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體育留學生群體的全面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留學生相關問題的研究著述較為豐富,但關于中國體育專業留學生的研究成果較少?!读魧W生與中國體育發展研究(1903—1963)》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反復修改、補充而完成的。作者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查閱了這一時期180名體育專業留學生的資料,再現了這些體育留學生的“原貌”。該書選題新穎,邏輯清晰,材料翔實,行文流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當前體育留學教育、中外體育文化交流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留學生 留學教育 文化交流 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46-02
2015年10月,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張寶強博士的《留學生與中國體育發展研究(1903—1963)》一書,正式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書涉及體育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是留學史與體育史的跨學科研究成果。正如體育學者郝勤教授所說:“中國的體育史學開始由傳統的‘尋根史學’轉向‘參與史學’,……在研究方法上,21世紀的體育史學將打破學科的壁壘和籬笆,更多地借鑒和采用社會學、人類學、哲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1]?!睆娜珪Y構看,作者通過縱向分析,凝練出體育留學生在清末、民國與新中國三個階段特征,進而得出體育留學教育的發展規律;通過橫向分析,總結出留學生在器物、制度與思想方面的貢獻,并進一步了分析體育留學生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使命。
1 價值取向鮮明
1896年10月17日,一英國人在《字西林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梁啟超翻譯成中文為:“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外國人嘲笑中國人體質弱不禁風,譏諷中國人為“東亞病夫”。體育留學生為了改變中國在體育上的落后狀態,他們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體育思想、技術,這也是他們出國留學的主要目的。在清末,中國國際地位下降、西方文明全面崛起所造成的“勢能”,使得由中國官方和民間推動的留學成為大勢和可能。留學成為當時世界教育與綜合國力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充分體現。同時,留學生群體在中國近代史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近現代中國體育留學生在中外體育、教育和文化交流史冊上留下了重要一筆。體育留學生懷著體育強國的抱負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體育器物、制度與思想。他們是西方現代體育項目、機制與思想的引介者,中國傳統體育借助他們的推介而“開眼看世界”;他們是推動中國傳統體育向現代體育轉向的探路者,中國傳統體育由此“風氣一新”,漸入全球化的“新時代”;他們更是中國近代社會綜合轉型的助力者,他們以引介外國體育的方式引導中國民眾、社會和官方適應時代潮流,轉變思想觀念,改造生活方式,推動現代公民與民主社會的生成。
作為中國近代早期留學群體的一部分,體育留學生群體自始至終承擔著時代使命,正如該書所言,“體育留學生先后承擔了清末時期‘體育救國’、民國時期‘洗雪恥辱’、新中國初期‘體育強國’等三大歷史任務[2]?!边@是該歷史群體和歷史現象的鮮明特征。正是他們的積極探索,他們的成功與失敗,艱辛與收獲,迷茫與失望,經驗與教訓,使中國體育在探索中發展、壯大。
民國時期,許多志士呼吁要重視體育。這表明體育強國之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萌芽于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中。1917年4月,毛澤東就在《新青年》發表文章稱:“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3]?!痹诮形魑幕嘤觥⑽鞣轿拿魈魬鹬袊鴤鹘y社會的危局中,中國體育留學生群體如何主動汲取域外體育經驗以改造中國體育,探索“中國體育道路”,逐步從被動引進到主動學習,從茫然無措到“道路自信”,細讀全書,作者回答了這一核心問題??傊徊矿w育留學史,是一部中國體育發展道路的探索史,也是一部體育留學生的愛國史。
2 歷史感深厚
體育史是體育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既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內容之一,又在歷史學專門史的研究范疇之內。中國近現代體育留學問題首先是歷史問題,作者解析歷史的思路與方法,首先體現在他使用了大量難得一見的史料,從浩如煙海的近代報刊、檔案、政府公文、教育公報與私人回憶錄等資料中,挑揀爬梳出那段歷史歲月中體育留學者的閃光人生片段,繪制出一個時代的探路者群體。
作者從縱向上比較分析了這180名體育留學生在清末、民國與新中國初期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通過出國前、留學中與回國后三大類16項指標,解析了三個時期體育留學生的群體特征,再現了體育留學生的“全貌”。作者還橫向分析1903—1963這60年間體育留學生在器物、制度、思想上的貢獻,再現了體育留學生以切身行動踐行“體育救國、體育強國”的理想。可以看出,體育留學生與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一樣,都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而不斷奮斗的一個群體,是一個不為外界所熟知的一個群體。
更具歷史感的是作者使用歷史分期的方法。作者根據大的歷史背景分別呈現了1903—1963間清末、民國和新中國初期三個歷史時段的體育留學特征。時代造就了生命個體的處境與人生選擇。如果不了解這三個具有不同特征的歷史時代,如果不了解救國、興國、強國的大背景、總特征與主任務,就不能夠深入了解時代洪流中體育留學生的特征和他們的選擇。他們的選擇既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既是歷史與時勢的選擇,也是代表中華民族未來前途的選擇。作者以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作為敘事的一級標題來分析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教育使命、留學者構成、留學概況,以及體育留學生群體對近現代中國學校體育、競技體育、體育思想和大眾體育所起到的作用,更有力地凸顯了這一群體的歷史地位。
3 結語
從總體來看,該書選題新穎,邏輯清晰,材料翔實,行文流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當前體育留學教育、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該書還存在一定的瑕疵,在此提出來,希望再版時或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進一步完善。
第一,參考文獻的修整。參考文獻的呈現,最好按“原始史料”與“參考文獻”分類,以體現論文是建立于扎實的史料基礎之上的;在分類的基礎上將文獻排類,以便檢索;作者通過查閱繁雜的史料,在附錄中列出了180名中國體育留學生信息,但同時也應交待各種表格信息的史料來源;參考文獻中應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的篇目置于“參考文獻”中的優先位置。
第二,個案研究的改進。個案研究中以人物為單位敘事的“人生史”,可分置于正文主體部分的各時代體育留學的主敘事框架中,如果單列,似有“人物介紹”和“資料匯編”之嫌,未能充分發揮這部分敘事“歷史闡釋”價值,也未能更好地彰顯“時代洪流中的個人命運”這一宏大敘事的優勢。
章開沅先生曾說:“歷史是已經劃上句號的過去,但史學則是永無盡期的遠航。”閱讀過程中發現該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能感覺到作者考證史料的細心與研究思路的清晰。對30萬多字的著作而言,雖有個別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總之,《留學生與中國體育發展研究(1903—1963)》是迄今學術界研究中國體育留學生群體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也相信作者會在此基礎上為學術界奉獻更多的佳作。
參考文獻
[1] 郝勤.走向21世紀的中國體育史學—兼論體育史從“尋根史學”到“參與史學”的變革[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5.
[2] 張寶強.留學生與中國體育發展研究(1903-1963)[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 毛澤東.體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
[4] 章開沅.近代中國商會與市民社會研究的力作—評朱英著《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1):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081.htm