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精細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國內素質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也有了較大轉變,強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當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仍然存在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制約了德育效果的提升。為此,本次研究基于三全理念,探究了通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強對學生精細化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德育
當前國內中學在育人上普遍存在重視教書,輕視育人,重視技能,輕視文化的現象,導致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且由于管理的薄弱,導致部分學生對德育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難以切實發揮出德育的價值,不利于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為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育者應該基于三全理念,加強德育工作,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對學生的精細化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潛移默化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全面提高德育效果,而就具體的落實來看,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全員育人,奠定德育基礎
全員育人的實現首先需要教育者從自身層面入手,革新自身的德育理念,積極轉變傳統單一由思政課程老師開展德育教育的現狀。在該過程中,初中班主任必須做好協調工作,加強與其他科任老師的溝通,并借助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想品德教育合力融入到課程之中,促使各科老師能夠自發的參與到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過程之中。其次,教育者應該充分發揮出班干部的作用,加強班干部隊伍建設,并引導學生在出現問題時積極向班干部或教育者反應,通過多方協調積極解決學生群體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有效引導。同時,教育者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找出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通過自省不斷優化自身的言行,進而為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全過程育人,加強學生管理
1.入學階段管理
在初中生剛剛入校的過程中,普遍稚氣未脫,部分存在迷茫、焦慮等不良心理,且由于對中學生活的不了解,在思想上可能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為此,教育者必須做好入學階段的管理工作,及時排解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在學生來到班級后,可首先為其介紹學校環境,在校生活規律以及入學流程等,確保學生可盡快熟悉中學校園。[1]其次,教育者應該根據自身經驗為學生準備好簡單明了的新生手冊,也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的方式盡快熟悉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也應該加強管理工作,加強對學生觀察,并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進行記錄,確保后期可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德育工作。
2.在校階段管理
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加強管理工作,考慮到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出現叛逆行為,故應該及時進行疏導。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認知,讓學生充分明確自身價值,并引導學生充分結合自身的愛好與特長找出自己想要做什么。在此之后,則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如何實現自身的目標,引導其沿著制定的目標不斷前進,同時通過合理的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也需要落實對學生思想不正、行為偏差問題的糾正工作,尤其應該加強對社會風氣與網絡風氣的觀察,減少不正風氣對學生的影響,防止學生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此外,必須落實好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其健康的心理與規范的行為。教育者應該為學生提供五心服務,即關心、愛心、貼心、耐心、真心,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生活與學習等,了解學生的個體化差異與多元化需求,及時排解學生存在的疑惑,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2]也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可借助微信、QQ等,做好對學生在家情況的調查研究,并與家長一同制定聯合教育方案,避免在德育工作上班主任唱獨角戲的問題,構建起家校協同的德育模式。在此基礎上,也可通過開展書面交流、愛心活動、文藝演出等方式,讓學生融入集體之中,進一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三、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效果
1.環境育人
學校環境能夠體現出校園的文化氛圍,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潛藏著豐富的人文信息,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且可體現出學校的文化底蘊,為此應該構建具有豐富德育元素的校園環境,更好的熏陶、感染學生。校方可對學校的輔助性物質進行優化,對建筑物可配以文章說明,尤其對于捐贈或本身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建筑,可配以具有德育價值的故事。在路牌與橫幅的設計上,也可融入德育元素。可從學生群體的征集標語,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切實調動學生參與的主觀能動性。[3]而學生撰寫德育標語的過程,實質也就是對自身精神重塑的過程,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道德修養。
2.制度育人
制度作為學校教職工及學生需要遵守的規范,對人的言行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是保障學校正常秩序的重要機制,也是保障德育效果的有效手段。為發揮出學校制度的作用,首先可以督導的方式,對學生的行為方式以及交往關系進行約束,以此有效規范其日常行為。其次,可將學生的德育效果進行量化,對學生的日常言行以及思想素養等進行考核,并結合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并根據考核的結果進行物質或精神激勵,更好的保障德育效果。[4]
3.實踐育人
在端正學生思想,培養其良好價值觀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有效的實踐,讓學生將道德思想踐行于生活實踐之中。首先可利用傳統的節日,讓學生發現該類節日之中所潛藏的道德元素,如端午節、重陽節等,并舉辦相應的活動,加深學生的認知。另外還需要做好法制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可充分挖掘校外資源,利用案例分析、派出所教育等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此外也可利用到科技、歷史、勞動基地開展實踐活動,以多角度提高德育效果。
綜上所述,當前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了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為保障德育效果,可借助于三全理論,從全員、全過程以及全方位育人角度,加強對學生的精細化管理,循序漸進的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鄧秋,梁友志.滲透精細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93-93.
[2]邱順平.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J].都市家教月刊,2017(9):156-156.
[3]蔣莉.引入精細化管理理念提升初中德育工作實效[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3):76-77.
[4]彭錦佳.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德育有效性[J].教育藝術,2017(2):18-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