  同桌的尺子之間比一比1厘米的長短;選取得出一樣長的和不一樣長結論的兩組同桌上臺展示;老師亮出米尺,我這根尺子的1厘米和你們的1厘米一樣長嗎?檢驗。不管長的短的粗的細的尺子上的1厘米,也不管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全世界的1厘米都是一樣長的,厘米是一個國際統一的長度單位。
  3.引導自主提問,感受長度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學到這兒,你有沒有新的什么問題產生?------全世界的1厘米為
  什么要一樣長呢?PPT展示:從遠古時代人類用“一庹”、“一拃”、“腳長”來測量,到戰國時期長度單位不統一帶來的不便,再到秦始皇為什么統一長度單位。通過一個由班級學生表演的2分鐘小短劇呈現?;仡^交流為什么現在的1厘米要一樣長?——為了方便交流。
  4.豐富活動,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盯牢尺子上的1厘米長度5秒鐘,用你的意念把這1厘米的長度深深的刻到腦子里。用手比出一個1厘米的長度,再用尺子檢測。
  用尺子到自己的身體上,身邊文具物品里找一找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品分享給同桌,展示給大家。然后畫一畫,不準用尺子,在本子上畫一條直直的1厘米的線,用尺子檢測一下,自己畫的準不準。展示幾個畫準的和不準的,請學生動手測量。請畫的準的小朋友分享方法。
  5.實踐操作,理解測量的方法和意義
  挑戰升級,不準用尺子,畫一條長5厘米的直直的線,量給同桌看。展示準確的5厘米,交流怎么看出來是5厘米。(方法1:看刻度,0-5就是5厘米;方法2:數幾個1厘米,5大格就是5個厘米)。
  展示PPT2,引發討論:這是5厘米嗎?為什么?引出0刻度對齊,以及終點減去起點刻度的方法。請一位同學在投影上利用尺子畫一條長度5厘米的直直的線。說說畫的好嗎?好在哪里?再次強調0刻度對齊,以及用尺子畫的線比較直。自己嘗試用尺子畫5厘米的線。鞏固技能。
  6.回望問題
  看著黑板上開始大家提出的問題,這節課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7.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應該如何更有效呢?結合“概念課”教學,深入再反思:
 ?。?)深入解讀教材,抓住本質
  特級教師沈重予曾說過:“教材上每個章節的每一道例題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例題中的每一個要求、問題,其背后都蘊涵著特定的意圖。因此,僅僅看了表面內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闊斧地變更教材,不是一個智者的教育行為?!焙芏鄷r候我們講究“創新”教學,似乎順著書本教學就是“平庸”的表現。很多時候老師上公開課更多的喜歡去拷貝特級老師的視屏,教學實錄等,卻往往忽略了教材。對我們一線教師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認真解讀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圍繞目標去進行教學設計。[1]
 ?。?)尊重學生需求,以問導學
  “概念課”的概念很多時候我為了想體現讓孩子自己感悟而得出的,總有一些遮遮掩掩。而現在的孩子接觸信息和接受教育的途徑非常多,所以他們對我們課堂上的“概念”總是“略有耳聞”,或者“道聽途說”。老師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他們知道就讓他們盡情說出他知道的,問出他還想知道的,或者是疑惑的。以此基于學生的需求展開教學,學生的學習會更加自然。當然引導孩子提問時,很多時候會局限在課題提問,學生會慣性的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樣式提問。所以除了根據課題提問,老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提問點。[2]
 ?。?)注重學生體驗,自然內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庇捎趯W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即使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作為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努力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和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正如上述案例中筆者設計的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的豐富活動。[3]
  參考文獻
  [1]任景業.走進孩子的課堂——研讀課標的建議[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2]任景業.關注思維的細節——讀懂孩子的建議[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3]任景業.分享孩子的智慧——改進教學的建議[M].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4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